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修订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定 价:46 元
丛书名: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 作者:张威 著
- 出版时间:2013/12/1
- ISBN:9787302343790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10
- 页码:33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修订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是国内中西比较新闻学领域中与国际研究接轨的首部考证型专著。它在大文化研究的框架下对西方和中国的新闻学诸范畴做出了翔实的考察,重点探讨了比较新闻学的定义、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和展望。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中西新闻理论异同的宏观考察,下篇是根据大量的新闻实践和案例比照上部的理论进行诠释。全书信息丰富、旁征博引,重视第一手资料,流畅易读。
张戚,原《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记者,后赴澳大利亚留学,主攻西方新闻史,1996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山东大学(威海)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并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特约常务理事。张威的研究领域涵盖比较新闻学、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环境新闻学,曾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
主要著作Politic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ydney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1997《跨国婚恋:悲剧、喜剧、正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走过澳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1《澳大利亚传媒》(第一作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主要译作
《悉尼华人史》,悉尼: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出版社,1998
《阴之德——中国女性问题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
《获取信息:新闻、事实与权利》(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张戚,原《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记者,后赴澳大利亚留学,主攻西方新闻史,1996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山东大学(威海)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并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特约常务理事。张威的研究领域涵盖比较新闻学、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环境新闻学,曾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
主要著作Politic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ydney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1997《跨国婚恋:悲剧、喜剧、正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走过澳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1《澳大利亚传媒》(第一作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端纳档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主要译作
《悉尼华人史》,悉尼: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出版社,1998
《阴之德——中国女性问题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
《获取信息:新闻、事实与权利》(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调查报道指南:文件、数据及技巧》(主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澳大利亚华人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自序
引言
比较与交流:中国的两次革命
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
二、文化比较:中国的第一次革命(1840-1920)
三、文化比较: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78-)
上篇 比较新闻学的宏观视野——方法、难题及其他因素
第一章 比较新闻学的界定、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关于界定
二、比较新闻学学科产生的条件
三、比较新闻学的可比性问题
四、比什么?怎么比?——比较新闻学的内容和一般方法
五、比较新闻学学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章 比较新闻学的历史、现状与难题
一、中西百年比较新闻学发展回顾 自序
引言
比较与交流:中国的两次革命
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
二、文化比较:中国的第一次革命(1840-1920)
三、文化比较: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78-)
上篇 比较新闻学的宏观视野——方法、难题及其他因素
第一章 比较新闻学的界定、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关于界定
二、比较新闻学学科产生的条件
三、比较新闻学的可比性问题
四、比什么?怎么比?——比较新闻学的内容和一般方法
五、比较新闻学学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章 比较新闻学的历史、现状与难题
一、中西百年比较新闻学发展回顾
二、比较的难题之一:意识形态阴影下的学术领域
三、比较的难题之二:简单化倾向
四、比较的难题之三:西方中心论与妖魔化中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较新闻学与文化误读
一、误读是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二、两种误读方式
三、中美记者服中的新闻理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新闻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因素在比较新闻学中的意义
二、文化传统在比较新闻学中的意义
本章小结
下篇 比较新闻学的聚像关注——中西新闻理论和实践的趋同与悖逆
第五章 “新闻”作为一种概念
一、划分世界传媒体系
二、“新闻”是什么
三、“新闻价值”:理论同一与实践悖谬
四、新闻的社会功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流动:怎样面对挑战
一、为信息自由流动而斗争的实践
二、“完全信息”和“全面告知”
三、对“全面告知”的挑战
四、影响信息流动的因素之一:权力
五、影响信息流动的因素之二:媒体决策者
六、影响信息流动的因素之三:自我审查
本章小结
1978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政治环境发生了宽松的变化,调查性新闻报道即在此时应运而生。一些记者突破了只“歌颂光明”的党报传统,将锋芒直指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一系列揭示社会矛盾和官员腐化的新闻报道与报告文学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暴露党的基层领导人、大贪污犯王守信丑行的《人妖之间》、暴露县委书记为非作歹的《在罪恶的背后》、暴露某医院党组织败坏的《白衣上的污垢》、暴露某省委不正之风的《三十七年是与非》、抨击传统思想体系扼杀人性的《第二种忠诚》。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像“舆论监督”一样,调查性报道在中国是陌生的。1980年,情况起了变化,《工人日报》首当其冲,发表了“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在拖航中翻沉的调查报道,锋芒直指政府高官的渎职和官僚主义。许多人认为,这次报道,与西方舆论监督政府的经典案例相比毫不逊色。
1979年11月25日,由于海洋石油局领导的错误指挥,“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在迁往新井位的拖船中翻沉,造成72名职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万元。对于这起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责任事故,某些领导部门封锁消息,掩盖矛盾,逃避责任,《工人日报》记者得知了沉船的消息,但却无法从正常渠道了解详细情况。为打破这种新闻封锁,记者逐一找到死难者家属和职工,从侧面调查真相,甚至亲自跑到钻井平台去察看。对此事报不报道在《工人日报》编辑部内部产生了分歧,由于否定意见占到了上风,该报就像其他传媒一样对此事件保持了沉默。1980年5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在同该报两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这件事报纸应该登,应该有人出来讲公道话,官官相护不好,这样正气就没了。6月11日,国务院另一位副总理万里在谈到“渤海二号”事故时指出,既然搞清楚了,就要在《工人日报》上大干。报社于是成立了阵容强大的报道小组和评论小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20多篇消息、文章、专访,以及6篇评论员文章,并于8月25日的分析文章中,指名批评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虽然由于新闻管理体制的原因,对事件的披露推迟了8个月,然而它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重大而深刻的,它直接导致了石油部部长的解职、国务院副总理记大过、国务院作检讨,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