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方法及在临床新药开发和精准用药方面的应用,分为研究技术篇和研究应用篇。研究技术篇针对临床药理学研究具体问题[药物检测,药物吸收、分布、代谢、转运、排泄(含物质平衡研究),药动学药效学内外部影响因素(药物基因、特定人群和药物相互作用)],重点阐述研究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结合最新国内外指南介绍其设计要点和特殊考量,并对未来潜在的新技术进行简介;针对治疗性蛋白和基因与细胞治疗新模式药物,重点阐述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特殊考量和现有挑战;并介绍定量药理学研究、临床试验模拟研究,以及六种新技术(如分子影像学、类器官、真实世界数据、可穿戴设备等)原理。研究应用篇针对临床新药开发和临床精准用药分步骤阐释研究策略和要点。本书兼具理论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以支持同道真解决问题。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14.09-2017.08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定量药理学 硕士
2009.10-2012.2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SA 博士后
2005.9-2008.8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药理学 博士
2002.9-2005.7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药理学 硕士
1997.9-2002.7 中国药科大学 药理学 学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兼任临床药理与定量药理学研究室负责人。他作为主要研究者共负责50多个1.1类创新药的早期临床开发或模型引导的临床开发项目(如多格列艾汀片、KN035、加格列净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EClinicalMedicine、Clin Pharmacokinet、Clin Infect Dis等杂志发表SCI文章50余篇(累计IF>200分,引用>3000次)。目前被聘为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专家、Biopharmaceutics & drug disposition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编委等职位,主要进行临床药理学与定量药理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创新药临床早期开发;2)PBPK-PD-Disease模型引导的新药开发与精准用药。论文发表如下:
X Yao#, F Ye#, M Zhang#, C Cui#, B Huang, P Niu, X Liu, L Zhao, E Dong, C Song, S Zhan, R Lu, H Li*, W Tan*, D Liu*,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and Projection of Optimized Dosing Design of Hydroxychloroqu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Clin Infect Dis, 2020, 20.999, Q1
等等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9-至今),青年学会主任委员(2017-至今);
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至今);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委员会青年学会副主任委员(2022-至今);
Biopharmaceutics & drug?disposition(SCI 1.7)副主编(2022-至今);
Journal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杂志编委(2018-至今)。
目录
上篇:研究技术篇
第一章 临床药物生物分析 3
第一节 临床生物样品分析技术原理 4
一、概述 4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4
三、免疫学分析方法 9
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方法 15
第二节 临床药物分析样本预处理方法 16
一、蛋白质沉淀 16
二、液液萃取 18
三、固相萃取 21
第三节 免疫原性生物分析特点 23
一、免疫原性生物分析 23
二、生物类似药免疫原性生物分析 24
三、免疫原性指导原则的验证内容 26
第四节 小分子药物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要点 27
一、概述 27
二、验证内容 28
三、样品重分析 34
第五节 大分子药物及生物标志物生物分析方法学验证要点 36
一、方法学验证 36
ⅸ
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研究技术与应用卷)
二、生物标志物生物分析 38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及局部用药研究 40
第一节 临床药物吸收研究的目的和时机 41
一、临床药物吸收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41
二、临床药物吸收研究的时机 42
第二节 关键制剂参数对吸收的影响 42
一、粒径 42
二、药物理化特性 43
三、晶型 44
四、溶出 44
第三节 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食物影响临床研究 46
一、生物等效性临床研究 46
二、生物利用度临床研究 55
三、食物影响临床研究 57
四、临床前研究数据对于人体吸收影响的预测 60
第四节 局部用药临床吸收研究关键技术 62
一、经皮给药系统临床吸收研究关键技术 63
二、吸入制剂临床吸收研究关键技术 65
三、眼科用药临床吸收研究关键技术 67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68
第三章 临床药物代谢研究 70
第一节 临床药物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71
一、核磁共振技术 71
二、氢/氘交换及重氧水实验 72
三、化学衍生化 73
四、酶水解 75
五、代谢中间体捕获 76
第二节 创新药物早期临床代谢研究 79
一、代谢产物安全性评价 80
二、早期临床人体主要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81
第三节 药物体外代谢评价及酶表型鉴定 85
一、体外代谢研究的模型和方法 85
二、评估候选药物是否为代谢酶底物 89
三、估算代谢酶各亚型的贡献率 95
第四节 代谢酶抑制与诱导体外评价 102
一、代谢酶抑制 102
二、代谢酶诱导 107
第四章 转运体与药物研究 111
第一节 转运体概论 111
一、转运体的定义与分类 111
二、SLC转运体及其功能 112
三、ABC转运体及其功能 114
四、转运体在药物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 116
第二节 转运体的作用机制 118
一、SLC的结构与转运机制介绍 118
二、ABC的结构与转运机制介绍 121
第三节 转运体介导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123
一、药物在肝脏中的转运 124
二、药物在肾脏中的转运 127
三、药物在肠中的转运 129
四、药物在血脑屏障中的转运 131
五、以转运体为靶点的药物开发 132
第四节 转运体的研究方法 141
一、体内研究方法 142
二、体外研究方法 142
三、计算生物学 144
四、临床基因组学 145
第五节 药物转运体的表达与调控 146
一、SLC的基因转录调控 146
二、SLC的翻译后修饰 149
三、ABC的表达与调控特点 150
四、小结 151
第六节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遗传学及其临床意义 151
一、SLC与药物遗传学 152
二、ABC与药物遗传学 154
三、药物转运体遗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155
第五章 临床药物分布与排泄研究 157
第一节 临床药物排泄概述 157
一、药物排泄的基本概念 157
二、临床药物排泄研究的意义 159
第二节 临床药物排泄研究方法及物质平衡研究简介 159
一、临床药物排泄非放射性标记研究方法 159
二、临床药物排泄放射性标记研究方法 159
三、物质平衡研究简介 160
第三节 动物放射性物质平衡试验设计及其对人体排泄试验的支持 162
一、动物放射性试验设计 162
二、非临床药物物质平衡研究对人体试验的支持 164
第四节 临床药物物质平衡研究的策略及其要点 165
一、临床药物物质平衡研究一般考虑 165
二、临床药物物质平衡研究设计 166
三、临床药物物质平衡研究实施要点 170
四、生物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171
五、临床药物物质平衡研究结果报告与解读 172
第五节 临床药物分布研究及其常用技术 175
一、临床药物分布研究概述 175
二、临床药物分布常用研究方法 178
第六节 临床药物分布与排泄研究新技术 180
一、AMS技术 180
二、SCAR技术 182
第六章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184
第一节 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反应个体间变异 185
第二节 药物基因组学的遗传学基础 186
一、基因 186
二、人类基因组 186
三、基因突变 187
四、基因多态性 188
第三节 新药临床基因组学研究一般考虑与设计 189
一、一般考虑 190
二、新药临床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191
三、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考虑因素 192
四、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报告要求 194
第四节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流程 197
一、研究目的 197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97
三、标本采集和处理 198
四、基因组学技术 199
五、数据收集和分析 200
六、质量控制 201
第五节 药动药效学遗传变异研究 202
一、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203
二、药物转运体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209
三、药物作用靶点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212
第六节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用药实例 213
一、CYP2C19 基因型检测用于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 213
二、基于CYP2C9、CYP4F2 和VKORC1 基因型华法林个体化用药 215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研发 216
第七节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技术及未来发展展望 217
第七章 临床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220
第一节 简介 221
一、临床DDI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221
二、DDI研究基本思路和要点 223
第二节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223
一、药动学相互作用机制 223
二、药效学相互作用机制 231
第三节 药物开发中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的综合研究 234
一、代谢酶与转运体介导的DDI 234
二、蛋白质药物的DDI 242
三、理化性质(消化道pH 改变)介导的DDI 243
第四节 监管与药品说明书 244
一、药品说明书中的DDI 244
二、药品说明书中DDI的案例 245
第五节 DDI的上市后监测和真实数据 245
第八章 临床孕妇、儿童与老年人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248
第一节 孕妇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249
一、生理改变及其对药动学影响 249
二、孕妇与哺乳期妇女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一般性考量 253
三、孕妇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设计要点 255
四、孕妇临床药动药效学特色研究技术 259
五、哺乳期妇女临床研究 262
六、未来研究展望 263
第二节 儿童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265
一、儿童发育药动学 265
二、儿童发育药效学 271
三、儿童药物临床药理学研究考量 273
第三节 老年人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278
一、老年人临床研究挑战及现状政策 278
二、老年人群生理增龄性变化对药动药效学的影响 281
三、老年人药动药效学研究策略及特色方法 283
四、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287
第四节 特定人群临床药动药效学数据分析方法 290
一、生理药动学模型 292
二、群体药动学 292
三、ER分析 292
四、真实世界数据 293
第九章 肝脏疾病与肾脏疾病患者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294
第一节 肝脏疾病患者临床药动学研究 294
一、肝功能不全分级及病理生理改变 294
二、肝脏疾病影响药动学的机制 295
三、肝脏疾病对肝脏清除药物的影响 298
四、肝脏疾病对肾清除药物的影响 299
五、肝脏疾病患者给药方案优化研究 300
六、肝功不全患者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要点 303
第二节 肾脏疾病患者临床药动学研究 306
一、评价肾功能的指标 306
二、肾脏疾病影响肾脏药物清除的机制 306
三、肾脏疾病对非肾清除途径的影响 307
四、肾脏疾病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308
五、肾脏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09
六、肾功能不全患者给药方案优化研究 309
七、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要点 314
第三节 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药动学研究 319
一、间歇性血液透析中的动力学 321
二、肾脏替代疗法的动力学 324
三、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给药方案优化研究 327
第四节 肝脏疾病与肾脏疾病患者药效学研究及展望 330
一、肝脏疾病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330
二、肾脏疾病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330
三、肝肾病患者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展望 331
第十章 治疗性蛋白药物临床药动药效学 333
第一节 治疗性蛋白药物简介 333
第二节 治疗性蛋白药物药动学研究 334
一、吸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36
二、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40
三、消除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44
第三节 治疗性蛋白药物药效学研究 349
一、概述 349
二、药效学研究的考虑因素 352
第四节 治疗性蛋白药物免疫原性研究 354
一、治疗性蛋白药物的免疫原性 354
二、免疫原性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 358
三、免疫原性数据分析和报告 360
第五节 生物类似药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363
一、生物类似药介绍 363
二、生物类似药研发的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一般考虑 364
第六节 新一代治疗性蛋白药物的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考量 366
一、治疗性多肽药物 366
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369
三、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375
第七节 蛋白类抗体药物开发的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策略与考量要点 379
一、药动学研究设计的考量 380
二、免疫原性 381
三、特殊人群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设计 382
四、治疗性蛋白药物药动药效学研究 382
五、DDI研究 383
第十一章 基因与细胞治疗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 384
第一节 基因治疗药物 384
一、概述 384
二、基因治疗药物的药动药效学特征 386
第二节 细胞治疗药物 395
一、概述 395
二、细胞治疗药物的药动药效学特征 397
第十二章 临床定量药理学研究 403
第一节 概述 403
一、定量药理学定义与概念 404
二、建模与模拟技术 406
第二节 模型引导的新药开发研究 412
一、定量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研究特点 412
二、定量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413
三、定量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的研究质量要点 417
第三节 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研究 423
一、研究流程及其应用 423
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425
第十三章 临床试验模拟研究 428
第一节 临床试验模拟简介 429
一、概述 429
二、临床试验模拟的假设 429
三、临床试验模拟的作用 430
四、相关术语 431
五、临床试验模拟模型结构 432
六、临床试验模拟中的变异 433
七、临床试验模拟与监管科学 434
八、临床试验模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34
第二节 临床试验模拟的模型结构 435
一、输入变量数据集建立 435
二、协变量分布数据集的建立 438
三、输出变量的模拟 442
四、疾病模型的模拟 447
五、试验脱落的模拟 448
六、试验操作偏倚的模拟 450
七、依从性的模拟 452
八、将亚模型组装为整体模型 453
第三节 临床试验模拟方法 453
一、模型来源 453
二、建模方法的选择 454
三、模拟的步骤 454
四、模拟次数的设定 456
五、样本量的设定 456
六、临床试验模拟场景介绍 458
七、临床试验模拟新方法 460
第四节 模拟结果的分析、评价与报告 461
一、模拟结果数据的处理及可视化 461
二、模拟偏差的评估 464
三、临床试验模拟结果验证 464
四、临床试验模拟结果评价与分析 465
五、临床试验模拟报告 467
第十四章 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新技术 469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技术及其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70
一、分子影像学基础概念 470
二、分子影像学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471
三、分子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73
第二节 人源化动物模型及其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79
一、人源化动物模型的概念 479
二、人源化动物模型的分类 479
三、人源化动物模型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 480
第三节 类器官和类器官芯片及其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83
一、类器官和类器官芯片的概念与分类 483
二、类器官及类器官芯片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84
三、类器官及类器官芯片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485
第四节 真实世界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及其在新药临床开发的应用 486
一、真实世界数据和真实世界证据的概念 486
二、真实世界数据及真实世界证据在新药临床开发的应用 487
三、真实世界数据及真实世界证据研究的挑战 490
第五节 电子穿戴设备及其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92
一、电子穿戴设备与电子穿戴数据的概念 492
二、电子穿戴设备和电子穿戴数据在临床药动药效学中的应用 493
三、电子穿戴设备和电子穿戴数据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494
第六节 肠道菌群及其在临床药动药效学研究的应用 496
一、肠道菌群对药动药效学的影响 497
二、肠道菌群在临床治疗与研究中的应用 497
三、肠道菌群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500
第七节 小结与展望 501
下篇:研究应用篇
第十五章 物种推算与首次人体试验剂量预测 505
第一节 一般性考虑 506
一、推算首次人体试验剂量的指南简介 506
二、人体等效剂量推算的一般方法 508
第二节 人体药动学参数的预测 511
一、清除率的推算 511
二、稳态分布容积的推算 521
三、生物利用度的推算 526
四、吸收速率常数的推算 530
五、人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预测 531
六、生物技术药物的人体药动学预测的特殊考量 533
第三节 人体药效学预测 533
一、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其对患者病程的预测力评价 533
二、人体药效学预测方法 536
第四节 人体安全性预测 542
一、动物安全性数据简介及其对人体预测力评价 542
二、基于药理学活性的人体安全性预测 545
三、基于药物结构特征的安全性预测 545
四、药物性肝损伤及药物性肾损伤 546
第五节 首次人体试验中的关键剂量预测方法 548
一、首次人体试验中起始剂量的确定 548
二、最大推荐起始剂量的预测 548
三、首次人体试验最高剂量的确定 554
四、肿瘤药物首次人体试验剂量推荐 554
第十六章 早期临床开发与临床试验设计 556
第一节 早期临床开发策略 557
一、早期临床开发的主要目标、要点和关键能力 557
二、早期临床开发计划与风险管理 563
第二节 创新药早期开发临床试验 566
一、Ⅰ期临床开发总体思路 566
二、Ⅰ期临床试验设计要点与研究方法 574
三、Ⅱ期临床试验 586
四、临床开发阶段的其他临床药理学研究 589
第三节 支持临床验证性试验的转化研究及决策 592
一、创新药临床验证性试验对早期临床开发的要求 592
二、临床验证性试验最佳给药方案推荐研究 593
三、全面临床开发决策点的成药性评价 595
四、早期创新药临床开发小结与展望 596
第十七章 临床安全性评价 598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与分类 599
一、定义 599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599
第二节 特异性药物反应机制 602
一、分子细胞学机制 602
二、免疫介导机制 605
三、其他机制 608
第三节 特异性药物反应的损伤器官及症状 610
一、肝损伤 610
二、皮疹 611
三、血细胞相关特异性药物反应 613
四、自身免疫性特异性药物反应 614
五、其他特异性药物反应因素 615
第四节 创新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616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616
二、评估风险和因果关系 617
三、管理药物不良反应 619
四、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620
第五节 早期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识别与管理 621
一、早期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识别 621
二、早期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管理 622
第六节 临床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 624
一、背景 624
二、QT间期延长评价 625
第七节 药物肝脏与肾脏毒性评价 627
一、药物肝脏毒性评价 627
二、药物肾脏毒性评价 630
第十八章 临床精准用药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 634
第一节 临床药动药效学变异 634
一、药动药效学变异的内因和外因 635
二、评价指标 637
三、评价方法 637
第二节 临床精准给药研究技术 638
一、研究方法概述 638
二、富集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639
三、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642
四、多合一研究方法 643
五、基于模型的药动药效学变异研究方法 644
六、精准治疗研究新技术 644
七、新药开发中的精准用药研究 645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646
一、治疗药物监测 646
二、个体化给药 650
第四节 新药品上市后再评价 656
一、上市后要求与上市后承诺 656
二、药物警戒与安全性监测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