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位人物, 211条参考文献,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图片,10万字权威讲述,共同构成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新浪潮之书。
新浪潮,作为一次划时代的美学革命,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成功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更永远地改变了电影艺术。本书通过对大量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的精读和缕析,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神话般的历史,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新浪潮的缘起,到引起争论,成为神话,继而落幕的整个发展历程。而在史实之外,新浪潮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亦通过作者的文字散发出某种光芒,感召和鼓舞着所有时代疯狂怀抱雄心且疯狂真诚的读者。
人们确实玩过许多文字游戏,毕竟,新浪潮或许根本就没那么新,且又过于模糊。这话说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是的,新浪潮的确从过去汲取过不少养分,既有许多前辈,也不是第一个企图让父辈电影彻底垮台的运动,再说到活络这场浪潮的思想基础,或是那些能为其画下边际的界线,始终都只能教人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若是如此,所谓的新浪潮,难不成又只是另一个影响力近乎零,且一经问世即告消逝的群体?
但如果事实真是这样,我们现在想问的是,凭什么这场运动会给我们留下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那些威力强大的影像,那些偶像,那些身影,那些举止,甚至还有一种道德观? 1956 年 12 月在大银幕上凭《上帝创造女人》极尽挑衅之能事的碧姬·芭铎,1959 年 5 月在戛纳电影节大获全胜的青年特吕弗,《精疲力尽》里用拇指在双唇上来回擦动的贝尔蒙多,质问什么是恶心?的珍·茜宝,脱口而出老师……是我母亲,她……她死了……的安托万·杜瓦内尔,大街上的拍摄,妙龄女子的步态,望向摄影机的目光,悦耳的斯堪的纳维亚口音,身着 Polo 衫配上利落长裤并啜饮着威士忌的男子,在香榭丽舍大道偷得的须臾瞬间,在 Teppaz 唱机上转动着的黑胶唱片……不管是喜还是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光影片刻无一不逐日蒙上一层神话的色彩。是的,对这些影像的黑白记忆,依然持续引导着我们关于电影的意绪。那是一种情怀,一种有时会因过分推崇往昔时光而促使上述影像被冰封致死的恋旧情怀。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能在新浪潮那里发现某种新颖性和一致性:这是史上第一场以现在时的方式去对镜头前的世界以及活动于其间的同代人做出一种高度风格化处理的电影运动。
新浪潮为其同代人提供了一个被赋予特定形式的时空,该时空里既可见其仪式、举止、言谈、姿态以及样貌,且它又适巧是观影者每天都在其间活动的那一个时空。换言之,这是一种出现在电影里的日常生活,只不过已被一种极端个人化的风格给加以改造过。电影对社会高举一面镜子,一面能够歪曲物象原样的镜子,这其实并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真正让人觉得特别、觉得出奇的,是竟有一整个世代的人亟欲去揽镜自照,他们往往能够从中获致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感,但有时又免不了碰上意见相左的时刻。
是的,我用的是一整个世代这个说法,因为新浪潮是一场专属年轻人的运动,它猝不及防地再次赋予了法国电影一张全新的面孔:从 1959 年到 1962 年,有近 150 位青年导演在影坛初试啼声,他们的骤然出场,为当时越发显得故步自封且又特别讲究先来后到这类职场伦理的法国影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新浪潮是一场专属年轻人的运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经常会以年轻人作为拍摄对象,不仅将其习性和谈吐方式一并捕捉下来,在此过程中,它也为年轻的观众提供了一幅群像:一幅演绎出青年导演的光影故事的青年演员群像。总的来说,新浪潮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即某种双重的认证:一整代的法国年轻人报纸、民调、杂志皆曾以新浪潮这个字眼称之几乎是以一种同步的方式在一种电影的思想和实践中人们所谓的新浪潮与自身重逢。唯有这种几乎算得上是过分美丽却又转瞬即逝的相映成趣,才有办法让电影史上的一个特殊时刻转变为现代史上的一则神话。
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法国当代历史学家、批评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曾任《电影手册》总编辑、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馆长、《解放报》文化版主编。长年深耕法国新浪潮与法国大革命等时期的文化现象,自1988年迄今,以脉络化的作者策略为经,以历史的电影形式为纬,持续撰写、编纂多部重量级的导演传记、文化史论、风格研究、电影字典与访谈录,现已出版五十余种专著,其电影方面的部分力作包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手册〉,一本杂志的历史1&2》、《弗朗索瓦·特吕弗》(与塞尔日·杜比亚纳合著)、《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摄影机历史论》、《戈达尔传》、《电影思想字典》(与菲利普·瑟瓦里耶合编)、《侯麦传》(与诺尔·艾柏合著)、《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传》、《电影死了,电影万岁!摄影机历史论2》、《夏布洛尔传》等。
译者:蔡文晟,全职影迷,业余影评。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硕士,巴黎第十大学电影学博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青年客座教授,现为湖北经济学院新媒体系副教授,重点研究王家卫、荣格与法国迷影暨影评史。译有《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2021年)、《蔡明亮的十三张脸:华语电影研究的当代面孔》(2021年)、《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2019年)、《吻:唇与身体之密语》(2016年)、《电影编剧:来自法国的锦囊妙计》(2015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