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韧性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书作为“城市与区域韧性”多卷本之开篇,以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技术为支撑,系统论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韧性基础理论、量化评估和应用实践。首先提出城市群韧性的理论框架与核心理论;然后围绕城市韧性理论框架,从韧性效率、韧性机制、韧性网络和韧性周期四个方面重点介绍城市群韧性的量化评估与技术方法;最后通过城市群韧性规划相关实践案例,探讨具有可推广性的韧性优化策略与实现路径,可为城市群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5.9 ~ 2008.6 南京大学 - 城市与区域规划 - 博士学位 - 研究生(博士)毕业
2002.9 ~ 2005.6 荷兰地理信息与对地观测学院 - 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 - 理学硕士学位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Geo-info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
2002.9 ~ 2005.6 武汉大学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硕士学位 - 研究生(硕士)毕业2019.7-至今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
2015.11-至今
华中科技大学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院长助理 - 教授
2010.1-2015.10
华中科技大学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副系主任 - 副教授
2008.7-2009.12
华中科技大学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讲师2015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
2010 住建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2017 湖北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2017 住建部城乡规划专指委优秀教研论文奖
2019.6-至今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5.1-至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研究委员委员
2015.1-至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0.1-至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篇城市群韧性的基础与核心理论
第1章城市群韧性基础理论3
1.1城市群韧性的概念3
1.1.1城市群韧性的概念界定3
1.1.2城市群韧性的主要特征4
1.1.3城市群韧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7
1.2城市群韧性的理论框架10
第2章城市群韧性核心理论12
2.1韧性的本体理论12
2.1.1韧性属性12
2.1.2韧性空间17
2.1.3韧性过程25
2.2韧性的认知理论30
2.2.1韧性评估30
2.2.2韧性机制34
2.2.3韧性响应35
第二篇城市群韧性评估
第3章面向效率的韧性水平评估43
3.1韧性效率评估思路43
3.1.1评估指标43
3.1.2数据来源45
3.1.3评估思路45
3.2韧性效率评估方法46
3.3韧性效率时空分异48
3.3.1韧性效率现状特征48
3.3.2韧性效率演化特征55
3.4韧性效率聚类特征61
3.4.1韧性水平聚类61
3.4.2韧性空间聚类62
3.4.3韧性聚类特征63
第4章基于交互机制的韧性耦合评估65
4.1韧性交互测度思路65
4.1.1评估指标65
4.1.2研究方法66
4.2韧性领域分项水平67
4.2.1子系统水平的时空演化67
4.2.2子系统水平的类型演化77
4.3韧性领域耦合协调79
4.3.1总体耦合协调79
4.3.2成对耦合协调84
第5章基于多情景的韧性网络评估88
5.1韧性网络评估方法与技术88
5.1.1常态评估技术方法88
5.1.2扰动评估技术方法92
5.2面向连通高效的常态评估95
5.2.1常态评估中网络结构韧性分指标特征95
5.2.2常态评估中网络结构韧性综合特征102
5.3面向中断破坏的扰动评估104
5.3.1扰动评估中网络结构韧性特征104
5.3.2扰动评估中网络关键节点特征105
第6章基于长短周期的韧性演化评估108
6.1韧性周期评估思路108
6.1.1韧性周期评估背景108
6.1.2韧性周期评估步骤109
6.2韧性周期评估方法109
6.2.1短周期经济韧性评估方法109
6.2.2长周期经济韧性评估方法111
6.2.3影响因素分析方法114
6.3经济韧性评估与特征115
6.3.1短周期经济韧性评估与特征115
6.3.2长周期经济韧性评估与特征125
6.4长短周期影响因素131
6.4.1短周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分析131
6.4.2长周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分析132
6.4.3双周期经济韧性演化综合分析134
第三篇城市群韧性提升路径与实践
第7章城市群韧性优化路径139
7.1韧性要素优化139
7.1.1综合韧性优化139
7.1.2领域交互优化140
7.2韧性网络优化141
7.2.1常态情景下的韧性网络优化策略141
7.2.2中断破坏下的韧性网络优化策略142
7.3韧性周期优化143
第8章武汉城市圈功能网络韧性特征识别与提升145
8.1研究区域概况145
8.1.1武汉城市圈区域概况145
8.1.2武汉城市圈发展历程145
8.1.3武汉城市圈功能分工146
8.2武汉城市圈功能网络韧性特征147
8.2.1研究思路147
8.2.2研究方法147
8.2.3功能网络韧性特征148
8.3武汉城市圈功能网络韧性提升策略157
8.3.1巩固基础,营造支撑稳定的发展环境157
8.3.2战略引领,构建分工合理的功能体系160
8.3.3加强联系,建立竞合友好的发展格局161
第9章襄十随神城市群国土空间韧性提升163
9.1研究区域概况163
9.1.1区域发展历程163
9.1.2区域发展条件164
9.1.3国土空间特征168
9.1.4韧性安全问题170
9.2韧性框架构建171
9.2.1城市群韧性空间框架171
9.2.2城市群韧性重点领域172
9.3韧性规划策略174
9.3.1共筑流域水安全底线,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174
9.3.2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提升交通开放互联水平176
9.3.3完善公共服务配置,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普及177
9.3.4共建共享韧性网络,完善区域应急体系建设177
9.3.5健全联防联控机制,保障区域共同应对风险178
参考文献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