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知识分类与教学论、教学目标的设置、任务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练习设计、深度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结合丰富的一线教学案例阐述有关学习科学的理论,将学习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本册内容包括:何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目标的陈述;基于教学目标的测验设计。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遭到质疑的情况时有发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有些教师的专业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教师对于学习科学的内容缺少系统学习,缺乏将学习科学的理论应用在日常教学中的能力。学习科学是在研究学习方法、反思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科学,是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学习科学主要研究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有效学习等问题。《基于学习科学的有效教学》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从知识分类学习论与教学论、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任务分析、教学设计、问题教学策略、自我解释策略、练习设计、深度思维能力培养八个方面阐述相关学习科学的理论,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有些许帮助。
在《知识分类学习论与教学论》这一册中,我们解释了不同类型知识的性质、习得过程与条件,这有利于教师按学习规律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科学化、有效性。
有了知识分类的基础后,第二册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凯瑞指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不合适,再好的教学也无法满足学习者的真正需求。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某些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第三册的主题:任务分析。所谓任务分析,就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通过什么样的路径,采用怎样的步骤,从确定的任务起点一步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很核心的部分,前面对接教学目标,后面对接学习方式。
有了任务分析的内容后,接下来的一册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落实“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这一册重点介绍了学习过程模型的典范: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以及库珀的经验学习理论下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让教育者们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学习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以学定教”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接下来的两册,我们重点介绍了问题教学和自我解释这两种具体策略在教学中的实践。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汲取合作学习的积极因素,将先学后教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表明,问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重要意义。自我解释策略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为理解新的信息而为自己生成的解释,是一种尝试获取问题深层结构的学习活动。对于自我解释学习活动的研究,学界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
在介绍了教学的策略后,我们又介绍了如何科学地设计练习。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有部分一线教师不能很好地区分知识的类型,将各学科中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当作陈述性知识让学生来练习,仅满足于让学生巩固知识,没有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基于学习科学的练习设计是研究如何设计练习,设计多少练习,怎样设计变式练习效果更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教师的练习设计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原则、设计题目的数量比较随意、难易程度不适合学情等问题。
从评价角度看,现如今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基础性主要涉及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综合性主要指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解决,应用性是指学生要能够面向现实生活,解决真实问题,创新性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如何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显然,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只有让学生获得一种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才可以更好地达成这一目的。因此,最后一册介绍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本书是“基于学习科学的有效教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课题在结构上共分为八册,聚焦教学中各方面的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在课题组组长王道远的带领下,从课题的设计、实施到成果的呈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八册分工如下:总序,王道远;《知识分类学习论与教学论》,王庆刚;《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赵勇、庞维国;《任务分析》,刘文英;《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郭寅、刘斐、孙永丽;《基于问题的教学》,宋世君、郝媛、王道远;《基于自我解释的教学》,张艺佩、王道远、郝媛;《科学有效的练习设计》,孔瑞瑞、王道远、张艺佩;《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邹子韬。全书的统稿由赵勇、庞维国负责。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特别感谢诸多为团队的研究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感谢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教研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教研院院长王波的多次指导。感谢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执行校长董会丽提供的强有力的行政支持,感谢教科室主任李林的鼎力支持,感谢教科室副主任潘慧明积极与出版社联系沟通出版事宜,感谢教科室郝媛老师深度参与课题成果提升工作。感谢集团内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感谢我们的研究团队,正是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才有了如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