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专为网络学习编写的自学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总结长期网络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丰富成果,充分吸收各地教师学员的合理反馈与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了这本适应网络教学的教材。
《心理学导论》是心理学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它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握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围绕网络教学的特点来编写,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全书内容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非常适合读者自学或作为专业的参考书。
※本书是心理学入门图书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教材 ※以强大的网络教育作依托,名师打造经典教材,适用于初入门读者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知识。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课程导学 001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学科发展 001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简史
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的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 013第一节神经细胞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
课程导学 001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学科发展 001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简史
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的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 013第一节神经细胞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
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传递
第二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大脑皮层的区域和功能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
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方式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025第一节学习
一、学习概述
二、学习与反射
三、反射类型
第二节经典性条件反射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概述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
律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反射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概述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第四节学习的理论
一、顿悟学习
二、认知地图
三、观察学习
第四章
意识和意识状态 037第一节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的发生
二、人类意识的产生
第二节意识
一、意识概述
二、意识的功能
三、意识的脑神经机制
第三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概述
二、睡眠特征
三、梦
四、催眠
第四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四、注意的种类
第五节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转移
四、注意分配
第六节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选择性特征的认知理
论
二、注意分配特征的认知理论
第五章
感觉 060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种类
三、感觉的重要意义
四、感觉现象
五、感觉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感觉测量
一、心理物理学概述
二、感觉测量方法
第三节视觉系统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基础
三、颜色视觉理论
四、视觉现象
第四节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基础
三、听觉理论
第五节其他感觉
一、嗅觉
二、味觉
三、触觉
四、平衡觉
五、痛觉
第六章
知觉 081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概述
二、知觉组织
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理解性
二、知觉选择性
三、知觉整体性
四、知觉恒常性
第三节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
一、时间知觉
二、运动知觉
三、深度知觉
四、方位知觉
第四节知觉的信息加工
一、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
工
三、模式识别理论
第五节错觉
一、错觉概述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104第一节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的种类
第二节记忆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再认
四、回忆
第三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脑机能定位说
二、整体均势说
三、多重记忆系统说
四、突触生长说
五、反响回路说
六、记忆分子说
第四节记忆的信息加工
一、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
四、长时记忆
第五节遗忘
一、遗忘概述
二、遗忘理论
三、记忆策略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138第一节表象
一、表象概述
二、表象的种类
第二节表象理论
一、基本表象理论
二、双重编码理论
第三节想象
一、想象概述
二、想象的种类
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第九章
思维 148第一节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过程
第二节概念
一、概念概述
二、概念形成
三、概念掌握
第三节推理和决策
一、推理
二、决策
第四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概述
二、问题解决策略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五节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高创造力者的个性特点
第十章
言语 180第一节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概述
二、言语的种类
三、思维与言语的关系
四、言语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
一、言语感知
二、言语理解
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一、词汇理解
二、句子理解
第四节言语发展
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二、言语发展理论
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双语教育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195第一节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分类
二、基本情绪
三、情绪状态
四、情感种类
第三节表情
一、表情概述
二、表情的种类
第四节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二、测谎
第五节情绪理论
一、早期的情绪理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六节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
制
一、情绪智力
二、不良情绪的调控
三、健康情绪的培养
第十二章
意志 214第一节意志
一、意志概述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三、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二、执行决定阶段
第三节挫折心理
一、挫折心理概述
二、挫折的行为反应
三、挫折的承受力
第四节意志品质
一、意志品质的特性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十三章
动机 224第一节动机
一、动机概述
二、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概述
二、需要的层次
第三节生理动机
一、饥饿动机
二、渴动机
三、性动机
第四节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二、成就动机
三、交往动机
四、权力动机
五、利他动机
第五节动机理论
一、动机本能论
二、劳伦兹的习性理论
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动力理论
第十四章
技能 241第一节技能
一、技能概述
二、技能与知识
三、熟练与习惯
第二节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概述
二、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三、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第三节练习
一、练习和练习曲线
二、练习的一般趋势
三、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
第四节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概述
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三、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
系
第十五章
能力 255第一节能力
一、能力概述
二、能力的种类
第二节智力和智力发展
一、智力概述
二、智力发展
三、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四、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结构取向
二、智力的信息加工取向
第四节能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
二、智力测验举例
三、智力测验的编制
四、特殊能力测验
五、创造能力测验
第十六章
人格 278第一节人格
一、人格概述
二、人格的结构与人格研究
第二节气质
一、气质概述
二、气质特性
三、气质类型
第三节气质理论
一、气质的阴阳五行说
二、气质的体液说
三、气质的体型说
四、气质的血型说
五、气质的激素说
六、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第四节性格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三、性格类型
第五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概述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三、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六节人格评鉴
一、人格评鉴概述
二、人格评鉴的方法
第十七章
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 309第一节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
一、心理健康概述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异常概述
四、心理异常的分析取向
第二节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概述
二、心理障碍分类
第三节一般心理疾病
一、焦虑症
二、恐怖症
三、强迫症
四、抑郁症
第十八章
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327第一节社会态度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四、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
第二节印象形成和归因
一、社会印象概述
二、归因理论
第三节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吸引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四节群体心理
一、群体概述
二、群体心理
第五节社会影响
一、从众
二、服从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学科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使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有两大类: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2.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3.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人格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 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
5. 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
6.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验法和调查法等。
【关键词】
心理学(psychology)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
心理(mind)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心理机制(mental mechanism)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本主义(humanism)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 心理学的含义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英语词汇是“psychology”,它由希腊语词根“psyche”和后缀“logos”组成。其中“psyche”的含义是“心灵”或“精神”,“logos”的含义是“知识”或“规律”。把“psyche”和“logos”合起来即为“对心灵或精神的知识”之义。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现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冯特(Wi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从被定义为“精神生活的科学”到“外显行为的科学”,逐渐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性质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规律。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变化的规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揭示、预测来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因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尤其是心理现象的脑机制等,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和自然科学一样,因此具有自然科学性质。但人又是社会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处于中间位置,因此一般把心理学称为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人格。
1.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 意志过程
意志是指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也影响着认知过程的发生发展。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共同特征,是统一的心理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 人格
心理过程总是在具体的人身上进行,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不同,每个人都带有自己个人的特征,即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人格。人格是将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心理特征的总称,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但人格是对个体总的、本质的阐述,既从个体差异性,也从总体上和本质上来说明个体行为的原因,而个性特指个体差异,它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
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 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积极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2)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个对象。
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动力与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人格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三、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一方面为揭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以及生活质量。
1. 陈述行为
陈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目的是将所研究的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或根据对人的外部行为或动作反应的观察,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其中涉及对人的行为发生时的外部环境与自身心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一般来说,它以获得事实的真实性为主,不受研究者的观点、期待或愿望等影响,也不受心理活动内容的影响,以保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2. 解释行为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是很复杂的,为此,应该谨慎地解释观察到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受到内在机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目的,是将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与阐明。解释需要以陈述的心理事实为根据,并据此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
3. 预测行为
预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心理学的目标之一是能够准确地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人的心理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也是可以预测的,但只有在准确测量和正确描述的基础上,才能推知其心理发展或行为变化的可能性。
4. 调控行为
调控行为的目的是根据预期目标,维持或改变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条件,使其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或对人的异常心理与行为进行矫正。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要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即回答下述问题: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实质是什么?(陈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解释)这种心理与行为在何时何地产生?(预测)影响这种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的条件有哪些?(调控)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 心理学发展简史
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短暂的历史。”说它有很长的过去,是因为心理学主要源于公元前四到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说它短暂,是因为直到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至今只有130多年。
在心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人把哲学比喻为心理学的父亲,把生理学比喻为心理学的母亲,把生物学比喻为心理学的媒人。
(一) 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Descartes, 1596—1650)和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著作中,讨论有关人的本性、人类经验由来,以及感知和记忆功能等问题。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心”为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皆由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生下来时犹如一块白板,并无善恶之分,一切改变均来自后天的经验。
(二) 生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 1801—1858)、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Helmholtz, 1821—1894)和莱比锡大学的费希纳(Gustav Fechner,1801—1887)的生理学研究极大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缪勒主张神经特殊能量说,认为大脑功能是分区专司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与辨别,依赖于不同神经传导所产生的特殊能量。
赫尔姆霍兹认为,在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着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色光的光感受器,并用听觉共鸣原理解释人的听觉现象。
费希纳用实验方法测定了物理刺激变化与心理感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Species)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二、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和尖锐分歧,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一) 结构主义: 心理的内容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1867—1927)在美国宣扬推广。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知觉的元素是感觉,观念的元素是意象,激情的元素是感情。这样就可以将意识经验分解为一些基本要素,就像建筑结构中的块块砖瓦。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有的人类意识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即可以通过内容、过程、原因三方面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意识经验的体验来揭示人的心理的潜在结构,并运用针对自己特定的感觉经验的思维和感觉的内省法进行。
(二) 机能主义: 有目的的心理
机能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创立。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以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机能为研究对象,这远比把意识经验看作无生命成分的元素、内容和结构更重要。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思考、知觉、情绪和意志等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