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赋得永久的悔》精选散文数十篇,映现季羡林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心路,书中不仅有季先生对亲人的思念,对师友的追忆,对童年的回忆,对往昔的述怀,还有内心深处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不论咏物写景,抑或察人观事,先生下笔自有其独到与深刻。读者将在平易而深邃、淳朴而隽永的回忆文字中,感受先生的情真意切,体味其笔下的人间烟火。
套系简介:
季羡林自选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选出的、面向大众读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为人可敬,学问专深而文风晓畅朴实,散文优美。本套丛书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适合学界研究者、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之,学之。
他不只是文学大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细腻的普通人。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皆是他笔下的人间烟火。
他笔下有可爱的马缨花、爽朗的笑声、永恒的春天,他笔下亦有被砍断的古藤萝、甜蜜而痛苦的回忆、永久的悔……这些都在他这貌似花样繁多而实单调、貌似顺畅而实坎坷的生命上,涂上了一层富有生机、富于情谊的色彩。
我们可以从此书中窥得季羡林描摹的人间烟火与故人往事,这些平静的文字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本书特点
※季老的作品多次选入教材,其散文平实易懂、真挚质朴,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宝贵范本。《马缨花》《夹竹桃》《赋得永久的悔》《月是故乡明》《幽径悲剧》《神奇的丝瓜》等名篇曾入选语文教材、中高考阅读素材,为名师推荐读物,可助力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写作能力。《老猫》等佳作在央视《朗读者》及网络平台广为传播。
代序 做真实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绝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1995年3月18日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山东聊城人,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第一辑 难忘这些人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在兄弟们中间
爽朗的笑声
难忘的一家人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吴雨僧(宓)先生
两个乞丐
哭冯至先生
赋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忆念宁朝秀大叔
元旦思母
第二辑 留得春光过四时
香 橼
春满燕园
马缨花
夹竹桃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槐 花
神奇的丝瓜
石榴花
喜鹊窝
老 猫
一条老狗
第三辑 遥远的怀念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重过仰光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遥远的怀念
重返哥廷根
梦萦未名湖
月是故乡明
野 火
幽径悲剧
园花寂寞红
人间自有真情在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天上人间
当时只道是寻常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