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言之教 : 老子的思想特质》在研究对象上,均围绕《老子》文本展开,以楚简本、通行本为主要依据;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在思想流变中研究和诠释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具有流变性,是因为《老子》文本的形成本身处于流变之中,楚简本和通行本有较大的思想差异,尤其是楚简本关于有无的关系与通行本有根本性不同。《行不言之教 : 老子的思想特质》把老子的思想概括为八大特质,上编介绍通行本《老子》的思想特质:行胜于言人法自然道人合一圣人之道;下编介绍楚简本《老子》的思想特质:情意之道内圣外王体有用无道恒自然。本书适用于《道德经》研究者,对《道德经》业余爱好者而言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行不言之教 : 老子的思想特质》以楚简本、通行本为主要依据,在思想流变中研究和诠释老子思想。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通行本《老子》的思想特质,下编介绍楚简本《老子》的思想特质。本书适用于《道德经》研究者,对《道德经》业余爱好者而言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思想特质》结合出土文献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创性老学命题。例如,人法自然;行胜于言;情意之道;体有用无;等等。
该著非常重视文献的整体关联与变化,主要对通行本《老子》与楚简本《老子》的各自思想特质进行研究。但该著并非要对两大版本进行二元对立,而是重视《老子》文献之衍生,并在流变中关注思想的流变。例如,《人法自然》章,从楚简本《老子》的法自然与辅自然两大层次,到通行本《老子》对道自然、天地自然的具体规定;《情意之道》章,从楚简本《老子》的道悦到通行本《老子》的道救;《体有用无》章,从楚简本《老子》的道体之有,道用之无到通行本《老子》的以无为体,以无为用,并尝试对两者的对立进行弥合。
该著在诠释老子思想时尽可能使用考据资料,比如通过楚简本《老子》考据出道并非通常认为的无意志存在,而是具有情意性的信仰存在,这为老子之道与道教之道的内在关联提供了可靠性依据。道教发展经历了原初道教、古典道教与制度道教三大阶段。古典道教以老子为代表,道作为信仰对象,不是无生命的死物,该著通过道悦与道救诠释出情志性之道,也很好地呼应了古典道教之道的神性特征。
自然是老子的核心理念之一,近些年学界关注到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问题,多次进行学术研讨。该著通过楚简本《老子》与通行本《老子》两种文本,提出了人法自然与道恒自然两套诠释系统,丰富了学术界对老子自然思想的诠释。人法自然的诠释延续唐宋学进路,并通过顶针修辞考据与义理诠释相结合进行可靠的论证。道恒自然的诠释延续河上公道性自然诠释思路,并结合文字学法与恒的义同进行训诂考据。
该著通过楚简本《老子》甲本的结构秩序提出老子作为内圣外王思想体系,也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内圣外王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特色,儒家、道家等都有此理念。该著对儒家、道家在内圣外王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老子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区别其他学派内圣外王的标志,身国同构是老子内圣外王的特色。
在通行本《老子》的思想特质一章里,通过道是本原、圣人理想、素朴价值等方面的论述,对通行本《老子》的系统思想及其特质进行了自洽论述。其中对道的性质、道人关系做了细致梳理。
总而言之,该著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系有创见而严谨的学术论著。
詹石窗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老子研究院院长)
2024 年10 月10 日
李健:201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获文学博士学位。2020年加入西安外事学院,2022年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现任七方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命道学,论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重要期刊,论文荣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道家生命哲学研究。兼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研究员、《老子学刊》(CSSCI)编委。创办北京元学文化院,举办论坛多届,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黄昶力: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现任西安外事学院校长助理,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制度的总体设计;组织并推动实施学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学生个性化评价体系设计等。主讲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课程,参与省级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2023年荣获民进陕西省委优秀教师称号。
上 编 通行本《老子》的思想特质
第一章 行胜于言 3
第一节 言者不知:行于大道的体道论 6
第二节 希言自然:周行而不殆的天道论 10
第三节 美言不信:行可以加人的修身论 17
第四节 多言数穷:行不言之教的治国论 21
本章小结 27
第二章 人法自然 31
第一节 是道法自然还是人法自然:修辞视域下的义理还原 35
第二节 人法自然:人取法天道 43
第三节 圣人辅自然:君不强制民 51
本章小结 56
第三章 道人合一 59
第一节 道生万物:老子之道人关系 60
第二节 道生德畜:老子之人道沟通 65
本章小结 73
第四章 圣人之道 77
第一节 与道同在:存在的根基 79
第二节 成为圣人:存在的目的 86
第三节 素朴:存在的价值 92
第四节 虚静:存在的状态 100
本章小结 107
下编 楚简本《老子》的思想特质
第五章 情意之道 111
第一节 道悦:道的情感性 115
第二节 道救:道的意志性 125
本章小结 133
第六章 内圣外王 139
第一节 内圣篇:论述成为圣人的路径 147
第二节 外王篇:论述圣人治世的路径 157
本章小结 168
第七章 体有用无 179
第一节 有无同构:道的内涵 182
第二节 体有用无:道的体用关系 186
本章小结 192
第八章 道恒自然 195
第一节 楚简本《老子》甲本中的天道自然与治道自然 197
第二节 道法自然即道恒自然:汉帛本的意蕴 206
第三节 道法自然(道恒自然)与道恒无为的关系 214
本章小结 218
附 录 221
附录A 重估老子之道的两种诠释视域评陈金樑《道之二解:王弼与河上公〈老子〉注研究》 223
附录B 老学晚于孔学新证对木斋《先秦文学演变史·老子》的评论与补证 235
附录C 楚简本《老子》释文 255
附录D 通行本《老子》原文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