希望和失望、亢奋和凄冷、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在苏轼的生命的历程中交替更迭,促使他领悟人生的真相,探索生活的底蕴。权利与名望的诱人光彩,也没有使他自我迷失,忘乎所以。他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轼,一个璀璨的名字,照亮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星空。他那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都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文人。
马道宗,陕西人,高级编辑,主要著作有《冰鉴》《沃伦·巴菲特投资圣经》《中国佛教养生秘诀》等。
第一章旷世才俊
一、家世渊源
二、成长之路
三、苏轼完婚
四、进京赴考
五、举家迁京
第二章初涉仕途
一、上任凤翔
二、祈天求雨
三、官场、朋友与酒
第三章卷入党争
一、居丧守孝
二、安石崛起
三、变法论争
四、行事思想 第一章旷世才俊
一、家世渊源
二、成长之路
三、苏轼完婚
四、进京赴考
五、举家迁京
第二章初涉仕途
一、上任凤翔
二、祈天求雨
三、官场、朋友与酒
第三章卷入党争
一、居丧守孝
二、安石崛起
三、变法论争
四、行事思想
五、御史台之争
第四章首赴杭州
一、多事朝廷
二、赴杭之行
三、红尘知己
四、杭州生涯
五、文士仕人
六、诗文背后
第五章中年苦乐
一、密州上任
二、治理之才
三、苦中之乐
第六章功罪之间
一、徐州治河
二、盛名远播
三、乌台诗案
四、牢狱之灾
第七章黄州之贬
一、云散诗涌
二、贬滴生活
三、东坡先生
四、朝云绚丽
五、文人闲居
第八章沉浮之变
一、一别黄州
二、昔口政敌
三、元佑党人
四、矛盾党争
五、官居京师
第九章再赴杭州
一、恩泽杭州
二、济贩民荒
三、命相之说
四、颖州短歇
第+章人生如寄
一、命运转折
二、贬滴岭南
三、心向闲云
四、彩云难留
第+一章天涯归舟
一、独居海南
二、返璞归真
三、天意归途
四、荣辱瞬灭
第+二章自然人生
一、养生之道
二、气功瑜咖
三、诗文绘画
四、竹子精神
一、家世渊源
眉山位于川西平原的南边,自眉山往北200里,就是成都。嘉州成都西南百余里处,其西是峨嵋名山。眉山境内平原与丘陵相间,山民江穿境而过,气候温润,植物茂盛,虽然没有通都大邑的繁华热闹,却也是一个盛产蚕桑鱼米的地方。“山民山之阳土如肤,江水清滑多鲤鱼”,“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家乡的富庶美好,是三苏诗文中经常提到的。眉山境内虽没有名山大川,但“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自然景物秀丽可爱。登高俯瞰,只见郁郁葱葱的田野上,镶嵌着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山丘,清澈的崛江像一条蓝色的带子静静地流淌。这里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是震撼和敬畏,而是温馨、亲切与喜悦。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苏轼生于眉山县城内的一个清寒的中等家庭中,这年他父亲苏询二十八岁。苏询是散文家,他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几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可是他运气不仕,多次应试均遭失败,“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一边刻苦著书立说,一边精心教导子女。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个有文化的妇女,很注意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
苏轼出生时,祖父苏序仍然健在,时年六十三岁。苏序年轻时高大俊朗,古道热肠,慷慨大方。他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是苏果的儿子,21岁时父亲去世。他年轻时“喜为善而不好读书”,苏询说他生性随便,待人很宽厚体贴,对自己的事却不怎么认真。他对人很谦恭,见到什么人都是和和气气的,于是就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些人看到他在那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面前,显出十分尊敬的样子,就认为:这个人是在讨好有权势的人。可是后来又发现,他在那些普通的庄稼人面前,也是十分尊敬的样子。原来他对谁都一样,没有区别。人们因此改变了从前的看法,其实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苏序脾气和善,与什么人都能谈得来,却并不是一个老好人,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极强的是非观念。
苏轼的父亲苏询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到48岁时才被世人所知。 受父亲和家风的影响,苏询的性格淡泊宁静,因此不是特别迫切地追求功名,因受到眉州地方学风的影响,对科举考试中盛行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感到厌恶。这使得他在学习中缺少强大的动力。他年纪尚轻,同时缺少良师的指点,阅历不深,对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他想成大器,做大事,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目标及其途径。所以他在学习中浅尝辄止,学得既粗疏又肤浅,不久就失去了信心和热情,很快就辍学了。
他的妻子对此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苏询19岁结婚,妻子是眉山巨富程文应的女儿。程氏出身书香门第,又很重视功名,她对苏询的情况不免忧心忡忡。不过,程氏是一位贤惠而又淑德且能体谅丈夫的女子,她虽然不满苏询的辍学,却并不表露出来,她采取了忍耐等待盼其丈夫觉悟的对策。善于体察人意的苏询,却看出了妻子心中的忧虑,后来苏询在《祭亡妻文》中曾写道:“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受家风、民风的影响,苏询崇尚朴实,看不惯那些追求享受的浮华之徒,把他们看作是“怪物”。不过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也处在“怪物”的位置上了。他是一位有志气有才华的人,不愿默默无闻埋没一生,对事业功名的渴望,始终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父亲的宽容、妻子的隐忍,终于有了回报。苏询2J岁那一年,他又开始认真读书学习了。等到27岁,他读书求学,十一番事业的心愿更加强烈。一天,他对妻子说:“我自己反省之后发现,我今天还是可以学习的。可是家里靠我维持生计,要学习就得荒废家业,怎么办呢?”妻子说:“这话我早就想跟你说了,我希望你忘我学习。如果你有志求学,就把家事交给我好了。”在妻子的热情支持下,苏询走上了坚定的求学道路。
苏轼八岁到十岁的时候,父亲进京赶考。落榜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时期内,发生过一件事,在《宋史》有关苏轼的部分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程氏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纲不整,政权落人宦官之手;当时儒士书生愤然而起,反抗这些小人统治。在当时的官场中,普遍存在贪污、受贿、勒索、滥捕无辜,地方官都是那些宦官豢养的走狗。忠贞廉正的大臣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幼奸党。抗议与改革之声,此起彼落,可是奸党进行追查与审讯之事,也层出不穷。当时太学生与学者们,有的遭皮肉之苦,还有的被谋杀。
这群勇敢正直的学者之中,有一个大无畏的青年,就是范谤。苏询的妻子有一天也教儿子读《范谤传》。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谤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传舍伏床而泣。谤闻之,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引与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谤日:“谤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与之诀。谤白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谤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谤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苏轼抬头望着母亲,问道:“妈妈,我长大以后要是做范谤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高不高兴?”母亲回答道:“你如果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像范谤的母亲那样吗?”
苏轼小的时候在读书之外,还有其他的许多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瞧。他母亲曾经严厉告诫苏轼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没过多久,鸟雀就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院子里的树枝上做窝,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非常鲜艳美丽、样子也十分可爱的小鸟,一连几天飞到他家的院子里去,苏轼对这只乖巧的鸟儿钟爱不已。
苏轼和兄弟姐妹们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苏辙还经常到村中去赶集,有时也在菜园中掘土。一天,他们挖出一块美丽漂亮的石板,既晶莹剔透,又有绚丽的绿色条纹。他们轻轻敲击时,石板会发出清脆类似金属的声音。他们想如果做成砚台,一定非常合用。做砚台最好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的石头,它能更好地吸潮、保存水份。这样的好砚台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十分重要,一个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雅士视为至宝。父亲给孩子一个砚台,孩子直到长大成人都要保存它,而且还要在砚台上刻上特别的同句,以期将来文名大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