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最新“药食同源”目录,从中甄选了38个种植规模大、道地性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较高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对其植物形态、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地加工等进行了系统、通俗地介绍。在编写方式上,突出了科普性、技术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力求让广大读者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服务农民、服务农业。
我国药食同源的历史源
远流长。《黄帝内经太素》
中记载:“用之充饥则谓之
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药食同源物质,本质为可食
用中药材,因兼具药食两用
性,历来以食疗、食补和药
膳等形式应用于医疗保健。
几千年来,药食同源理念在
我国人民追求健康的道路上
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球刮起崇尚回
归自然、返璞归真之风,药
食同源食品不仅在我国有很
大需求,而且越来越受到国
际上的重视。如今,在国家
提出打造“健康中国”的战略
背景下,根植于传统中医药
文化的药食同源理念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关注。2016年
先后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
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医药法》《中医药“一带一
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
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
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7
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国民营养计划(2017—
2030年)》,其中强调要
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并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既是食品
又是中药材的物品名单。文
件还指出要深入调研、筛选
一批具有一定使用历史和实
证依据的传统食材和配伍,
对其养生作用进行实证研究
,建设养生食材数据库和信
息化共享平台。为响应《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
支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的政策,2018年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
健服务规范(试行)》(征
求意见稿)中提道:不得给
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
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
单》规定的中药饮片,或者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规定禁用的中药饮片。国家
通过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为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环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行业人们都面临着不同
程度的压力,亚健康人数越
来越多。对于实感不适但又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亚健康
状态,药食同源的养生观展
现出极大的优势。随着人们
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养生实践
的积累,我国功能性食品的
需求在逐年增加,以草本为
主的功能性食品和植物提取
物饮料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
和应用,与养生保健紧密相
连的药食同源理念及药食同
源物质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也必将迎来广阔的市场拓
展空间。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专家
组组织编著的《药食同源中
药材实用栽培技术》一书,
以立足于药食同源中药材栽
培技术,从中药材的植物形
态、生长习性、种子(苗)
繁殖、规范栽培要点和产地
加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
而朴实的论述。书中突出了
实用栽培技术,是一本条理
清楚、语言简练、技术实用
的科普性书籍,具有较强的
生产应用和技术推广价值。
恰逢“十四五”开局之际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也会向
更健康、更稳定、更有序的
方向发展。相信《药食同源
中药材实用栽培技术》一书
的出版发行,能为中药材产
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
广大药农提高中药材科学栽
培技术提供指导。借机向本
书作者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
敬意,也对该书能适时付梓
,发挥科技传播效应表示祝
贺!
李文俊
2021年10月
第一章 药食同源中药材
第二章 中药材栽培概述
第一节 中药材资源
第二节 中药材的分类
第三节 中药材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四节 繁殖方法
第五节 种植管理技术
第六节 中药材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第七节 真菌类中药材的培养
第八节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
第三章 根类及根茎类
第一节 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第二节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第三节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第四节 甘草(Glyeyrrhiza uralensis)
第五节 人参(Panax ginseng)
第六节 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第七节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第八节 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第九节 百合(Lilinm landfolium)
第十节 白芷(Angelica dahurica)
第十一节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第十二节 天麻(Gastrodia elata)
第十三节 石解(Dendrobium chrysotoxum)
第四章 全草类及叶类
第一节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第二节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第三节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第四节 藿香(Pogostemon cablin)
第五节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第五章 果实与种子类
第一节 山茱英(Cornus officinalis)
第二节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第三节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
第四节 枸杞(Lycium barbarum)
第五节 乌梅(Prunus mume)
第六节 决明子(Cassia obmusifolia)
第七节 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
第八节 白扁豆(Dolichos lablab)
第九节 芡实(Euryale ferox)
第十节 酸枣(Ziziphus jujuba)
第十一节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第十二节 薏苡(Coix lacryma-jobi)
第六章 花类
第一节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第二节 西红花(Crocus satious)
第三节 玫瑰花(Rosa rugosa)
第四节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第七章 皮类
第一节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第二节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第八章 菌类
第一节 灵芝(Ganoderma lucidum)
第二节 茯苓(Poria cocos)
第九章 天水地方特色药材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