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讲述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生平及其事功的作品。书中以胡林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细致再现了他从少年纨绔不羁到中年幡然醒悟,继而担任湖北巡抚,整顿军政体系,推动地方改革,策划东征,确保湘军崛起,奠定晚清中兴大业的非凡一生,重点刻画了这位天才将帅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时代巨变中展现出的权谋智慧、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带领读者重返风云激荡的历史现场,重新认识帝国精英的风骨、智慧与影响。
★青年毛泽东偶像,晚清中兴奠基人,湘军崛起幕后推手,王闿运、蒋介石倾心盛赞,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猛人。没有胡林翼,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和左宗棠!
王闿运:中兴之业,实基自胡。
刘体仁:胡文忠之才,为中兴诸贤之冠。
萧一山:湘军能立于不败之地者,固中兴第一流人。
蒋介石: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
★透视帝国精英权谋智慧,读懂中兴将帅的制胜之道和处世哲学。
他的著作是蒋介石的案头必 读书,他的治兵语录更被作为黄埔军校教材。本书深度透视天才将帅胡林翼的治兵要诀、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细致展现曾国藩、左宗棠等帝国精英的官场智慧与政治手腕,揭示湘军崛起、奠定中兴大业的制胜之道。
★严格依据史料,言必有据,杜绝戏说,叙事通俗流畅好读,故事情节丰满,语言诙谐,引人入胜。
★著名学者唐浩明、马勇、谭伯牛诚挚推荐。
★精修彩插、人物关系图谱、胡林翼大事年表、精美主题书签。精致内外双封设计,锁线精装,80g纯质纸,印装精良。
被忽略的中兴名臣胡林翼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闲谈。
这一天,曾国藩看上去忧心忡忡,他从朋友口中得知,京师乞丐成群、民风日下,气象甚恶,大清恐有异变。对此,赵烈文似乎早有料断,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意思是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如果中央集权消失,势
必出现藩镇之势,直到寿终正寝。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甚至断定,湘军是近世割据之源:今师一胜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如今老师的湘军灭洪、杨而为胜利之师,天下闻风响应,趋之若鹜,恐怕这一局面长期不会改变。承平日久,割据之势或滥觞于此。
由此想到后来的北洋乱象,不得不叹服赵烈文目光之锐利。
接着,赵烈文更是以敏锐的直觉,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依我看,将来大清之祸,必先是中枢衰颓,之后各地因群龙无首而割据自立,大清国祚,不会超过五十年。
赵烈文的推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出五十年,大清必亡!
石破天惊!
曾国藩蹙额良久,愣了,他内心里不愿也不敢认同学生。在日后的几次聊天中,他盛赞本朝君德甚厚,跨越前古;夸慈禧乾纲独揽,亦前世所无;说奕?貌非厚重,聪明则过人,甚至认为自己消灭洪氏政权,如朝廷中兴,犹为不负此举。曾国藩这些话,目的单纯而朴实只为证明赵烈文观点之荒诞。作为一个刚把大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人,他希望以此校正学生的偏见,安慰自己那颗失落的心。
时间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者。
三十年后,北洋势起;又十五年,清帝逊位,清廷覆亡。
此后十六年间,军阀割据,硝烟四起,华夏大地,生灵涂炭。
从预言到应验,整整四十五年!
以历史旁观者的身份再读赵烈文的话,不禁喟叹。
两个月后的九月初三,两人闲论三国事,煮酒论英雄,从曹操讲到孙权,从孙权讲到权术。接着,赵烈文说:胡咏芝颇得古人家数,金国琛以贫乞返,立馈千金;鲍超母病,时致参药;为子纳罗罗山之孙,以疆臣而为统将之晚辈;先恶刘霞仙,继折节事之。皆英雄举动也。使在开国龙兴之际,李靖、徐 ,明初徐、常之流殆必及之,惜哉不遇时也。
中国人素以含蓄著称,古人尤其如此。讲完三国,说别人颇得古人家数,分明是在骂人。赵烈文的意思很明了,是说这位胡咏芝行事如曹操、孙权等人,权谋多诈,善于牢笼。同时他也不否认,胡是为大局计,当属英雄举动。如果在大清开国之初,李靖、徐 、徐达、常遇春这些历史上的开国元勋,都未必比得上此人。时也命也,叹只叹他时运不济,生不逢时。
听闻此言,国藩掀髯曰:此吾运气口袋之说也,足下论世真能谛当。
和赵烈文一样,曾国藩将胡氏之遇,归结于运气二字。
或因曾氏在场,或是时代所限,两场交流,赵烈文都没有把话说彻底:如果没有这位胡咏芝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许就没有两个月前的那场谈话,大清国祚得以延长近半个世纪,何尝不是曾、胡、左、李诸人之功?
胡咏芝便是胡林翼,亦字贶生,号润芝(也作润之)。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胡林翼病逝于武昌,谥文忠。
谥号制度始自周礼。北宋司马光称,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及至晚清,文忠仅次于文正。一般来说,翰林谥号方能用文,终明一朝,文正名额有限,张居正、杨廷和这类人物也仅仅是文忠。清朝谥号文正者,曾国藩以中兴之功颇负盛名,而谥号文忠者也不过五位汉臣,除了后来的骆秉章、李鸿章,胡林翼之前,也就一个林则徐!足见其声望之隆。
时人以曾国藩、胡林翼并称,曾胡之说一时盛行。对于两人的生前身后名,人们也有不同看法。曾固有不世之功、圣贤之名,胡亦堪称豪杰、枭雄,就事功而言,两人当不分伯仲。故谈者谓:国藩以德著而才略非绌,林翼以才著而德量亦宏。圣贤而豪杰者,曾公也;豪杰而圣贤者,胡公也。
胡林翼何以与曾文正并论?有评语粗列一二:
王闿运:中兴之业,实基自胡。
刘体仁:胡文忠之才,为中兴诸贤之冠。
李慈铭:老谋深识,烛照不遗,固中兴第一流人。
萧一山:湘军能立于不败之地者,皆林翼之功也。
郭嵩焘:数十年来封疆大臣,治行才望,莫或逮公。
蔡东藩: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
连胡林翼的灵魂搭档曾国藩都称: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忧国之诚,进德之猛,好贤之笃,驭将之厚,吏治之精,无善不备,无日不新,同时辈流,固无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可多得。在他给咸丰的奏折中,甚至有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之语。评价之高,可谓罕见。
曾胡以军功著声,蔡锷对二人推崇备至。就任云南新军协统时,蔡锷将其治军思想辑录成册,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他在序言中说: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铮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1924 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对蔡锷的辑录校订增补,遂成《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官方教材。在增订版序言中,蒋介石写道:余读曾胡诸集既毕,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为后世圭臬者,成为一书,以饷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国战史于将来,不意松坡先得吾心,纂集此治兵语录一书。读完曾胡的著作文集,颇有感触,本打算摘录成册,以飨战友,不料蔡将军先人一步,占得先机。
同样作为曾胡的粉丝,蒋介石颇有点酸酸的味道。
说起来,蒋的醋意不是凭空而来的。爱读书的蒋介石一向对王阳明、曾国藩、胡林翼仰慕有加,《胡文忠公遗集》是其案头必 读之书。他曾感言:洎乎民国二年(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不禁而叹胡润之之才略识见,与左季高之志气节操,高出一世,实不愧为当时之名将。1922 年,他又感触颇多地在日记中写道:看胡集,其言多兵家经验之谈,千古不易之论,非知兵者不能言,亦非知兵者不能知其言之深微精确也。胡公之言、德、功三者,皆有可传,而曾公独言其进德之猛,……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直到二十多年后的 1948 年,戎马半生的蒋介石在与另一位胡粉的作战中败北后,认真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身边无帅才。他不无遗憾地在日记中抱怨道: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这位让蒋介石如此刻骨铭心的对手,便是毛泽东。
不巧的是,他蒋介石是胡粉,毛泽东也是。说起地利,后者还更占优势,他的老家湘潭与胡氏故里益阳相距不远,或许更早受到胡林翼的影响。1914 年,二十一岁的毛泽东走出大山,求学于长沙的湖南一师,在老师杨昌济的推介下读到《胡文忠公遗集》,对胡林翼的钦慕之情油然而生,遂自名学润。杨老师点拨道,昔日司马长卿仰慕蔺相如改名相如,既然你仰慕胡润之,干脆改成润之吧。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润之。
晚清时,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中兴名臣。其中,曾、左、李广为人知,唯胡林翼默默无闻。实际上,胡林翼的成就、制行、才望均不亚于另三人,甚至可以说,没有胡,就没有后来的曾和左。《清史稿》称: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借,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巨哉?清末沈卓然亦称:世徒知曾、左之贤,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克奏中兴之业,由此而论,允推功首。
胡林翼淡出人们视野,究其缘故,多因他推美让功、甘居人后的低调作风。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未竟之功而英年早逝,功业、才具、影响未能尽得展布。从寿数上看,中兴名臣其他三人,左宗棠、李鸿章均年过古稀,年寿最短的曾国藩也过六旬,而胡林翼仅四十又九,天命犹未能知。历史滔滔,时间的车轮一路向前,曾灭洪杨,左复新疆,李兴洋务,三人功业彪炳史册,后世广知。胡林翼尚未上台,便已机会尽失。惜哉,悲哉。
纵如此,他四十九年的生命已足够精彩。
一个半世纪过去,有关曾国藩的读物遍布大小书店,曾与之比肩的胡林翼却鲜为人知,功名深藏。关于胡林翼的书籍也罕有见闻,《曾胡治兵语录》《读史兵略》尚有面世,求其人一本传记而不可得,仅有三两组稿的传记小说也是奇货可居。正如《胡林翼评传》的作者刘忆江所言:百余年来,海内外尚无一本像样的胡林翼传记,令人喟叹。诚哉斯言。
而刘先生写这句话,尚在十年之前。
张彦明,字洵直,读史二十载,历史写作十年余,对晚清史、北洋史研究尤有心得。喜读书而务求甚解,抉隐微以神交古人,对历史中的悲剧人物有独特理解。写作有晚清北洋系列作品。
前言 被忽略的中兴名臣胡林翼
第一章 帝国黄昏
耕读世家
陶澍惊为伟器
胡林翼的经世先导者
有几分阳明之风
经世之才初露锋芒
从流连风月到折节读书
第二章 仕途多舛
一时瑜亮:胡林翼与左宗棠
科举连捷,跻身翰林
赋闲五年,人生低谷
林则徐伸出援手
晚清买官指南:清朝的文官制度和捐纳
到最贫瘠的地方去
第三章 贵州剿匪
胡林翼的龙场悟道
皇帝点名要见胡林翼
与神童张之洞的师生缘
世自乱而我心自治
四荐左宗棠
三个湖南人的约定
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风起于青蘋 之末
第四章 湘军崛起
曾国藩的崛起
长沙群英会
湘军之父罗泽南
湘军到底牛在哪儿
北上援鄂
曾国藩如虎添翼
短暂的龙套生涯
神秘人物文庆
第五章 鏖战武昌
转战江西,遭遇石达开
兵可挫而志不可挫
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痛失臂膀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天下奏牍三把手
调和曾左矛盾
相期无负平生
第六章 主政湖北
联手赶走杨霈
成事比面子更重要
湖北新政:以一省而应天下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
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成为维系时局的关键人物
与妻书:知足与不知足的辩证
第七章 东征大计
下一站,九江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力荐曾国藩出山
三河之败
墨绖从戎,以救时局
一步险棋,兵援湖南
谋求川督:再拉曾国藩一把
提携后辈李鸿章
第八章 曾胡联兵
一次蹊跷的召对
樊燮案后续:保左行动
最后一次举荐左宗棠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解救鲍超
东南剧变:杭州城的陷落
罗遵殿身死之谜
投名状:韦俊的答卷
落选两江总督
第九章 吾谁与归
火烧圆明园
勤王之辩
有惊无险,武昌逃过一劫
与曾国藩的最后一面
英王陈玉成之死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公尔忘私,一人而已
胡林翼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