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瑜伽哲学/瑜伽文库·正念系列(立足于身心灵健康,基于生命管理视角 呈现瑜伽哲学体系) 本书属于瑜伽文库·正念系列。《瑜伽哲学》基于生命管理的视角,对瑜伽哲学的基本问题做了系统梳理,包括瑜伽哲学中生命管理的基础、管理主体,瑜伽哲学基本理论(道夏、三德、三身五鞘、三脉七轮)的管理学维度,瑜伽哲学的实践。本书是国内*部正式的瑜伽哲学教科书式*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哲学,尤其是瑜伽哲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哲学思维的理论维度上,更应该思考身心灵这一生命体整全的真智乐实践维度。基于生命,立足瑜伽,《瑜伽哲学》对生命哲学的基本问题做了系统梳理。 前 序 关于瑜伽哲学的一个历程 20多年前,我完成了《神圣的渴望一种宗教哲学》这部著作,相信自己已经完成了哲学的思考,不用再专门另写一部哲学作品了。这样的理解体现了那时我对哲学的感受,表达了我对哲学形态的感知。我试图为我一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确定性安排。20多年中,我出版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但没有再建构某一个哲学系统,重点针对尘世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我自己的考察和理解。 应该指出,那时,我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宗教,尤其是宗教哲学和神学的研究,花费了大量时间思考那些西方学界思考的问题。我的学术性格是考察、反思和重建,对很多问题试图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记得大学时,经常和同学外出爬山、散步,在爬山、散步时,总是争论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无所不争。我们几乎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没有达成过一致,谁也反驳不了谁。这种争论、这种反驳的锻炼对我的影响极深,使我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什么问题都要提出所谓自己的看法。 我生性好奇,阅读的书真心不少,思考很多问题,并尝试把它们写下来,通过若干方式来显化我的思想。第一种是翻译。我对那些独立思考的思想家比较有好感,对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翻译冲动,觉得好作品就需要翻译出来。例如,翻译或合作翻译约翰·希克(John Hick)的7部作品、保罗·尼特(Paul F. Knitter)的3部作品、学贯东西方思想的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重要的5部作品、乔治·林贝克(George Lindbeck)的1部作品,还有后现代思想家唐·库比特(Don Cupitt)的16部作品。通过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我的思维似乎进入他们的思维,感受到他们所感受的,反思到他们所反思的,并且做出一种非常系统的思想解释。这些知名学者讨论的若干重要问题,扩展了我的思维视野,提升了我的学术认知。学术的翻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想显化。这种显化,把我能够理解的思想显化了,同时也显化了很多我尚未知道的内容。第二种是注释。 在一些经典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原著篇幅有限,但这些小册子的思想很重要,我就在翻译过程中加以注释。在注释中,跟着经典一起思考,演绎出我个人的理解,表达出我个人一些新的想法。这可理解为是六经注我。第三种是著述。我已经出版的不少作品都属于著述类,大多是学术类的,还有散文类的,甚至还有一本诗歌集。通过这些著述,把我个人独立的思考表达出来。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的思想。 然而,人的思想,在某个时候达到的高度,并不是他一辈子只能达到的天花板。我们完全可以冲破天花板,达至更高的地方。人的思想认识就是这样。某个时期、某个境界所说的话是对的,这个对是针对当时的处境和认知状态来说的,这也是存在前后时期的矛盾和差异的一个原因。人不可能始终活在某个一致性中。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并不能保证以后就一直如此。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有了新的人生阅历,面对新的生活图景,忍受了生活的特殊苦难,或者获得高人的教育或指点,进入新的社会变化期,甚至碰到某个无缘的恩典,等等,都完全可能迭代我们原有的认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我出身贫寒,早年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有遇到很适合的老师,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我很用功,但多是无用功。不过,有一点似乎是对的,当大家智商都差不多、都不那么用功的时候,那个愿意花费笨功夫的人会多占一点机会。可以说,赶上若干个机会,人生就比较容易幸运地跃迁。思想的道路也有点类似。我在不同的书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能理解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反思和对比,这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快速累积。当然,累积并不一定带来创新。但因为这样不断积累的过程,让我有机会获得一点创新。 一个偶然原因,英国朋友韩德(Alan Hunter)教授邀我翻译我那时还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作品,即辨喜(Swami Vivekananda,又翻译为维维卡南达)的《瑜伽之路》以及斯瓦米·帕拉伯瓦南达(Swami Prabhavananda)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合著的《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以前熟悉的基本上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于印度思想诸如瑜伽、数论、吠檀多等都还不太熟悉。然而,我居然神奇地答应了韩德教授的请求,接手翻译了这两本书。通过这两本书的翻译,我对瑜伽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我意识到瑜伽这个领域非常重要。由于有机会继续翻译《冥想的力量》《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等作品,所以我对吠檀多哲学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机缘巧合,我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访学。其间,韩德教授带我去了一个属于罗摩克里希那传统的吠檀多中心(修道院)。我在这个中心住了十天。这十天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关于吠檀多哲学的作品古典的吠檀多,当代的吠檀多,等等。古典的吠檀多作品,我认真研究了斯瓦米·尼哈拉南达(Swami Nikhilananda)对商羯罗(Sankaracharya)大师《自我知识》一书的翻译和注释。正是通过这本书中的长篇导论,我真正感受到了吠檀多哲学的魅力。那时,我也阅读了斯瓦米·尼哈拉南达翻译并注释的《奥义书》(四卷)的一部分。当代的吠檀多作品,则重点阅读了尼萨格达塔·马哈拉吉(Nisargadatta Maharaj)的《我就是那》。当时,我用相机拍摄了这部厚厚的书,结果因为拍摄太多相机发热而坏掉了。另外,不知道是何原因,返回伯明翰大学时发现了很多白头发。我找不到直接原因,就把白发都一根一根拔掉。后来没有再出现白发突然增多的现象。 回到伯明翰大学后,我就有了一种冲动和激情,想要马上翻译和注释吠檀多哲学作品,我翻译了大瑜伽士、最著名的吠檀多哲学集大成者商羯罗的《自我知识》。这部经典的经文只有68小节,篇幅很小。我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就吠檀多思想做一梳理。最终,我出版了《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这本浓缩了吠檀多哲学思想的著作。 受到瑜伽哲学和吠檀多哲学的滋养,我的内心显然发生了认知上的突变,有了极大的冲动要去突破原有的哲学认知,即体现在我原来的《全球宗教哲学》中的认知。学术早期,我的思想受到约翰·希克(John Harwood Hick)、保罗·尼特(PaulKnitter)、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乔治·林贝克 (Gorge Lindbeck)、唐·库比特等人的影响,基本上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我的宗教哲学体系。深入瑜伽和吠檀多哲学领域后,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在原有的认知框架中。 之后的一些年,我继续或翻译或注释吠檀多哲学典籍,相继独立或合作出版了《至上瑜伽瓦希斯塔瑜伽》、《瑜伽喜乐之光〈潘查达西〉之喜乐篇》、《直抵瑜伽圣境〈八曲仙人之歌〉义疏》(新版改名为《觉知真我的旅程:〈八曲仙人之歌〉精解》)、《九种奥义书》(新版改名为《奥义书》)、《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等。我的思想是否已经实现了认知上的转变?应该还没有。我注意到,伟大的哲学家、瑜伽士商羯罗活了32岁,辨喜活了39岁,还有一些吠檀多大师,都不长寿。我在想:走上智慧瑜伽之路的瑜伽士是否容易短寿?因为智慧瑜伽之路非常难走。但对此,我没有深入反思。只是在这个进程中,我有个学生走向了智慧瑜伽之路,她不远万里飞到杭州,拜我为师。然而因种种原因,她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离世前她对身边人说拜我为师是幸运的。我却悲伤,因为在肉身问题上,我无法为她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样的信息于我有着强烈的震撼。我似乎得到了某种恩典,开始接触阿育吠陀,也注意到很多有效的养生实践,包括中国传统道家的种种方法。这些传统方法让我的内心充满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我连续完成了《阿育吠陀瑜伽》《健康的身体 有趣的灵魂》《调息法70种》这三本书。 至此,我的心深度游走在瑜伽、数论、吠檀多、阿育吠陀之间,并逐渐开始把它们融合起来而非对立起来。这期间,我得感谢戴维·弗劳利(David Frawley)、瓦圣特·拉德(Vasant Lad)、狄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莎哈拉·罗斯·克塔比(Sahara Rose Ketabi)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启发了我,也帮助了我。在我的理解中,阿育吠陀的思想和瑜伽是不能分离的。这一思想在戴维·弗劳利那里也十分明确。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编著了《阿育吠陀瑜伽》,并通过苏磨教育来推广这样的健康思想和实践。 人,复杂的生命体。人,要通过身体达至身心灵整全的健康。人,需要对这个复杂而精微的身体有一个合理的有效管理。我们不能只看到身体维度(身),或者心意维度(心),或者精神维度(灵)。在思想上,人或许可以认同身心灵的整合和统一,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现实中大多数人说的主要是身体。当然也有人谈论心或灵,但他们又远离身体,很少人把身心灵有机融合起来。 对于我们人来说,身心灵,这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它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整合性的,难以分离、不能割裂。作为从事传统哲学研究的人,我所从事的哲学研究自然首先关注心灵维度的探索。但自深入研究印度思想始,我就越发觉得哲学不能只停留在思的维度上,也该考虑身的维度。我希望有一种把身心灵三个维度融合起来的哲学,这一哲学目前在我心中就是瑜伽哲学。 在新冠病毒感染肆虐的非常时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非常时代,在技术主义大流行的非常世代,写本《瑜伽哲学》非常必要。这不仅仅是我对自身过往哲学探索的一个思想迭代,不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哲学思辨上,不再只是关心观念的更新上,也不再只是关心概念系统的一致性,而是关心人,关心人这个整体,关心人的内在维度和外在维度的协同,关心身心灵的统一性。我所从事的瑜伽哲学研究也不再是单纯地梳理资料、提供信息,而是有我自己的理解的新视角,这个视角就是生命管理。 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瑜伽文库主编,第二轴心时代文丛主编,出版翻译和*作多部,有《阿育吠陀瑜伽》《直抵瑜伽圣境》《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生命的管理瑜伽经72讲》《调息法70种》等。 目录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