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755年的英属弗吉尼亚。是时,英法七年战争正撕扯着北美大陆,但这片平静的河谷似乎并没有被战鼓与狼烟所侵扰。然而,就在一个明媚的午后,一群与法军结盟的肖尼族印第安武士突然袭击了河谷中一个毫无防备的英国定居点,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血腥屠杀。待到一切尘埃落定,肖尼武士终于刀枪入鞘,俘虏了所剩无几的幸存者,连同载满驮马的战利品一道,押往河流下游的印第安村落。走在这群俘虏中间的,便是我们的女主人公玛丽英格斯一个怀着身孕的年轻母亲,还有她的两个幼子。
囚徒之路是艰苦而危机四伏的,但比这更可怕的却是奴役与屈辱。凭借着勇气与尊严,玛丽咬牙承受住了一路上的种种磨难,赢得了肖尼人的赞许,抑或是某种敬意。甚至,那位俘虏她的年轻首领在默默观察了她许多日后,还给了她一个选择,一个她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选择这不仅仅关系到她自身的性命安危,更关系到她膝下的一双幼子和她刚刚在路上诞下的那个女婴。或许,以人格和自由为代价,为她和她的子女换取衣食无虞,相比死亡而言并不是一个那么坏的选择?然而,对于玛丽英格斯来说,自由从来就不是可以拿来交易的筹码……
前两年发生在徐州的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曾经引发全民对于女性困境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关注。而事实上,类似的悲剧曾经在不同的国度与时空背景之下反复上演,让人在激愤唏嘘之余,不禁遐想:这些不幸的女性中间,有人曾经凭借自己的不屈意志,最终走出牢笼,重获自由吗?答案是:有。
本书女主人公玛丽·英格斯的万里归家路,乃是基于可靠史料记载的真人真事。历经重重险阻,最终得返家乡的奥德赛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经典母题,而玛丽的奥德赛之旅之所以鼓舞人心,恰恰就在于她本身的看似弱小。与那些或沙场余生,或浪子回头的国王、武士、猎人、牛仔不同,玛丽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平凡农家女,没有任何装备、勇力或是求生技能傍身,还要时刻躲避无处不在的追捕者。而当她在严酷的荒野中被不仁的天地夺去了最后一粒玉米、最后一条毛毯时,苦苦支撑她穿越冰原的惟有她心中对于家人矢志不渝的爱,以及不自由毋宁死的信念。最终,这个女人竟然走到了终点,战胜了荒野,完成了一项在她之前的欧洲冒险家们都没能完成的壮举。这不能另同为普通人的我们为之动容且备受鼓舞直到今天,她的后人们依然会在小镇中定期举办庆祝活动,纪念这位了不起的祖先。
这个故事的精神力量从作者托姆讲述的另一则轶事中可见一斑。在一场签售活动中,一位女读者径直走到托姆面前,既不索要签名,也不要求合影,只是郑重而诚挚地感谢托姆,谢谢他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她本已放弃了人生的全部希望,但在读了这本书后,她反问自己:如果这个女人能在那样的情形下走到终点,那她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继续自己的人生呢?而有同样感悟与触动的,一定远不止这一位读者。
詹姆斯·托姆,1933年生,美国作家,生于印第安纳州,早年做过报业记者与专栏作家。他的小说大多描写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因其对历史资料的详尽调研与对印第安人部族文化的灵动还原而备受赞誉。2018年,托姆被印第安纳波利斯公立图书馆基金会授予终生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