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主要内容将采纳汉英对比与翻译的优势内容,吸取其最近发展的内容,最终把汉英对比研究成果与翻译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教材将克服传统教材汉英对比与翻译实践有所脱节且不够体系化的缺点,因此将较大程度上推进汉英对比研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力,从而带来较好的市场前景。宏观上比较汉英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与翻译,中观上比较汉英语用方式与翻译,微观上汉英语言表达方式与翻译。汉英对比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将更有体系性,加强理据性分析,指导意义更为明显。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由于英语国家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化与英语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将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重要的途径,但能否落实好,离不开培养优秀的、通晓汉英差异的汉英翻译与传播人才。
传统上,汉英差异研究成果甚多,但很难看出这些差异之间的逻辑关联,产生的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效果。本书从汉英语言表层结构-表达法-思维方式等三个层面介绍了主要的汉英差异研究成果,并根据界限性强弱和前瞻性强弱两个角度对主要汉英差异重新进行了整合,指出了三个层面上主要汉英差异存在的共性。然后根据这些共性推导出了适用于汉英和英汉翻译的方法体系和技巧体系,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翻译方法和技巧具有语言针对性和翻译方向针对性,同时,本书还探讨了多种文体翻译的共性和个性,加强了翻译方法和技巧所需的文体功能针对性。这些探讨将推动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为培养通晓汉英差异的优秀翻译与传播人才夯实基础,从而深化中华文明与英语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书传播了汉英差异知识,丰富了汉英差异的认识;更为突出的贡献在于,突显了汉英差异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语言针对性、翻译方向针对性、文体功能针对性的方法和技巧体系,从而克服了传统上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之间不存在可推导性的弱逻辑性问题。
本书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理论上,可推进翻译学的建设,为创建基于汉英差异的中国翻译话语理论体系建设夯实基础。助力审视译者的主体性行为,帮助识别创造性叛逆行为,为比较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提高汉英语言与文化差异研究的系统性,为对比语言学研究拓宽视野。
实践上,基于汉英差异提出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能更精确地指导翻译实践,这也将有助于改变汉英双向翻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关度不够的局面。另外,读者可以了解译者母语、不同文体对翻译可能造成的影响,翻译活动发起人可根据这些影响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译者。
教授、博士。出版了
第一类:专著
1.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中译社,2020年9月(978-7-5001-6314-5)
2.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中译社,2019年9月(978-7-5001-6013-7)
3.《论话题的延续:基于话题链的汉英篇章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4.《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5月。
第二类:编著
1.《当代商务英语翻译教程》(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8月
2.《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之十一《刘宓庆翻译散论》(独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7月。
第三类:参著
1.《高级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英汉对比翻译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