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知名时事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青年记者》杂志学术顾问曹林最新时评文章精选集,是时评中国系列的第 5 辑。
前4辑因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问世后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
本书分为批判性思维和读书方法热点观察与思考角度冰点暖评与思想温度媒介素养写作方法时评中国共同体的互动六章,是作者建立在深度阅读上的新思考,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当下热点的理性思考与评论,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理性耐心讲理,用客观且不乏温暖的文字,介入社会的良性运行与舆论的正向引导。同时在内容体例上,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每一章前面都增加了作为导读的十种方法,对该章所涉及的时评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概述,带领读者跟着知名评论员,学习写时评文章。
当一个教书匠,当一个摆渡人,拆下肋骨当火把
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我所尊敬的那些语文老师:
我朋友圈有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媒体评论员跟语文老师一样,都跟文字打交道,都把文字当成安身立命之所,通过文字去影响社会。我向这个群体致敬:他们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连接和整合中学知识的重要角色,是中学这个教育共同体中的思想者,是中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塑造者,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担负着思想摆渡者的角色。我的一个感觉是,每个在大学里有思想、有个性、善于思考的大学生,在中学里一般都有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善于思考的中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太重要了,学生今天走向社会后对生活和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些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力,多能从通识化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源头。钱理群教授说,语文老师承担着给予学生精神的底子和对语言的美的感受的重任。是的,语文教育培养了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
过去,对于教育行业,我是一个半只脚跨在其中的局外人,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教师,担当思想摆渡者的角色,在那些影响人们一生的关键素养中扮演一名负责任的老师。
是的,正如2023年我在公众号中所宣告的:当了20年媒体评论员后,我回母校教书了。离开《中国青年报》这个亲爱的母报,回到我亲爱的母校母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当一名教授,将后半生献给新闻教育和评论研究,献给写作研究的事业。
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一件事上干了20年,对一个传统老报人来说,不算什么,很多人把一生都献给了一家单位,从毕业干到退休,从风华正茂干到白发苍苍。但对当下的一些年轻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一家单位一份工作能做20年?海运仓2号,就有这样的吸引力,让人以在这个地方工作为荣,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属。我的工作调动有一段时间了,可现在讲课提到《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我仍习惯性地称本报。向别人介绍时,无意识中报社名字仍会脱口而出。
那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一种报格在耳濡目染中融入个人心灵和人格后才会产生的精神故乡眷念感。这20年,我的名字已经跟这家令人尊敬的媒体深嵌在一起,密不可分,我的成长,我的代表作,我的声名,外人对我的认识,都贴了媒体生命的标签。我仍记得20年前,当我面临毕业选择时,在众多不错的工作中坚定地选择了这里,李方老师当时把我领进门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仍记得我写的第一篇头版评论《我们看着日本,世界看着我们》,报社敢于给年轻人机会,让年轻人在大事件和关键事务上锻炼自己的评论智识。我仍记得,当我的评论在舆论场上引发讨论后,小川总和张坤总是怎样小心翼翼地鼓励和保护我。报社是一棵大树,这里的文化就是这样,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闯自己的江湖和建立自己的职业地位,让他们自由伸展,领导的职责不是当官,而是用力给年轻人、给好内容撑开一片天空。
其实过往这十多年,我一直在中国顶尖的几所大学兼职教授新闻评论的写作,写评论之余,教评论,研究评论,这几种工作毫无违和感,互相成就。当我看到学生的评论作业得以发表,引发不小的影响并获得某个大奖时,那种成就感,真比自己的文章发表和获奖大多了!每当受到这种成就感滋养,沉浸在这种快乐中时,我就觉得自己越来越适合当一个老师了。我可能已经完成了作为一个媒体评论员的职业训练和写作使命,这时候回大学任教,将自己的实践和所学传授给更多学生,会比在媒体写出一两篇评论更有价值。新闻学界和业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专业共同体,我从事这个职业20年所积累的经验,应该反哺给培养我的学院,用新闻实践滋养新闻教育;同时向教育的根系漫溯,向中学语文老师学习,与中学生交朋友,就像退休后的
钱理群教授一样,推动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中学议论文写作。
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母校母院的邀请,回到常让我魂牵梦萦的大学。我热爱这里,它是中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这里有我敬爱的师长和兄长,这里有最好的一群新闻传播学老师,这里有无数个喊我学长师兄的年轻人。我爱我的母校,不只因为她是母校,更重要的是那种精神契合与认同。我在多本书的致谢和多个演讲中提到至今仍让人深受触动的事,我也常常跟学生们讲,让他们感受可敬的大学精神:想起20世纪90年代末办校园报刊,尖锐的评论引发争议,甚至带来一些麻烦。何锡章教授、吴廷俊教授顶着压力保护学生,把可能被大帽子吓得战战兢兢的学生紧紧地护在身后。我还记得吴老师在学院大会上力挺学生时说,我们教授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学生所批评的那种水货教授?学生有这样的批评精神,是我们学院的光荣。这种包容和鼓励,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
10年前,学院30周年院庆时,我有幸作为校友代表发言。我说,从业这些年,我批评过不少公共部门和大学,但一直不忍心对母校下口,没批评过母校。当时的校长李培根院士后来讲话时呼应了这段话,说,曹林校友说,不忍心批评母校,对母校下不了口,我想说的是,如果母校有问题,也应该去批评,我们以培养出能够帮母校挑问题、客观公正地批评母校的毕业生为荣。前段时间回母校与李院士聚会时,还聊起这段往事,李院士笑得很开心。20年的时间,我离开大学后,认识了很多人,走了很多路,历尽千帆,足够忘记很多事,但这些,会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知识和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如今,这种精神又感召着我回到母校,作为一个游子,有幸回到和融入这个共同体,延续这种精神。
有篇常被翻出来转发的经典文章,盘点改革开放后6位令人尊敬的大学校长,武汉就有3位: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校长、华中师范大学的章开沅校长。一个地方出3个名校长,不是没有理由的!包容创新的教育氛围,重才惜才的城市精神,不拘一格降人才,总能开风气之先。
我总觉得我一直没有离开媒体,没有离开新闻,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写评论、教评论、研究评论,评论是我呼吸的方式,是我跟中国以及世界的时政、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新闻理论和研究离不开实践,我仍将保持评论写作习惯,为改革鼓与呼,为推动社会进步努力,为学生作一个写作实践的示范。
这本书仍然是朋友们、读者们、老师们热情催更的产物,不然我真的没这么勤奋。朋友们在公众号后台催更:时评5什么时候出来啊?这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了,你什么时候拿出新东西跟新一届学生见面啊?时评时评,得不断更新,素材的积累需要更新。我不敢懈怠,被催更是一种荣耀,我也诚惶诚恐,总觉得必须努力才配得上读者的阅读热情。催更,是一种信赖,一种鞭策,这令我不能停下来,必须多读书提升自己,不然拿什么新观念新想法交付读者呢?
这本书,就是我建立在深度阅读上的新思考,不仅有日常的时评,还有对当下热点的不同思考、阅读和积累的可操作方法。书中特别强化了对阅读和积累方法的梳理,写作不是自来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和积累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这些根系化的理论思考,对提升写作起到催化剂、播种机、发动机的有机效果。本书的每一章前面增加了十种方法,作为提炼与导读,以帮助读者朋友进入这本书。
欢迎你,时评5的朋友们!
目录
一 批判性思维和读书方法001
导读: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001
学好写作,《文心雕龙》每年得读两遍003
谈文字失语症,别让短视频废了可思化008
不断保持对话的碰撞式读书014
读书离不开触觉,截肢式阅读毁人不倦017
这事没那么简单,读书要读到复杂性021
奈何当年没文化,别失去长文字表意能力024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推动力与心智语法028
在不同的比较中才能深刻鉴别是非034
拥抱不同的写作心智语法037
日常增加认知难度,写作才能洞见深度040
以否定为思维中介达到观点肯定046
无写作不思维:批判性思维需要写作欲望驱动049
跳出单一目标导向思维060
二 热点观察与思考角度063
导读: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 063
不仅是在黑清华,更是赤裸裸反智营销067
尊重你辞职休闲的选择很坏很PUA072
脱离高中化,从摆脱成绩单凝视开始075
不要给淄博树敌拉仇恨079
哈尔滨很火,但评论要抵制过度阐释的诱惑082
算法祛魅,看见天水式出圈的奥秘085
比亚迪20万奖车主,我说点不同意见089
外卖员遇刺,恶评也是带血的刀092
恢复网约车,政策绝不能与常情常理为敌095
如果让董明珠和张雪峰打场辩论赛098
有没有足以让所有狗主人长记性的严惩101
爱哲学与恨抽烟的,完全可以是同一个人105
避免院士身份贬值,这个新规很及时108
找找自己的原因,李佳琦引爆了一捆炸药110
中文互联网慢性死亡?别只当成危言耸听114
不能剥夺用户看见评论区的权利119
你嘲笑被骗博士时,站的是骗子立场123
自诩正义的举报踢到了家长的钢板126
可怕的是,正反方都说不能抛开事实不谈129
认真听讲,宝马MINI教你如何接受道歉133
教训不能是加强单位微信群言论管理136
中国矿业大学起诉吴幽,是救自己的学生139
愤怒很廉价的键盘时代,这些愤怒高贵而有血性142
用苹果手机发华为官宣算多大的事144
三 冰点暖评与思想温度147
导读: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147
你我的日常和附近,没有泼天的富贵151
年轻人开始通过抖音读史铁生了154
小红书辞典里没有意见领袖157
记住学生的名字161
村长出一次国,绝不亚于有孩子考上清北163
读诗治好了很多人的精神内耗168
你我总在某时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左撇子172
进错大学选错专业的噩梦,但愿不再有175
对年轻人不能如此苛刻179
生活没有爽剧般的奇迹,只有熬过去181
光是鼻子一酸眼眶一热,就太肤浅了184
投递员亲手给儿子送北大通知书,不只读到骄傲187
最好的扶贫不是恩赐,而是与一个地方互相成就190
活在美颜中的你,敢不敢上堂变老变丑的生命哲学课193
救助快递男孩不只需温情,还有正视苦难的良知196
四 媒介素养199
导读:提升媒介素养和判断力的10个习惯199
学习深圳卫健委:做IP人设前,先做个人203
领导能不改就不改的新媒体激励智慧206
新媒体的倒金字塔翻转209
奶凶奶凶式执法花边新闻少些再少些212
网红被罚,我终于可以跟孩子讲新闻215
反思邯郸凶杀案离不开深度新闻物种219
大学开放,指名道姓的评论才有力量222
新闻专业被过度谈论,不是好事226
选专业这种大事,岂能交给鸡汤和口水232
新闻专业不当缩头鸵鸟237
大学生跟社会脱节?你又被贩卖焦虑了241
别把斯人神秘化,集体记忆是这样出错的245
躲得了量子波动,躲不了大数据249
见好就收吧,我忍春运两分钟求婚忍很久了251
我为什么反感这样的博士返乡日记254
五 写作方法257
导读: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257
好评论三字经:灵魂字、转折字、纵深字261
深度评论要在论证中完成三重飞跃272
作文不是论述题,要有问题在胸中奔涌282
避免急于奔向结论286
问题意识与公共困惑289
机器小作文千人一面,评论的价值在于人的痕迹292
说服边界:道德问题上应减少积极论证297
高考作文反大道理,向生活下沉(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解析之一)30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好作文需要生活意象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解析之二)308
在思辨竞争中让观点脱颖而出(202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316
越过优越感这个写作障碍324
评论写作不能靠整词儿327
评论不要轻易上价值330
评论员教你八个高分作文技巧333
上海高考作文题给考生埋了一个包袱343
飞跃性概括与文章的醒目金句349
六 时评中国共同体的互动357
《时评中国4》囊括了多数作文题,母题胜过押题359
《时评中国4》唤醒我去读书与写作364
千万不要让评论员逮到球,否则…… 367
学习大概不是去摘取别人的知识果实371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