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微生物实验指南》中的实验均用于说明和演示普通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微生物学学科概论及其分支。《图解微生物实验指南》的特色在于有很多引人入胜的图片和独立的习题,适合不同大专院校的师生使用。《图解微生物实验指南》分为十一个部分,分别为显微镜技术、细菌形态和染色、基础实验室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活性、快速多参数检测系统、未知微生物鉴定、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环境和食品微生物、精选真核微生物概述、微生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科学调查。每个实验均包括安全注意事项、实验材料、学习目标、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提示与警告和复习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考技能。
《图解微生物实验指南》适用于大专院校生命科学领域微生物学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i
致谢 III
本书说明 v
第七版的改进 XI
实验安全特别指导 XIII
实验室的定位:操作和基本安全准则 xv
常规预防措施和实验室安全规程简介 XVII
生物安全水平(BSL) XIX
第一部分 显微镜技术 1
实验1 明视野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
实验2 暗视野光学显微镜 10
实验3 相差光学显微镜 13
实验4 荧光显微镜 16
第二部分 细菌形态和染色 19
实验5 负染色法 20
实验6 涂片标本与简单染色 23
实验7 革兰氏染色 28
实验8 抗酸染色(Ziehl-Neelsen和Kinyoun) 35
实验9 内芽孢染色(Schaeffer-Fulton或Wirtz-Conklin) 40
实验10 荚膜染色法 44
实验11 鞭毛染色:West和Difco's斑点测试方法 48
第三部分 基础实验室培养技术 53
实验12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54
实验13 培养物转移装置、技术和纯培养的分离与维持 61
实验14 涂布技术 69
实验15 平板划线技术和鉴别培养基 73
实验16 倾倒平板培养基技术 78
实验17 厌氧细菌的培养 81
实验18 细菌计数 89
第四部分 细菌的生化活性 95
实验19 碳水化合物III:淀粉水解 96
实验20 脂类:脂类水解 99
实验21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Ⅰ:产生硫化氢和运动能力 102
实验22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Ⅱ: IMViC检测 106
实验23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Ⅲ:酪蛋白水解 113
实验24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Ⅴ:过氧化氢酶活性 116
实验25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类Ⅶ:氧化酶实验和生物发光法 119
实验26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Ⅷ:脲酶活性 124
实验27 蛋白质、氨基酸和酶Ⅺ:硝酸盐还原 127
第五部分 快速多参数检测系统 131
实验28 API 20E系统 132
第六部分 未知微生物的鉴定 139
实验29 使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鉴定细菌 141
实验30 一般的未知菌种 144
第七部分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151
实验31 温度 152
实验32 化学物质对细菌的作用Ⅰ:杀菌剂和其他抗微生物产品 155
实验33 化学物质对细菌的影响Ⅱ:抗生素(Kirby-Bauer方法)和Etest 160
实验34 手的清洁、环境样品采集和微生物监测 166
实验35 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经典法和两小时法 173
第八部分 环境和食品微生物 179
实验36 标准的大肠菌群最大概率数(MPN)测试和Colilert-18*大肠菌群测试 182
实验37 膜过滤法检测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KONFIRM检测粪大肠菌群 189
实验38 污水中大肠杆菌噬茵体的分离及效价测定 197
实验39 土壤微生物计数 202
实验40 食品中细菌数量测定 205
第九部分 精选真核微生物概述 209
实验41 真菌Ⅰ:酵母 211
实验42 真菌Ⅱ:子囊菌和担子茵 214
第十部分 微生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 221
实验43 细菌突变 223
实验44 细菌的转化 226
实验45 细菌接合:抗生素抗性质粒的转移 230
实验46 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 234
实验47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基因分析鉴定古菌和细菌 239
第十一部分 科学调查 245
实验48 独立分组实验 247
实验49 案例学习* 251
附录A:样品稀释问题 256
附录B:国际度量和英国度量换算 267
附录C:分光光度计的透射光度-吸光度换算表 271
附录D:对数 272
附录E:pH和pH指示剂 273
附录F:科学计数法 274
附录G:鉴定表 276
附录H:试剂、溶液、染料和测试 280
附录I:培养基 286
附录J:微生物菌种来源及保藏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