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由“文学共和”所衍生出来的族群性、地方性与集体性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协商共识,为讲述完整、全面的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刘大先,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青年委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图书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已完成人社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各类项目等多项。出版著作《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共和》《时光的木乃伊》《无情世界的感情》《未眠书》等,译著有《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主编有《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等。曾获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3年度青年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年度评论奖。
引言 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章 中国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复合传统与当代实践
一 本土理念:历史与经验
二 人民共和:现代性转型
三 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与差异性
四 “新时代”的实践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范式嬗变与观念更新
一 社会主义初期:平权、嗣裎囊沼肷偈褡逦难�
二 从“新时期”到“后新时期”:族别与综合研究并进
三 新世纪的多样性与总体性潜能
第三章 当代文学视野中民族话语的变迁
一 国家话语一体性与兄弟民族文学互动
二 民族性泛化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
三 多样性、收缩的族群观念与多民族文学
第四章 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立场和理论命题的生产
一 历史情境、话语建构与限度问题
二 整体研究、分解研究与价值问题
三 边缘研究与寻找“内含多样性的共同体”
第五章 文学共和: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一 人民主体的确立:从革命到共和
二 少数民族传统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融合
三 成为“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六章 从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演进
一 从民族民间文艺开始
二 史诗研究:形式与美学、认识与价值的统一
三 各民族文学关系与中华文学自觉
第七章 四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象与问题
一 恢复与发展:多样性的平衡
二 休整与低迷:迟到的“现代性”
三 繁荣与内卷:文化主义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关键词概述
一 多元一体
二 多元文化主义
三 多民族文学史观
四 各民族文学关系
五 国家通用语
六 民族心理
七 民族性
八 母语文学
九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
十 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
十一 少数族裔文学
十二 身份/认同
十三 未识别民族
十四 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
十五 中华文学
十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七 族别文学史
十八 族群
第九章 族群性、地方性与国家认同
一 双重地方化中的身份意识
二 辛亥革命后的生计、情感与道德
三 京旗、地方满人与国家想象/实践
第十章 生活史、文化寓言与身份流动
一 大历史中的日常生活
二 文化遗产与记忆的寓言
三 空间的重置与身份的流动
第十一章 历史叙事的方式及其问题
一 讲述边地往事的方式
二 抒情与神圣世界
三 地方历史的成长
第十二章 重寻集体性与文学共和
一 代言与集体性的寻找
二 危机与自我阐释
三 文学的返魅与“共和”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的现状与未来
一 社会问题与复杂性呈现
二 如何继承“纯文学”遗产
三 传统之变
第十四章 远方、自我与集体性
一 无穷远方的无数人们
二 想象远方的三种方式
三 在共同体中回归完整自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