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化和科技的概念入手,探讨两者相互融合的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和趋势,系统归纳融合的基本路径、主要模式和困难以及风险,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链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并从一体化融合、区域化融合、差异化融合3个方向给出发展对策建议。本书还以云南和云南丽江为对象,研究不同条件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方向、潜在需求,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建议,希望能为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能为有关工作提供支撑。
前 言
我们常说文化是软实力,科技是硬实力,今天,文化和科技互相交融、彼此渗透,科技已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后盾,更推动着文化软实力向硬实力转化。
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历经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文化已从独立于经济之外的精神、思想和娱乐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而文化产业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尤其是与科技的融合,使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具有较强的“软实力”势能,科技的进步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科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越强,国际地位相对就越高,影响世界格局的能力也就越强,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更容易得到广泛认同。就美国来说,文化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许多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对其趋之若鹜,其秘诀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了高科技优势,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的运用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质量和传播效果,如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百老汇音乐,其魅力就在于科技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再如日本,动漫产业是日本重要的支柱产业,日本在动漫产品的创作中融入科技元素,将手绘图画摄制、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计算机三维动画及网络技术融为一体,可以说,动漫产业的崛起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实典范,也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对外输出。由此不难看出,科技对于文化资源的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为基于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及传播创新的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催生出文化产业,衍生出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也就是说,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变革和产业转型转化为硬实力,创造经济价值。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已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产力层面,而是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精神层次,逐渐渗入文化之中,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其简约大气、未来感十足的表演惊艳全球,600多名小演员在雪地上奔跑时,由光影虚拟出的雪地竟会出现逼真的足迹,由光影虚拟的雪花伴随着孩子们奔跑,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奥运五环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是把“破冰”二字的内涵彰显无遗,打破坚冰才能打破隔阂、相互靠近、彼此温暖,深刻的内涵表现得真切而自然。又如,科技还能帮助我们揭去历史的面纱,通过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知道这些古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移民,还能知道其食物来源、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通过分析遗存土壤中的花粉就能知道当时的气温、湿度等气候环境信息;通过分析遗存中的植物种子就能知道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所有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古人社会生活图像。这是单纯依靠文字记载所不能获取的宝贵信息,对于我们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坚定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如,中华民族在实现“飞天梦”的路上,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绚丽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载人飞船叫“神舟”、空间站叫“天宫”、月球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等等。古老瑰丽的神话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正是科技让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加迷人。
可以说,科技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助推器。实践充分证明,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我们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利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优势开发其优秀内涵,进而彰显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巨大魅力。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国就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和系统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数字经济新引擎,释放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强调了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在经济建设中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向了新高潮。
本书从文化和科技的有关概念入手,探讨两者相互融合的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和趋势等,并通过赴江苏、山西、陕西等地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系统了解有关省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情况,归纳形成融合的基本路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风险,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此外,编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文化、边疆地缘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和科技融合正深刻影响着旅游等行业发展的背景,对云南尤其是云南丽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需求等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建议,希望能为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有关工作提供支撑。
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备受关注,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交叉点,正以日益紧密的方式相结合,科技的力量将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文化的力量则将激发出科技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未来充满憧憬!
编 者
2024年5月
许悦,副研究员。先后就职于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聚焦科技创新、“三农”问题、产业经济等领域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43项,研究成果形成《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地方性法规和一批政策文件印发实施,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0余件次,部分建议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参与编写并公开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6篇。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目 录
理 论 篇
第一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内涵003
第一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关概念及内涵003
第二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价值010
第三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类型015
第四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特征018
第五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趋势020
第二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体系025
第一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体系的构成025
第二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体系的运行028
第三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035
第一节 创意引领模式036
第二节 技术引领模式037
第三节 平台创新模式038
第四节 消费引导模式039
第五节 产业链延伸模式040
第六节 政府驱动模式041
第七节 协同发展模式043
第八节 产学研用结合模式044
第四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风险046
第一节 创新风险046
第二节 市场风险048
第三节 资本风险050
第四节 管理风险052
第五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054
第一节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路径演进054
第二节 基于产业链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060
第六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实践065
第一节 国外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主要做法065
第二节 国内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主要做法073
第三节 对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几点启示077
第七章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对策079
第一节 一体化融合079
第二节 区域化融合082
第三节 差异化融合085
实 践 篇
云南文化演艺和科技深度融合研究报告093
云南数字文化产品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104
云南文化教育和科技深度融合研究报告114
部分省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情况及对云南的启示125
加快云南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133
关于建设云南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议170
丽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174
丽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190
丽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建议203
参考文献213
附录 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