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十二分册陶瓷技术 读者对象:科学技术史和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爱好者,对中国古代史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准备,黏土、窑炉、制造方法和工艺、釉、颜料和釉上彩料及饰金,中国陶瓷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故宫博物院古陶瓷实验室外聘专家。
目录
凡例(i) 插图目录(xvii) 图表目录(xxvii) 列表目录(xxix) 序言(xxxv) 第一部分 拉开帷幕(1) (1)陶瓷在古代中国的地位(1) (i)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1) (ii)青铜时代(6) (iii)陶瓷的分类与中文的术语(7) (iv)中国陶瓷的早期史料(10) (v)秦汉时代(13) (vi)陶工的地位(14) (vii)有关中国陶瓷的晚期文献(16) (viii)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论著(17) (ix)方志(18) (x)专门关于景德镇的文献(20) (xi)关于陶瓷鉴赏的文献(24) (xii)官方的编史:正史、实录和法令汇编(28) (xiii)西文文献(30) (xiv)20世纪与21世纪的考古学文献(31) (2)关于原料、焙烧、器物成形和施釉的导言(32) (i)黏土的本质(33) (ii)黏土的来源(34) (iii)机械风化(35) (iv)化学风化(36) (v)热带风化(38) (vi)水热蚀变(39) (vii)火山成因岩石的蚀变(39) (viii)中国的主要黏土类型(39) (ix)南山秦岭大分水岭(40) (x)窑炉和焙烧(42) (xi)焙烧的过程和阶段(45) (xii)中国北方和南方黏土的焙烧(48) (xiii)燃料(49) (xiv)陶瓷烧造历史中的能量来源(50) (xv)燃烧的各个阶段(50) (xvi)各种固态燃料(51) (xvii)中国的燃料(53) (xviii)窑炉(53) (xix)用黏土制作器物(53) (xx)塑性黏土的加工(53) (xxi)拉坯(54) (xxii)拉坯器物的移走(55) (xxiii)修坯(56) (xxiv)模制(61) (xxv)关于釉的思考(61) (xxvi)玻璃和釉的特性(63) (xxvii)关于玻璃的理论(63) (xxviii)助熔剂(64) (xxix)低共熔混合物(65) (xxx)硅-钠氧化物体系(66) (xxxi)从釉到玻璃(70) (xxxii)使用氧化钙作为稳定剂(71) (xxxiii)中国早期的釉(71) (xxxiv)第一部分“拉开帷幕”的小结(72) 第二部分 黏土(73) (1)汉代以前的陶器和炻器(73) (i)南北的分界及其对中国陶瓷业的影响(73) (ii)中国陶瓷业的南北区分(73) (iii)釉(76) (iv)中国北方与黄土(76) (v)古土壤(79) (vi)黄土与肥力(80) (vii)黄土在中国陶瓷中的使用:新石器时代(82) (viii)新石器时代黄土质器物的特性(84) (ix)从氧化气氛转化为还原气氛的新石器时代陶器(85) (x)新石器时代陶器所用黄土的性质(85) (xi)商代的陶瓷业和青铜铸造中的黄土(86) (xii)耐火性(87) (xiii)黄土应用于早期中国的建筑材料(87) (xiv)水管与水井(88) (xv)空心砖、条砖和瓦(93) (xvi)瓦(93) (xvii)秦代的建筑陶瓷(94) (xviii)青铜时代陶器中的黄土(95) (xix)汉代黄土的使用:建筑陶瓷和陶瓷容器(95) (xx)汉代的釉陶(96) (xxi)高温釉中的黄土(97) (xxii)黄土测温锥(97) (xxiii)黄土应用对中国的意义(99) (xxiv)北方的白陶(100) (xxv)黏土和釉的氧化物分析(101) (xxvi)中国北方的高岭石黏土(102) (xxvii)商代的白陶(103) (xxviii)安阳的施釉炻器(105) (xxix)北方和南方炻器黏土间的组分差异(108) (xxx)南方炻器黏土的本质(111) (xxxi)南方施釉炻器的发展(113) (xxxii)是岩石,还是黏土?(118) (2)瓷器在中国北方的发展(120) (i)施釉炻器在中国北方的成长(120) (ii)促进南方施釉炻器繁荣发展的可能因素(121) (iii)中国的瓷器(123) (iv)化妆土(123) (v)巩县(125) (vi)邢窑(127) (vii)邢瓷原材料的特性(130) (viii)长石质的邢瓷(130) (ix)定窑(132) (x)定瓷的化学组成(134) (xi)其他的北方瓷窑(136) (3)10世纪以后的中国北方炻器(137) (i)北方的炻器(137) (ii)耀州(137) (iii)记录炻器生产的历史碑刻(138) (iv)北方的其他重要炻器(140) (v)汝窑(140) (vi)钧窑(141) (vii)磁州窑(142) (viii)北方黏土的化学组成(146) (4)南方瓷器的发展与成长(150) (i)南方白色陶瓷的发展(150) (5)中国的瓷器与景德镇(152) (i)景德镇的陶瓷工业(152) (ii)对陶瓷工业的官方控制与景德镇御窑(153) (iii)御窑厂的官方控制:税收、征用和问题(157) (iv)生产的定额(163) (v)瓷器的装饰和禁止奢侈的规定(166) (vi)劳务关系(173) (vii)景德镇瓷器的技术发展(177) (viii)景德镇五代白色陶瓷的质地(179) (ix)福格特的论文(179) (x)景德镇瓷石的地质学研究(182) (xi)采矿(187) (xii)原料的制备(187) (xiii)纯化瓷石的效果(189) (xiv)高岭土在景德镇的使用(190) (xv)高岭土的本质及其制备(194) (xvi)为什么使用高岭土(197) (6)南方的其他名窑瓷器(199) (i)德化瓷器(199) (ii)德化的生产(202) (iii)德化的瓷土(204) (iv)德化的釉(205) (v)氧化和半透明度(206) (vi)龙泉青釉器(207) (vii)龙泉青釉器的技术发展(208) (viii)龙泉瓷石的物理性质(210) (ix)龙泉的紫金土(210) (x)龙泉的瓷质产品(213) (xi)南宋官窑(214) (xii)杭州的两个官窑窑场:修内司和郊坛下(215) (xiii)老虎洞的瓷片(216) (xiv)杭州和龙泉的官窑器物(220) (xv)至今依然神秘的哥窑(221) (7)中国南方的炻器和茶具(222) (i)中国南方的黑胎炻器(222) (ii)建窑(222) (iii)饮茶与茶具(225) (iv)邢窑和越窑的茶具(226) (v)宋代的茶具(228) (vi)宜兴的茶具(228) (vii)吉州窑(231) (viii)吉州窑的黏土(232) (xiv)第二部分“黏土”的小结(233) 第三部分 窑炉(235) (1)新石器时代的篝火窑、直焰窑与还原烧成(235) (i)篝火烧成(235) (ii)早期中国的“篝火”烧成制品(236) (iii)真正的窑炉(238) (iv)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240) (v)北方的早期直焰窑(240) (vi)火膛的尺寸(243) (vii)窑炉的结构(244) (viii)氧化、还原和渗碳(246) (ix)青砖(246) (x)中国砖窑中的水煤气还原反应(247) (xi)砖瓦窑渗水的其他可能原因(248) (xii)缺氧燃烧还原和渗碳(249) (xiii)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黑陶(250) (2)横焰窑(250) (i)窑炉(250) (ii)北方陶瓷和铸铁(255) (iii)较后期的北方砖窑(255) (iv)横焰窑结构:小结(259) (3)“馒头”窑(260) (i)中国北方高温窑(260) (ii)煤的优点(261) (iii)高温窑的柴烧与煤烧(262) (iv)北方高温窑的烟囱(265) (v)“馒头”窑的初期烧成阶段(268) (vi)横焰窑与倒焰窑的比较(268) (vii)冷却过程(270) (viii)长时间保温(270) (ix)中国“馒头”窑的分布(272) (x)北方“馒头”窑发展史小结(274) (xi)北方窑的装窑技术及窑具(275) (xii)商代的装窑方法(276) (xiii)汉代釉陶(276) (xiv)唐代的“三彩”器(276) (xv)高温窑炉的早期装窑方法(277) (xvi)匣钵(281) (xvii)阶台状支具(284) (4)龙窑(285) (i)南方龙窑的起源(286) (ii)侧烧(289) (iii)温度的均匀性(291) (iv)地理与黏土类型(292) (v)结构特点(292) (vi)龙泉窑(293) (vii)改进(294) (viii)南北方窑炉的比较(295) (ix)阶梯窑(296) (5)景德镇窑(299) (i)景德镇窑炉的发展(299) (ii)景德镇鸡蛋形窑(300) (iii)关于蛋形窑装烧方法的历史记载(305) (iv)“龙缸窑”、“青窑”与珐琅窑(308) (v)匣钵窑(309) (vi)第三部分“窑炉”的小结(310) 第四部分 制造方法和工艺(311) (1)新石器时代的工艺方法(311) (i)旧石器时代的泥塑(311) (ii)仙人洞陶器的制作方法(312) (iii)云南现今的“石器时代”制陶方式(312) (iv)静电射线透照术(314) (v)手工成形方法(317) (vi)慢轮(318) (vii)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陶轮(319) (viii)装饰(320) (ix)从慢轮到快轮(321) (x)中国拉坯的起源(322) (xi)龙山文化陶器的拉坯与修坯技术(322) (xii)手柄(323) (xiii)中国南方良渚文化黑陶(324) (2)青铜时代的技术工艺(325) (i)商代青铜浇铸中的黏土作业(325) (ii)制模(326) (iii)夹具辅助加工(326) (iv)转动型卡刀(327) (v)翻制范具(328) (vi)商代陶范(329) (vii)范芯(330) (viii)装饰(331) (ix)东周青铜铸造中的黏土加工技术(331) (x)生铁浇铸用陶范(332) (xi)青铜制作工艺中黏土的使用及青铜时代的陶瓷(333) (xii)建筑陶瓷:砖和瓦(334) (xiii)瓦(336) (xiv)秦代建筑陶瓷(337) (xv)汉代的建筑陶瓷(343) (xvi)兵马俑(349) (xvii)武士俑的制作(350) (xviii)陶马(351) (3)秦汉后的陶瓷制作技术(352) (i)秦汉之后中国陶瓷制造工艺及流程(352) (ii)耀州窑(353) (iii)唐代的生产(353) (iv)五代时期的黄堡窑模制工艺(354) (v)宋代的生产(355) (vi)耀州窑“刻花”装饰的模印(356) (vii)银器对中国陶瓷的影响(358) (viii)模仿耀州窑(359) (ix)广西容县窑模具(359) (x)壶嘴和把手(360) (xi)琢面(361) (xii)龙泉制造(361) (xiii)对模(363) (xiv)五代至元代景德镇的陶瓷生产(364) (xv)明清两代景德镇的陶瓷生产(365) (xvi)装饰、施釉和完成修整(370) (xvii)宜兴炻器的生产方法(371) (xviii)第四部分“制造方法和工艺”的小结(374) 第五部分 釉(375) (1)灰釉(375) (i)中国釉的起源(375) (ii)中国最早的釉的年代(376) (iii)施用(377) (iv)草木灰(377) (v)草木灰成分的变化(378) (vi)玻璃与陶瓷史中草木灰的类型(378) (vii)草木灰的制备(379) (viii)中国灰釉的发展(381) (ix)局部施釉的汉代器物(381) (x)分类(382) (xi)中国早期炻器釉的本质(382) (xii)南方的高钾玻璃和釉(384) (xiii)越南的施釉陶瓷(386) (xiv)青铜时代的黑釉(386) (2)颜色釉、玻璃和铅釉(387) (i)早期中国与近东地区釉的颜色及纹理(387) (ii)氧化与还原(389) (iii)中国釉中的二氧化钛(390) (iv)中国的低温釉、玻璃和“仿玉玻璃”(390) (v)中国早期玻璃中的钡(393) (vi)中国的“熔块胎”珠(394) (vii)早期陶瓷容器的铅-钡釉(396) (viii)铅中毒(399) (ix)世界陶瓷史中的高铅釉(400) (3)唐代以来的铅釉:器皿、瓦及相关器物(403) (i)中国建筑物中瓦的应用(403) (ii)西方与东方的屋顶(406) (iii)中国的屋顶装饰(409) (iv)制瓦业(412) (v)唐代的器皿和砖瓦(412) (vi)唐代的铅釉器物(413) (vii)辽代铅釉(417) (viii)辽代氧化硼釉(417) (ix)宋代和金代的“三彩”(419) (x)南方铅釉(420) (xi)宋代和金代的铅釉与建筑陶瓷(420) (4)高温石灰釉(431) (i)唐代高温器物(431) (ii)南方炻器釉的发展(432) (iii)石灰釉的性质(435) (iv)草木灰的来源(436) (v)中国南方烧制一只炻器碗需要供应多少草木灰(436) (vi)越窑(437) (vii)饰彩石灰釉(438) (viii)邛崃窑(439) (ix)长沙窑(440) (x)液-液分相(441) (xi)低钛釉(442) (xii)早期耀州窑(444) (5)北方高温炻器釉与瓷器釉(445) (i)北方高温釉(445) (ii)邢窑白炻器与瓷器(446) (iii)作为釉助熔剂的氧化镁(447) (iv)定窑(448) (v)长石质邢窑釉(450) (vi)巩县釉(451) (vii)北方瓷釉综述(452) (6)中国南方瓷釉(453) (i)景德镇白瓷与瓷釉(453) (ii)作为中国釉助熔剂的石灰石(456) (iii)青白釉器物(459) (iv)釉石(461) (v)景德镇瓷釉(462) (7)高温颜色瓷釉:红色、蓝色和青绿色(464) (i)景德镇高温颜色瓷釉(464) (ii)景德镇铜红釉(464) (iii)景德镇单色蓝釉(470) (iv)宋元釉的明代仿品(472) (v)龙泉窑、官窑和哥窑(473) (vi)龙泉釉的颜色、原料和配方(476) (vii)官窑(479) (viii)分层釉(481) (8)北方名釉:耀州窑、钧窑、汝窑及它们的仿制品(483) (i)北方青釉类器物(483) (ii)耀州青瓷釉的原料(489) (iii)南方和北方釉中的磷(489) (iv)宋代耀州青釉器的釉和胎(490) (v)临汝窑(491) (vi)钧窑(491) (vii)液-液分相(492) (viii)钧釉的由来(493) (ix)“绿钧”器物(495) (x)钧窑的其他性质(495) (xi)中国南北方其他窑口的仿钧器(496) (xii)汝窑与釉(499) (xiii)第五部分“釉”的小结(500) 第六部分 颜料、釉上彩料和饰金(503) (1)冷涂颜料:玻璃体类(503) (i)兵马俑上的彩绘(507) (ii)玻璃中色彩的开发和进展(507) (iii)釉上彩料的发展(508) (iv)中国的釉上彩料和波斯的釉上彩料(511) (v)元代至清代景德镇釉上彩料(511) (vi)景德镇孔雀蓝碱釉(515) (vii)中国的钾助熔玻璃和釉(516) (viii)中国碱釉中硝石的使用(522) (ix)硝石的特性和生成(523) (2)18世纪“洋彩”技术的发展(524) (i)稍后期景德镇釉上彩料(524) (ii)中国的金红色彩料(527) (iii)瓷器、玻璃和金属所用新色料开发的历史背景(529) (iv)雍正王朝以后的釉上彩技术(532) (v)其他“粉彩”彩料(536) (vi)清代景德镇单色釉中的砷乳浊作用(536) (vii)“粉彩”的助熔剂配比(538) (viii)康熙时期的釉上蓝彩(538) (3)高温颜料:铜、铁和钴(539) (i)铁褐与铜红(539) (ii)钴蓝(544) (4)饰金(574) (i)使用金属提升陶瓷档次(574) (ii)金属器形与陶瓷(576) (iii)镶金边装饰(577) (iv)烧固型金彩(578) (v)对中国陶瓷上金彩装饰的研究(583) (vi)第六部分“颜料、釉上彩料和饰金”的小结(586) 第七部分 对外传播(588) (1)中国技术向世界的传播以及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 重要作用(上)(588) (i)中国对世界陶瓷的影响(588) (ii)技术传播(589) (iii)对材料的认识(590) (iv)北方与南方(591) (v)出口与仿制(592) (vi)贸易的经济效益(592) (vii)中国出口贸易的组织(593) (2)本区域的技术传播:中国陶瓷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596) (i)朝鲜半岛(596) (ii)日本(597) (iii)中国陶瓷在东南亚(600) (iv)越南(601) (v)泰国和柬埔寨(602) (3)遥远的传播:中国陶瓷在南亚、西亚和非洲的影响(603) (i)中国陶瓷在南亚和西亚(603) (ii)中国陶瓷在非洲(605) (iii)中国出口陶瓷启发下的西亚陶瓷(607) (iv)乳浊锡釉的起源(609) (v)熔块瓷及软质瓷的胎体(609) (vi)伊斯兰熔块瓷的配方、成型与烧成工艺(611) (vii)中国与近东地区装饰技艺上的关联(613) (4)中国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遥远的传播:中国陶瓷在欧洲的影响(614) (i)16世纪和 17世纪欧洲对中国及对陶瓷的了解(614) (ii)传教士们关于中国和中国瓷器的介绍(616) (iii)中国瓷器向欧洲的出口(618) (iv)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初期模仿(620) (v)法国的软质瓷(621) (vi)迈森瓷器(622) (vii)最初的萨克森瓷器(623) (viii)长石(626) (ix)迈森瓷的意义(626) (x)欧洲大陆的软质瓷(626) (xi)英国瓷器(627) (xii)约翰德怀特的瓷器(628) (xiii)瓷土(629) (xiv)库克沃西瓷器(630) (xv)骨质瓷(635) (xvi)滑石瓷(637) (xvii)韦奇伍德碧玉炻器(637) (xviii)英国窑炉(639) (xix)对当代瓷器和白釉陶器的审视(640) (xx)中国陶瓷业在 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的衰落(641) (xxi)中国陶瓷产业状况(642) (5)通过化学分析展开的再造传播(643) (i)彼得里克瓷器(644) (ii)后期的英国硬质瓷器(645) (iii)陶艺家(645) (iv)通过化学分析获取知识(647) (6)20—21世纪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技术发展的作用(647) (i)工艺技术的发展(647) (ii)20—21世纪陶瓷制造和应用上的新发展(648) (iii)先进陶瓷的组成(650) (iv)成型工艺(651) (v)显微镜的采用(653) (vi)应用(653) (vii)耐火材料产品(654) (viii)半导体材料产品(654) (ix)超导材料产品(654) (x)家用产品(655) (xi)各种成本因素(655) (xii)采用先进陶瓷的原因(656) (xiii)材料的演进与竞争(657) (xiv)对中国“反向技术传播”的时期(658) (xv)合成单晶体(659) (xvi)高温结构陶瓷(高温工程陶瓷)(660) (xvii)功能陶瓷(电子陶瓷)(660) (xviii)陶瓷涂层(661) (xix)非晶材料(661) (xx)第七部分“对外传播”的小结(662) 参考文献(664) 缩略语表(665) A 1912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670) B 1912年以后的中文、朝鲜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684) C 西文书籍与论文(706) 索引(744) 拉丁拼音对照表(802) 译后记(811) 插图目录 图1 半坡的细陶器 采自遗址图板(2) 图2 半坡的粗陶器 采自遗址图板(3) 图3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人头塑像采自展板(5) 图4 景德镇的瓷土,显示出瓷土颜色的变化范围 柯玫瑰摄于1982年(8) 图5 一面 18世纪的黄釉桌屏,上面有“壶隐道人”的仿制印章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27) 图6 施压是陶器制作的基础 武德绘制(33) 图7 多数火成岩中的主要矿物 改绘自Holmes(1944),fig. 15,p. 51(34) 图8 中国的南山秦岭分界线地图,显示了主要城市、河流和窑址 武德提供(41) 图9 在三叠纪的缝合发生前,二叠纪时的华北、华南、印支和西藏诸地块 分布图 改绘自Xu Guirong & Yang Weiping(1994),fig. 8.1,p. 163(43) 图10 各类固态燃料中所含的碳与挥发物的配比 改绘自Diessel(1992)(52) 图11-18 耀州窑的陶工从大块黏土的顶部拉坯成器 柯玫瑰摄,采自Rose Keer(1995),pp. 70-73(57-60) 图19 SiO2-Na2O-CaO体系中的低共熔混合物 改绘 Kracek(1930),p. 69(66) 图20 绿松石色泽的彩釉陶制品,古埃及太阳神何露斯(Horus)的权杖全貌图, 埃及第18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1570—约前 1342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8) 图21 绿松石色泽的彩釉陶制何露斯权杖的头部视图,埃及第18 王朝时期,约 公元前 1570—约前 1342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9) 图22 河南神垕生产黑釉器的馒头窑,窑挖入地下 柯玫瑰摄于1985年(74) 图23 顶盖铺草的景德镇窑场 柯玫瑰摄于1982年(75) 图24 西安附近在黄土崖壁上挖建的窑洞 柯玫瑰摄于1976年(78) 图25 郑州的商代城墙 柯玫瑰摄于2001年(79) 图26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类型的分布图,约公元前6000—前2000年 改绘自Li He(1996),map. 2,p. 20(81) 图27 河南省出土的新石器龙山文化的表面带纹饰的排水管(1) 柯玫瑰摄于2001年(89) 图28 河南省出土的新石器龙山文化的表面带纹饰的排水管(2) 柯玫瑰摄于2001年(90) 图29 第四十八卦“井”(91) 图30 北京宣武区出土的陶质井圈,为战国时期 柯玫瑰摄于2001年(92) 图31 始皇帝陵的葬坑之一,随葬有兵马俑 柯玫瑰摄于1987年(95) 图32 陶瓷编钟的模型,有灰釉痕迹的炻器;浙江镇海出土,春秋时期 承蒙浙江省博物馆惠允使用(116) 图33 西汉仿青铜器形的炻器壶,灰釉集中于肩部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117) 图34 淄博出土的两件精心制作的高温器物,虽然在埋藏中被磨蚀,依然保存 有部分青釉 柯玫瑰摄于1992年(121) 图35 白釉绿彩长颈瓶,安阳范粹墓(公元575年)出土 柯玫瑰摄于2001年(124) 图36 内丘出土的两件薄壁的白瓷杯 河北省出土的早期瓷器展,柯玫瑰摄于1997年(127) 图37 发掘出土的莲台残片,可能是一座大香炉的一部分。现存的汝窑整器中未见此种类型 柯玫瑰摄于2001年(141) 图38 镶嵌化妆土的枕头,北宋早期,10世纪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142) 图39 使用剔填工艺的磁州窑花瓶,白色化妆土上面装饰有红、黄和绿色的彩料,12世纪至13世纪早期 承蒙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惠允使用(144) 图40 观台窑址深厚的地层 柯玫瑰摄于1997年(145) 图41 景德镇与珠山的御窑厂,采自《景德镇陶录》(1815年) 承蒙不列颠图书馆惠允使用(155) 图42 景德镇及其水路运输网路图,列有大运河上的税收关口原图(161) 图43 从正统时期的地层中出土的大型水缸(已经修复) 柯玫瑰摄于1989年(169) 图44 制作大型水缸,采自《天工开物》(1637年)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170) 图45 清代的《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先农坛豆图”,表现了为地坛制作的仿青铜器形的黄釉瓷豆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172) 图46 为天坛制作的仿青铜豆和仿青铜簠器形的蓝釉瓷器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173) 图47 白釉盘子,仿制中国瓷器,伊拉克造(公元9世纪) 叙利亚北部阿尔米纳(al-Mina)出土。承蒙不列颠博物馆惠允使用(178) 图48 刘家坞开采出的瓷石 柯玫瑰摄于1982年(183) 图49 景德镇的白色砖状瓷泥 柯玫瑰摄于1986年(188) 图50 在德化开采黏土 采自王调馨(1936),第3页对面,图版3(200) 图51 装框挑担运输黏土,德化 采自王调馨(1936),第3页对面,图版4(204) 图52 老虎洞窑址的狭长龙窑(照片右侧),15米长,2米宽 柯玫瑰摄于2001年(217) 图53 老虎洞窑址用于器物素烧的馒头窑 柯玫瑰摄于2001年(217) 图54 “紧挨窑址的大炉村,一头阿拉贝拉母种猪正在从真正的天目瓷匣钵中享用它丰盛的午餐” 采自《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 CLXXXVII,26 October 1935)(223) 图55 “日常使用的建窑茶碗;出自附近的宋代废品堆;一户居家生活的普通农民家庭” 采自《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 CLXXXVII,26 October 1935)(223) 图56 建窑碗烧制时因放置角度不同所导致的釉的流动情况 改绘自Marshall Wu(1998),p. 24(225) 图57 烧制于 1513年的带款识的茶壶,制作者为“供春” 承蒙香港茶具文物馆惠允使用(229) 图58 云南傣族村寨窑的烧成曲线,1977年底 改绘自Cheng Zuhai et al.(1986),fig. 13,p. 33(237) 图59 河南省裴李岗文化窑炉结构平面图 改绘自Anon.(1979c),第205页,图6(239) 图60 半坡仰韶文化棚屋遗迹,显示有中央火炉和大块的屋顶坍塌物(浅色部分),炉床直径约 0.8 米 采自 Watson(1960),pl. 7(239) 图61 河南省仰韶文化林山寨窑 改绘自马全、毛宝亮(1957),原图转载于 Yang Wenxian & Zhang Xiangsheng (1986),p. 301,fig. 1(241) 图62 半坡窑(较早类型) 改绘自赵文艺、宋澎(编)(1994),第24页(242) 图63 半坡遗址两种类型的直焰窑 改绘自Anon.(1982c)(243) 图64 庙底沟龙山文化窑炉 改绘自遗址图板(243) 图65 山西庙底沟二期的新石器时代窑炉 改绘自Anon.(1998d),第29,31页(245) 图66 河北午汲古城发现的汉代窑炉 采自 Anon.(1959b),第340页,图版 8(252) 图67 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的砖窑 改绘自Anon.(1978c),第43页,图9(253) 图68 温县的烧制和预热铸铁模具的东汉窑炉,容积为 3 立方米 改绘自Hua Jue-Ming(1983),p. 112(254) 图69 洛阳出土的唐代瓦窑 改绘自Anon.(1974b),第262页(256) 图70 四川出土的唐代瓦窑 改绘自Anon.(1977b),第56页,图1(257) 图71 唐代的砖窑 改绘自赵青云(1993),图5-2-5,未标页码(258) 图72 位于涧磁村的宋代定窑遗址和遗址前面的煤堆 柯玫瑰摄于1997年(262) 图73 北宋黄堡烧煤窑炉,窑中有掏煤灰渣通道 改绘自杜葆仁(1987),第32-37页,平面图4,北宋窑炉,第二种类型(264) 图74 典型的宋代中国北方“馒头”窑示意图,局部被切割移去是为了显示其内部结构 改绘自Ayers et al.(1988),p. 8(265) 图75 宋代煤烧窑炉的平面与正面剖视图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22页,图2(266) 图76 河南省的双烟囱“馒头”窑 柯玫瑰摄于1985年(267) 图77 典型的横焰窑与倒焰窑中的温度分布的对比(深色部分是温度较高的部位)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35页,图2-2-12(269) 图78 中国“馒头”窑分布与煤矿分布间的关系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30,109页(271) 图79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遗址出土的煤烧“馒头”窑 改绘自Anon.(1995),第15页(273) 图80 四川的宋代“馒头”窑 改绘自Chen Liqiong(1989),p. 78,fig. 3(274) 图81 唐代北方炻器(左)及唐代透明釉瓷(可能是邢窑器)(右)的微观结构图 样品来自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 9世纪中期的沉船。武德提供(277) 图82 与中国北方炻器黏土相近的英国高铝球土在烧制中的表现和烧成性质 改绘自Watts,Blake,Bearne & Co.’s Ball Clay Catalogue,1980s edn(278) 图83 隋唐时期巩县横焰窑示意图,显示其装坯高度愈接近后壁愈高 改绘自李国桢、郭演仪(编)(1988),第57页,图4-16(279) 图84 隋代广西炻器的装窑方法 改绘自李铧(1991),第86页(280) 图85 隋末唐初邢窑的装窑方法 改绘自Bi Naihai & Zhang Zhizhong(1989),p. 470(280) 图86 中国三角形垫饼的传播及分布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161页,图5-2-8(281) 图87 中国北方隋和唐初烧成炻器和瓷器的装坯方法 改绘自Shui Jisheng(1986),p. 306,figs. 1 & 2(282) 图88 装有碗或碗垛的漏斗形匣钵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154页,图5-2-2;及第159页,图5-2-5(283) 图89 阶台式支具技术的传播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107页,图3-8-2(285) 图90 近两千年来中国南方和朝鲜半岛的龙窑分布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28页,图2-2-6(286) 图91 吴城的商代高温窑炉三视图 改绘自李玉林(1989),第80页,图2(287) 图92 上虞的商代龙窑 改绘自熊海堂(1995),第83页,图3-5-3,图3-5-4(287) 图93 典型的南方龙窑及其横截面图 改绘自Ayers et al.(1988),p. 8(290) 图94 景德镇龙窑外观 柯玫瑰摄于1982年(293) 图95 阶梯窑的结构示意图 改绘自Impey(1996),p. 23,fig. 16(296) 图96 使用中的德化阶梯窑 采自王调馨(1936),第6页对面,图版 13(297) 图97 平和县出土的典型汕头器风格的釉上彩碎片 承蒙考古学家们惠允使用(298) 图98 平和县出土的明代晚期三窑室的阶梯窑 柯玫瑰摄于2002年(299) 图99 明代早期或中期的葫芦形窑示意图 改绘自刘新园、白焜(1980),第42页,图8(301) 图100 景德镇蛋形窑 改绘自Ayers et al.(1988),p. 14(301) 图101 20世纪中期的景德镇蛋形窑示意图 改绘自Efremov(1956),p. 492(302) 图102 景德镇蛋形窑匣钵柱通常放置方式示意图 改绘自Hu Youzhi(1995),fig. 3,p. 288(303) 图103 一件正准备烧制的宣德御碗,装放在盖盒内的圆形支垫上,再整体放进匣钵里,使其在烧成中具有双重保护 改绘自刘新园(1989),第48页(307) 图104 御窑厂小型隔焰窑遗迹 采自遗址图板(309) 图105 半山文化器皿(D2669;约公元前 3900—前 3600年,甘肃省出土)的静电射线照片 承蒙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惠允使用(315) 图106 图105 器皿的俯视图(316) 图107 被认作是制陶转盘的仰韶文化时期黏土烧制品,图左上方的转盘出自半坡 采自禚振西女士 1985年向本书作者提供的一篇未发表的文稿(320) 图108 武德正在使用“转动剖面型卡”(328) 图109-110 周原博物馆陈列的周代瓦 柯玫瑰摄于1996年(335) 图111 咸阳宫雕刻凤凰纹中空陶板残片 承蒙企鹅出版集团惠允使用(338) 图112 咸阳宫带有花纹图案的实心地砖 承蒙悉尼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惠允使用(339) 图113-114 始皇帝墓的长方形砖,上面戳有“安未”名字 承蒙悉尼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惠允使用(340) 图115 始皇帝陵墓的巨大屋檐用瓦 承蒙企鹅出版集团惠允使用(341) 图116 阿房宫的文字瓦当 承蒙企鹅出版集团惠允使用(341) 图117 山东省出土的秦代瓦当 承蒙文物出版社惠允使用(342) 图118 汉代中空砖构造及制作方法一的示意图 安妮布罗德里克绘制(343) 图119 汉代中空砖构造及制作方法一的示意图 安妮布罗德里克绘制(344) 图120 汉代中空砖构造及制作方法二的示意图 安妮布罗德里克绘制(345) 图121 《天工开物》(1637年)的插图,表示制砖方法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346) 图122 《天工开物》(1637年)的插图,表示用水实现还原气氛烧成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347) 图123 《天工开物》(1637年)的插图,表示煤饼堆烧的砖窑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348) 图124 长江沿岸宜昌的制砖 罗杰(RHS Rodger)中校 1935年在江中炮艇上拍摄(349) 图125 唐代耀州黄堡作坊平、剖面图 改绘自Anon.(1992),p. 11,pl. 7(354) 图126 宋代黄堡耀州窑作坊平面图 改绘自薛东星(1992),第40页,图版 5(356) 图127 容县出土的蘑菇状长柄模具,年代为 1092年 承蒙考古学家们惠允使用(360) 图128 德化的工作中的水轮 柯玫瑰摄于1995年(362) 图129 上图:用羊毛刷修整。下图:在转轮上拉坯。采自《天工开物》(1637年)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368) 图130 浸釉,采自《天工开物》(1637)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369) 图131-132 宜兴的制壶过程 柯玫瑰摄于1985年(372) 图133 马俑,唐代,公元8世纪早期,施多色普通铅釉且有圆形露花图案 承蒙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惠允使用(405) 图134 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雕刻的正面外墙之细节,1900—1908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408) 图135 自午门看屋顶装饰有龙形瓦的太和殿 柯玫瑰摄于1997年(408) 图136 承德一座庙的屋脊,显示出有坐姿骑者的一排塑形 柯玫瑰摄于1982年(410) 图137 山西洪洞上广胜寺的屋脊,1452年 采自柴泽俊(1991),图版 129(411) 图138 造瓦,采自《天工开物》(1637年)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 1929年重刊本(422) 图139 山西永乐宫孔雀绿釉屋脊瓦塑,元代 采自柴泽俊(1991),图版 42(424) 图140 明代宫殿遗址出土的带有釉下铜红龙形图案的瓦当残片 承蒙张浦生和南京博物院惠允使用(426) 图141 20世纪中国台湾台北附近使用剪贴装饰的屋顶细部图 柯玫瑰摄于1994年(429) 图142 越南西贡中国寺庙屋顶装饰细部图 柯玫瑰摄于1997年(430) 图143 深褐胎邛崃碗,釉下有厚的白色化妆土且绘有绿色图案,唐代 承蒙不列颠博物馆惠允使用(440) 图144 湖田出土的五代时期的白瓷碎片 柯玫瑰摄于1982年(454) 图145 湖田出土的五代时期的青釉炻器碎片 柯玫瑰摄于1982年(454) 图146 带有雍正年款的仿宋钧花盆(1)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496) 图147 带有雍正年款的仿宋钧花盆(2)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497) 图148 秦始皇陵武士俑,其脸部显示出褪色并受损的颜料痕迹 柯玫瑰摄于198年(505) 图149-150 一对带有乾隆年款和御制诗的花瓶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533) 图151 雍正知更鸟蛋釉蒜头瓶与雍正窑变红釉蒜头瓶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537) 图152 铜绘长沙窑盘 承蒙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惠允使用(541) 图153 钴蓝装饰的波斯盘子,16—17世纪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548) 图154 扬州出土的唐代北方巩县钴蓝装饰白炻器碎片的正面 柯玫瑰摄于1992年(555) 图155 扬州出土的唐代北方巩县钴蓝装饰白炻器碎片的背面 柯玫瑰摄于1992年(555) 图156 公元8世纪早期的唐代随葬俑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581) 图157 显示长袍上彩绘画和表面金饰的细部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582) 图158 一对嘉靖年间的“金襕手”装饰瓷碗 承蒙珀西瓦尔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惠允使用(585) 图159 带有通体饰金残迹的残缺大钵,出土于景德镇御窑永乐地层 柯玫瑰摄于1992年(586) 图160 郯城-庐江扭捩断层系统 改绘自Xu Jiawei(ed.)(1993),p. 86,fig. 4(591) 图161 日本的大窑 改绘自Faulkner & Impey(1981),p. 24(599) 图162 托普卡珀宫博物馆中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瓶,带土耳其银接口 承蒙菲利普威尔逊有限公司惠允使用(606) 图163 带有虹彩装饰和松石釉的熔块瓷的瓷砖组合,产自伊朗(卡尚),13—14世纪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12) 图164 江西地图,采自《罗明坚中国地图集》,基于 1585—1588年在中国收集的资料,1606年出版 承蒙罗马意大利政府印刷局惠允使用(617) 图165 打捞自“海尔德马尔森号”的中国青花瓷器,出售前码放在佳士得拍卖行的库房中 承蒙佳士得惠允使用(619) 图166 美第奇青花细颈瓶,约 1575—1587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21) 图167 迈森白瓷茶壶,模仿德化瓷,约 1716—1725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24) 图168 中国德化出口瓷杯和约翰德怀特的一对“侈口杯”,1680—1695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28) 图169 库克沃西瓷杯,日期为 1768年 3 月 14 日 承蒙不列颠博物馆惠允使用(631) 图170 模仿中国粉彩的鲍氏瓷瓶,约 1750年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36) 图171 18世纪晚期一对模仿韦奇伍德瓷器的中国瓷瓶 承蒙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惠允使用(639) 图172 青瓷釉刻花茶壶和果酱盖杯,圣艾夫斯利奇制瓷厂 1949年制造 承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惠允使用(646) 图表目录 图表1 木柴分别在低于 400℃与高于 1000℃燃烧时各种气体相对产出量的 对比(290) 图表2 传统的景德镇蛋形窑各部位在烧成的最后 17 个小时过程中的升温曲线,其烧成最后阶段的升温速率更接近北方“馒头”窑,而非南方龙窑的情况,很适合明代晚期与清代早期景德镇高铝质瓷胎的烧制(304) 图表3 “三彩”与唐代釉下蓝彩料的比较(554) 图表4 唐“三彩”和唐代釉下钴蓝颜料与用于美索不达米亚玻璃及美索不达米亚青花陶瓷的钴蓝着色剂之比较(558) 图表5 中国元代景德镇釉下蓝色钴颜料和波斯釉下蓝色钴颜料(12—14世纪)的比较(560) 图表6 元代和洪武时期景德镇使用的钴颜料的比较(563) 图表7 洪武时期至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釉下蓝色颜料中氧化物着色剂比例(n = 13)与典型中国钴土矿中氧化物着色剂比例的比较(n=11)(564) 图表8 中国“琺华”釉着色剂中与中国南方典型钴土矿中铁、钴和锰氧化物之比率的比较(566) 图表9 14—16世纪质量较好的景德镇釉下蓝彩中着色氧化物的相对重量(567) 图表10 迈森瓷器中石英、莫来石(多铝红柱石)和玻璃含量与景德镇瓷器(10—18世纪)的对比(624) 图表11 矿物学上的渐变:从硬紫康沃尔石到完全变成瓷土岩(633) 列表目录 表1 《陶说》的目录(21) 表2 由花岗岩到黏土(37) 表3 SiO2-Na2O-CaO 体系的低共熔混合物与巴比伦玻璃和釉、古埃及玻璃以及现代玻璃的比较(71) 表4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可能用黄土制成的陶器(83) 表5 窑内气氛对黄土质陶器烧制后呈色的影响(84) 表6 中国北方的黄土、黄土质陶瓷和黄土质釉的化学组成(98) 表7 山东城子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白陶器和黑陶高脚杯(100) 表8 烧结前后的高岭石(102) 表9 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白陶(104) 表10 北方和南方遗址出土的施釉炻器胎体的化学组成(106) 表11 河南和浙江出土炻器的比较(107) 表12 安阳出土商代和隋代施釉炻器及江山出土施釉炻器胎体的化学组成(110) 表13 陕西扶风出土西周时期施釉炻器胎体的化学组成(110) 表14 新石器时代陶器与中国南方商代“原始瓷”胎体组成的比较(114) 表15 公元前第3 千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炻器与中国新石器时代印纹陶的比较(114) 表16 杭州乌龟山黏土在加工过程中的成分变化(119) 表17 新石器时代至宋代中国南方的硅质陶器和炻器(119) 表18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商代和隋代耐火黏土的比较(122) 表19 唐代巩县“三彩”和白瓷胎体分析(126) 表20 唐代碱金属含量较高的巩县白瓷胎体分析(126) 表21 唐代邢瓷与萨克森早期迈森瓷的分析比较(129) 表22 隋唐时期的半透明邢瓷的分析(131) 表23 定瓷胎体的分析(135) 表24 灵山紫木节土的分析(135) 表25 耀州窑白瓷胎体的分析(136) 表26 霍州窑白瓷胎体的分析(136) 表27 商代至金代北方高温黏土胎体的组成(147) 表28 汝窑胎体组成(148) 表29 磁州窑胎体和化妆土的组成(河北省)(149) 表30 耀州窑炻器胎体和泥池黏土(150) 表31 南方新石器时代白陶的组成(151) 表32 越南出土的东汉施釉白器(152) 表33 嘉靖年间御器厂每年生产的瓷器数量(165) 表34 五代时期的景德镇青釉器和白釉器的组成(178) 表35 白云母和伊利石(原生的与次生的白色云母)的比较(180) 表36 1882年景德镇“一元配方”瓷器与 10世纪早期景德镇白瓷的比较(180) 表37 1959年采集的景德镇南康瓷石与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比较(180) 表38 被认为是用石英-云母岩烧制的东亚瓷器(184) 表39 江西省与浙江省的瓷石在加工前后的组分(190) 表40 元代湖田“枢府”瓷的胎釉组成(191) 表41 “枢府”釉石与三宝蓬瓷石的比较(191) 表42 “枢府”瓷胎体的平均组成与(三宝蓬瓷石+高岭土)混合物的对比(191) 表43 根据元代湖田“枢府”瓷胎体中使用的湖田釉石推算的湖田釉石中的黏土组分(192) 表44 19世纪和 20世纪中叶景德镇使用的高岭土的分析(192) 表45 元代青花瓷的胎体分析(192) 表46 15世纪晚期和 16世纪的景德镇瓷器(194) 表47 10—20世纪的景德镇瓷器(195) 表48 20世纪初德化积极从事窑业的家族(201) 表49 宋代到清代的德化瓷胎(203) 表50 德化的瓷石(205) 表51 北宋和南宋时期德化与景德镇青白瓷胎体的比较(205) 表52 南宋白胎器与黑胎器及其胎、釉层厚度的比较(208) 表53 龙泉地区的制瓷原料(一):瓷石(209) 表54 龙泉地区的制瓷原料(二):紫金土(211) 表55 北宋到明初龙泉大窑青瓷器的胎体组成(212) 表56 帕尔姆格伦采集的龙泉大窑青瓷器的胎体组成(212) 表57 10世纪的浙江南部保定硅质炻器与浙江北部上林湖器物间的比较(213) 表58 老虎洞官窑器物胎体的组成(218) 表59 浙江北部和南部官窑型器物胎体的组分比较(219) 表60 宋元时期建窑炻器胎体的组成(224) 表61 北宋到现代的宜兴紫砂器的组成(230) 表62 吉州窑胎体与邢窑长石质器物的比较(232) 表63 采自山西省垣曲二里岗晚期地层的釉与胎及两例二里岗遗址本地出土的更早的商代釉(376) 表64 历史上陶瓷与玻璃中所用的植物灰烬的主要类型(379) 表65 洗前和洗后的福建省产草木灰(380) 表66 中国南方出土的玻璃与阿里卡梅杜玻璃及中国南方高钾器皿釉的比较(383) 表67 湖南器皿上的高钾釉与中国高钾玻璃及中国窑炉中天然草木灰炉渣的比较(385) 表68(1)清化出土、高15厘米的东汉鸡首三足容器的釉和胎,(2)同时期的 一块印度低钾玻璃和(3)两种原料 50∶50的混合物的元素组成(386) 表69 对青铜时代江西黑釉(约公元前10世纪)的分析(387) 表70 公元前第2千纪的玻璃与釉中用作着色剂的火成岩中的元素含量(388) 表71 公元前第1千纪美索不达米亚高铅铜红玻璃与战国时期中国早期玻璃的比较(392) 表72 东周珠胎与富含助熔剂的硅酸盐质草木灰的比较(395) 表73 东周珠釉(395) 表74 战国时期的中国玻璃珠(397) 表75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玻璃蜻蜓眼(397) 表76 东汉绿铅釉(398) 表77 对表76中釉1和釉2的仿样的铅释放测验结果(以百万分之一为单位)(400) 表78 公元2—3世纪双色罗马铅釉的分析(402) 表79 唐“三彩”釉的分析(414) 表80 辽代铅釉的分析结果(416) 表81 龙泉务出土辽代含硼陶器的胎与釉(418) 表82 宋代和辽代三彩青釉的分析结果(420) 表83 中国南方铅釉的分析结果(420) 表84 公元前13—公元10世纪的南方炻器釉的分析(434) 表85 中国越窑与朝鲜高丽青瓷胎体的比较(443) 表86 中国越窑与朝鲜高丽青瓷釉的比较(443) 表87 北朝与隋代邢窑早期青釉器的釉-胎对分析(446) 表88 隋代邢窑白釉器的釉-胎对分析(446) 表89 唐代邢窑瓷器的釉-胎对分析(447) 表90 唐代至金代定窑瓷器的釉-胎对分析(449) 表91 隋代长石质邢窑瓷器的釉-胎对分析(450) 表92 隋唐时期巩县胎体与釉的分析(451) 表93 定窑、观台窑及彭城窑釉的分析比较(452) 表94 磁州器物白色化妆土的分析—河北观台与彭城窑,以及与河南安阳商代白陶的比较(453) 表95 五代时期的景德镇胎和釉(456) 表96 景德镇白釉可能的配方(456) 表97 景德镇“釉灰”和乐平石灰石的分析(458) 表98 景德镇(北宋)“青白”瓷胎与釉的分析(459) 表99 另用釉石制釉的后期的景德镇“青白”瓷(461) 表100 “枢府”釉石与三宝蓬石及 19世纪后期釉石的比较(461) 表101 10—15世纪景德镇瓷釉的演化(462) 表102 景德镇低铁类型釉的连续变化(463) 表103 15世纪景德镇永乐“甜白”釉与永乐和宣德“鲜红”釉的分析(466) 表104 17世纪和18世纪景德镇铜红单色釉(468) 表105 1882年的景德镇单色蓝瓷釉(471) 表106 景德镇 15世纪的浙江经典釉仿品(472) 表107 南宋大窑龙泉青釉器物的分析:釉与胎(477) 表108 龙泉青釉:五代至明代(478) 表109 官窑的釉与胎(480) 表110 唐代“茶叶末”釉和黑釉的分析(484) 表111 唐代黄堡窑的釉和胎(485) 表112 唐代耀州白瓷的釉和胎(485) 表113 五代时期黄堡的釉和胎(486) 表114 北宋与金代黄堡的釉和胎(487) 表115 北宋耀州白瓷的釉和胎(488) 表116 耀州“富平”石的分析(489) 表117 临汝青釉的分析结果(491) 表118 唐代“散斑”釉或“斑点钧”釉的分析(493) 表119 北宋至元代北方钧釉的分析(494) 表120 绿钧釉的分析结果(495) 表121 汝釉成分与耀州及高丽青瓷之比较(500) 表122 兵马俑所用涂料中确认的矿物颜料(506) 表123 战国珠子的釉与金代磁州窑釉上彩色料的比较(509) 表124 成化斗彩和 15世纪晚期的景德镇釉上彩料(512) 表125 15世纪下半叶的景德镇釉上彩料及其瓷釉(512) 表126 15世纪下半叶的景德镇釉上黄彩及黄瓷釉(514) 表127 宣德孔雀蓝色釉上彩料及其下瓷釉与福格特所分析的钾助熔孔雀蓝釉的比较(514) 表128 硅-铝-钾体系和硅-铝-钠体系中的低共熔混合物(516) 表129 一些汉墓出土的高钾玻璃与印度阿里卡梅杜(本地治里)玻璃(517) 表130 元代晚期至清代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钾基碱釉(520) 表131 含金的中国金红彩料(525) 表132 中国景泰蓝彩料和 18世纪景德镇釉上白彩及釉上黄彩的比较(535) 表133 中国景泰蓝和“粉彩”类色料的比较(538) 表134 康熙时期景德镇釉上彩色料—硬彩类型(538) 表135 晚唐至五代的长沙釉和邛崃釉的分析(542) 表136 容县“青白”、铜绿和铜红釉(543) 表137 河南春秋时期王族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546) 表138 中国南方汉代遗址出土含钴玻璃与印度阿里卡梅杜蓝玻璃的比较,以及一份 16世纪中国“珐华”釉的分析(551) 表139 中国发现的公元前 4—前 1世纪的含钴玻璃和釉(552) 表140 中国钴土矿的成分(562) 表141 15世纪的中国钴蓝景泰蓝色料(572) 表142 15世纪和 17世纪的蓝色景泰蓝彩料与康熙时期景德镇瓷器釉上蓝彩的比较(572) 表143 中国陶瓷釉、釉下颜料和景泰蓝彩料所用的钴料类型(显示主要着色成分)(573) 表144 伯特格尔瓷器和后期迈森长石质瓷器与康熙景德镇瓷器的比较(625) 表145 定窑胎和伯特格尔及维也纳瓷的分析(627) 表146 16世纪康熙瓷与库克沃西瓷(普利茅斯瓷和布里斯托尔瓷)的比较(632) 表147 普利茅斯瓷器和景德镇瓷器所使用的釉料(634)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