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民族电影中的符号元素、叙事策略、话语手段和对历史背景的介绍,揭示了民族电影在建构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民族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分析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跨越地域、年龄和文化差异,触及广大观众的心灵深处,从而加深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本书研究角度新颖,分析并探求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作用与路径,对电影艺术与文化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呈现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效地促进了观众的国家认同感。这对于电影研究者、文化学者以及广大电影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本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尝试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认同建构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认同和电影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能够收集到的362 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19492020)为研究样本,梳理各个历史阶段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意识形态特征,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成机理。
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当今世界的大多数民族国家并非由单一民族构成,而是由多个族群建立的想象的共同体。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由所有族群的公民赋予,而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等认为,倘若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自愿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理和合法的。因此,国家认同是国家治理重要的政治资源,是国家整合和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正如林尚立教授所说,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生命所在,缺乏国家认同,现代民族国家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今,世界各民族在认同问题上有两种趋向:一类是民族认同,一类是国家认同。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均衡状态,事关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难题。国家认同的弱化,是威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成立于1922年的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认同问题还不突出,政府相对来说被承认是合法有效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苏联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成立于1649年的英国,国内民族分离运动此起彼伏,很有可能步苏联后尘。成立于1776年的美国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从历时性的维度看,苏东剧变、苏丹内战、车臣战争、叙利亚内战、南斯拉夫分裂……都与国家认同产生危机,丧失国家的合法性有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信息、技术、文化、资本、人员、服务等要素跨境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治理带来挑战。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凝聚和维系国家认同的能力,引发族群冲突,甚至国家分裂。享誉世界的左翼近代史大师埃里
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曾指出,未来的历史不可能是民族或民族国家的历史……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看到民族国家和族群团体如何在新兴的超民族主义重构中被淘汰或整合到新的世界体系中。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书尝试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认同和电影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能够收集到的362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19492020)为研究样本,梳理各个历史阶段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意识形态特征,分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成机理,探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维度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心理基础和精神财富,是民族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当今国家无不动用其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组织资源来建构和巩固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建构的产物。通过国家认同来维护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提升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分裂风险,将一个经济分散、政治消极的族群共同体变成了一个政治上更具凝聚力、经济上更集中、社会成员更积极的政治共同体。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政治实体,我国的族群多样,内部社会分化程度高,如何将国家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降低多元主义、地方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势力对国家稳定的威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变量之一。近年来,我国的政界和学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性。21 世纪以来,以国家认同为应然矢量的文化治理成为全球国家普遍的政治诉求。为了使爱国主义成为美国国民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美国政府扶持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宣扬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重要媒介。作为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文化媒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历来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利器,承载着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任。在现实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把关人时常困惑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政治性、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如何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既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之间团结互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实现艺术审美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值得政治传播学界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书试图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认同建构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通过哪些要素建构国家认同的?第二,不同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嬗变轨迹和动因有哪些?第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机理和策略是什么?
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一般都是在电影学或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下展开讨论的。事实上,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其严谨而深刻的理论逻辑,而且有其重要的可操作价值。
1. 学术意义
本研究聚焦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考察其嬗变轨迹、动因、机理与建构策略,回答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中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首先,本书将电影这一概念化为话语、符号、叙事,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视野中考察国家认同的嬗变轨迹和动因。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先贤智慧的创造,也是不朽的传奇。追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是以史为鉴,汲取经验和教训,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嬗变轨迹和动因,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其次,本书在理论层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机理与建构策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些学术理论依据。近年来,学界出现了一些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策略的文章,但是这些策略为什么有效,即回答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机理的研究还不多见。本书尝试运用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其建构国家认同的机理。
最后,本书尝试建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理论解释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的边界。就本质而言,理论是一般性的,是对事件、行为或现象中规律的解释。理论的基本作用旨在帮人们描述、解释或预测某些事情的发生。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要通过国家话语、政治符号和国家叙事建构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依存感和自豪感。该理论解释框架的建构,为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分析框架。
2. 现实意义
从现实依据来看,无论是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与国家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国家认同与电影艺术的关系,为建构政治合法性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路径。政治合法性是在政党和政府被民众认可的基础上实施统治或治理的正当性,是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状态,包括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经济绩效、价值规范和个人魅力。如何唤起和维护社会成员对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对于任何政权来说都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正如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近百年以来在中国和西方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种团结统一、血浓于水的共同记忆可以有效培育政治认同,建构政治合法性。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少数民族群众知晓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强化少数民族群体对中华历史的认同有助于建构国家的政治合法性。
其次,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认同实践要素的研究,有利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把关人生产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更好地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元素,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革命主题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历史资源,还原与呈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获得民族独立、人民翻身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的红色记忆,可以激活各民族成员关于国家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记忆,从而形成归属情感的价值共识。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从深层次塑造少数民族的心理,影响少数民族的行为。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我们可以用艺术化的手段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活少数民族群众的红色记忆,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认同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电影媒介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感知中华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有利于确立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叶刚,宁夏银川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宁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阅评员,宁夏大学雄鹰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导师,内蒙古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区外盲审专家。主持第六批宁夏新型智库课题1项,教育厅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6篇。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阐释
第三节 选题的学术史梳理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五节 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第二节 民族电影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塑国家认同的理论逻辑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话语手段的国家认同表达.
第一节 不同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话语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不同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话语与时代的变迁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话语建构国家认同的机理与策略
第三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符号手段的国家认同表达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视觉政治符号与国家认同建构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听觉政治符号与国家认同建构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政治符号建构国家认同的机理与策略
第四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叙事手段的国家认同表达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叙事建构国家认同的嬗变轨迹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叙事建构国家认同的嬗变动因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叙事建构国家认同的机理与策略
结 论
附 录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