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解读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老子》的大众读物,也是作者尹振环先生凝结生平心血的一部著作。《老子》语言简短精炼,原文篇幅仅五千余字,但内涵精深蕴藉,读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理解,故历代解说《老子》的著作从无间断,阐发角度也各有不同。本书作者尹振环是研究迄今为止最为古老《老子》版本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的知名专家,对《老子》内涵理解深刻,且以古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相校勘,发现今本《老子》中不乏错简讹字,则以今本为基础释读《老子》,也难免受到文本错误影响。故此,作者以四种古本《老子》与今本对照,纠正今本之误,并对古本不一致之处择善而从,加以训释,辅以解读,以便广大读者理解《老子》的真正内涵。
今本《老子》将被取代(代前言)
有学者撰文《中国人首先要读的两本书:〈论语〉和〈老子〉》,提倡大众阅读《老子》,这个主张很正确而及时。不过,当前《老子》版本共分楚简、帛书(甲乙两本)、西汉竹书、今本四大类,最好读哪类呢?楚简《老子》抄写于战国中期,只两千字,仅及帛本、今本(均五千字)的百分之四十。从这一点看,显然要读足本的帛本、西汉竹书、今本三类《老子》,楚简本只好留作研究或参考用。那么,帛本、西汉本、今本《老子》,哪一类最可信?时至今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含糊其词了。《老子》是无数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晶,它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政治道德理论,其中有不少观点普适于古今中外,乃是国之重典。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也必须慎重。
一、天佑《老子》,赐给我们未经篡改的古本《老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古代女尸及大量随葬文物,真是世界绝无仅有之奇迹。马王堆出土文物能保存于地下两千多年,仍基本保持完好,一是因为它深埋在地下12至14米处,无盗墓之忧。二是因为墓穴密封极好,无气、无氧、无菌,乃至出土时,女尸的肌肉、内脏、骨节,依然柔软,连肠内未消化的甜瓜子,也清晰可见,完全不同于干木乃伊,所以随葬的古文物受损不重。出土文物中,有早已失传的《黄帝四经》(系《经法》等四篇古文献的合称)、《太一生水》等重要文献,更宝贵的是还出土了所谓帛本《老子》,即《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分别抄写于战国末与西汉初的这两部帛书虽有侵蚀残损之处,但以两本互补,仍能基本完整地展现当时《老子》文本的面貌。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对黄老之学产生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还得到一部距祖本最近的《老子》文本。无怪乎高亨先生对出土不久的帛本略加校勘后,就断言多优于今本。试想,我国其他出土之先秦文献能有比这更完整的吗?恐怕是很罕见的。
又过了二十年,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又出土了楚简《老子》。它只有两千字,而且结构布局完全不同于今本和帛本。如果说帛本是天赐的《老子》正本,那么楚简本则是天赐的副本了。它对于研究《老子》一书的形成,以及探究老子其人,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而且对纠正帛本错讹意义极大。根据帛书《老子》,能够证明今本《老子》一是错讹不少,二是遭人为篡改严重。而楚简本《老子》又能够进一步证明帛本《老子》已出现不少讹误。在简、帛两本中,不仅有不少惊人之笔,而且证明今本有一系列惊人之误、惊人之错、惊人之讹。如果再用楚简《老子》纠正帛书《老子》之错讹,今天岂不可以完全说:帛本优于且真于今本吗?它可以成为今本《老子》的校正器,校正其中人为与非人为的讹误,因为它是未经篡改的古本。
2012年12月,又出版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竹书《老子》,其篇次与帛本相同,文字也基本相同,个别文句有改进,胜于诸古本,也是无篡改本。这一来,完全证明今本是经过后人颠倒与篡改的。推出以古为尚的四古本(即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楚简本、西汉竹书本)综合版《老子》,是一件顺理成章、势在必行的要事,古本《老子》必将取代今本《老子》。
二、今本《老子》产生错讹的客观原因
所谓今本,主要指自汉、晋、唐、宋以来,流行了一两千年的河上公、王弼、傅奕、范应元的八十一章本,而当代最流行的是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
河上公、王弼、傅奕、范应元这四个主要传本,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产生种种不可避免的讹误:
1. 战国时期文字不统一,传抄《老子》不外乎口耳相传,口传手抄,出错难免。
2. 当时通用字少,大量使用假借字,如青,可以是本字,但也以假借为情、精、清、请、睛……变为本字时少不了出错。
3. 口传《老子》,因传述者语音不一、学力不一,难免出错。
4. 秦汉统一文字,即变六国文字为秦篆、汉隶书,《老子》也会随之统一。在此过程中,文字与字体的转换容易出错。
5. 刘向为《老子》定篇分章,校雠文字,因客观条件限制,所据仅只有不多的几种传本,未能遍见诸本。
6.《老子》传本逐渐增多,抄写者据多种传本的传抄,因理解力不同,难免妄改个别字。
7.《老子》成书以后,主要用竹简抄录,年代久远,错简难免。也许个别传本是篇次颠倒的、章序错乱的,断句不免有错。
8.《老子》成书时,尚无明确的篇、章、节概念,更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今本《老子》部分章节存在分章错误,且难免因分章错误造成对文义的误解。
9. 在当时,字书尚属初创阶段。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等作字书《仓颉》等篇,凡五十五章,共三千三百字,还包括重复的字。现在《汉语大辞典》,共收五万六千余字,加上其他注音、造词、注释等内容,共计两千余万字,可以想见,当时的条件太简陋了,出现差错在所难免。
10. 道教兴起,尊奉老子为教主,为适应宗教的需要,对个别文字作了相应的改动,如王大改为生大,后再改为人大。
可见,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今本《老子》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讹,有的差之一字,失之千里。比如帛本、今本之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天下莫若吝啬精神),而楚简本作给人事天莫若穑(富足人民,事奉上天,没有比务农更重要的了),含义相去甚远,如此重要的文字差异,需要用简本校正今本的文句,才能纠正。但总的来说,因历史条件产生的错讹,对《老子》大局损伤不大;而唐玄宗对《老子》的改造则是伤筋动骨,几乎无不是牵涉《老子》核心思想的。
帛本、楚简本、西汉竹书《老子》先后出土,虽然它们都是传抄本,但却是未经有意篡改的古本,具有无可置辩的优越性:一是后人尚未因受帝王文化的影响对其进行篡改,二是《老子》尚未成为道教经典,受到宗教性质的改造。这种古人无缘得见的文献出土,正有利于重新审视《老子》,对我们来说,确属天赐良机。同时,我们还完全可以利用古人无法比拟的条件包括大量字书,如新出版的《战国文字编》、《楚文字汇编》、包山、郭店、马王堆、银雀山等文字汇编等,以及基于楚简本、帛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四古本《老子》,全面校订《老子》,纠正种种人为造成的错讹,改正在客观历史条件下难免形成的错讹,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需要告诉读者:以往读《老子》者,几乎都读的是河、王、傅、范等今本《老子》。其中有很多问题,如以章节计,可以说今本百分之七十的章中都有讹误。
三、唐玄宗制造了《老子》错案
笔者曾出版过一本专著:《今本〈老子〉五十七个章中的模糊点》。此书逐章分析八十一章的今本《老子》,含有错讹的章,竟占百分之七十。它是客观历史条件形成的?还是人为制造的呢?当时我认为二者兼而有之,后来想到《孙子兵法》《论语》《管子》《韩非子》等传世文献,为何没有发现很多讹误,而《老子》却偏偏出现整体结构布局与章序的错乱,还有文字遭到篡改的种种痕迹呢?经过研究,我发现是唐玄宗窜乱《老子》文本,制造了这一错案。
《孙子兵法》《论语》《管子》,这些著作与帝王的利益并无矛盾,而且有利于帝王,所以绝不会遭受被篡改的厄运。而《老子》则不同,它有许多论点是规谏帝王的,有的甚至是诟病帝王的,细读帛书《老子》,会发现德篇中有九章,道篇中有两章,是帝王不愿意听、文人又不敢挑明的内容。这十一章无不受到改造,导致语义模糊。比如皇恩浩荡君王圣明,臣罪当诛之类的话,是帝王时时都在听的,而古《老子》开篇即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君上有德而不敢以德自居、自利、自傲,这岂不是在唱反调?《老子》一再倡导侯王(帝王)要自识(自名)、自称(自谓)自己为无德之人(孤)、少德之人(寡)、不善之人(不穀),可帝王无时不被臣民称之为圣上万岁奉天承运,哪能让帝王自称自己是无德之人、少德之人、不善之人呢?可想在万岁不离口的环境下,帝王是绝对不会默认这一主张的。至于《老子》的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是直指侯王与统治阶级的:君上、为政者的道德与决策达于善的太少。借用鲁迅的话说:历代皇帝基本没有好东西。这对于绝大多数帝王是无法接受的,而这些又都集中在《老子·德篇》的前九章中。因为有这些问题,《老子》遭到篡改与调整,也就不奇怪了,系统、全面地完成这一工作的则是唐玄宗。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提拔自认的老祖宗(老子)为玄元皇帝,升入上圣(《旧唐书·礼仪志四》),又专门颁布《分道德经为上下经诏》,决定一律以《道经》为上经,《德经》为下经(《全唐文》卷三十一)。统统把《老子》的篇次颠倒过来。从此以后,《老子》的开场白不再是上德不德,而是道可道,非常道了。这一举动看似小题大作,却可谓深含权谋,一举两得:第一,德篇有触忤帝王嫌疑的九章都被押后,解读者又不敢挑明文义,《老子》说教的重头部分就被模糊了。第二,经过这次调整,《老子》的章次发生变化,文章理路被打乱,原本具有全书总结性质的末章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帛书《老子》的末章含义是劝导侯王,安守无名,切勿求名取辱,具有总结性质。经过唐玄宗颠倒篇次,结语章成了中间章,加上文字又遭篡改,总结的话就此不见了。第三,在颠倒章次的同时,有碍皇权威严的关键文字被修改了,比如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被改为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而且与有碍大一统的小国寡民章一起,被从《老子》的中间部分调到最末两章。同时,唐玄宗还用圣旨下令一宁辞措,将尚有讨论余地的字、句与分章统一固化下来。至于《老子》其他的一些思想内容,比如倡导侯王善下不争好静身后无名(绝不争名),也是唐玄宗不爱听的,不然,他也不会穷兵黩武、沉湎声色,大兴土木,引发安史之乱。天宝十三载(754),唐玄宗朝献太清宫,再上玄元皇帝(即老子)尊名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贴金之厚,吹捧之高,无以复加。他又想到,为什么不可以将约束侯王政治道德的《老子》变成约束人民的哲学呢?于是他将《老子》缩写为二百多字的人生哲学即《通微道诀》(这是陕西的新发现),颁发全国。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唐玄宗对《老子》的两大负面影响,可以说,唐玄宗制造的《老子》错案,使《老子》首尾异置,面目颠倒,不明不白一两千年。
自然,文人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定责任。随着皇权的强化,文人不得不慎之又慎,顾左右而言他,讳言秦汉时所谓君人南面术(术者,道也,君上帝王之政治道德也)。将史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规谏侯王的《老子》引向养生哲学、炼养之说,以及虚无为宗的玄学,它的政治哲学性质则被一再淡化。《老子》本来说吹者不立(浮夸吹嘘是站不住的),但封建统治者时时都得浮夸吹嘘,没有这些,就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吹者不立被妄改为不痛不痒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类似这样的事,也许就是文人迎合造成的。
帝王干预学术的举措,自古以来还有许许多多。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其端,朱元璋读《孟子》,对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等文字感到十分气愤,下令删改,并撤去孔庙中孟子亚圣的牌位,也是一例。唐玄宗之举绝非空前绝后啊!
四、四古本综合版《老子》的七真七优
从1976年起,我开始潜心钻研帛书《老子》,三十八年来在大小报刊先后发表了有关论文一百六十余篇,出版了有关帛书《老子》的八本专著,即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帛书老子释析》《帛书老子与老子术》《今本〈老子〉五十七个章的模糊点》,中华书局出版的《楚简老子辨析》,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的《帛书老子再疏义》《重识老子与(老子)其人其书其术其演变》,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出版的《帛书老子今译》,以及香港《弘道》出版的《必须推翻唐玄宗钦定的〈老子〉错案》。上述论文与专著逐一考证了帛书、楚简、西汉竹书《老子》的每一个字,同时考证了四古本与今本的篇名、分篇、分章、章次、使之变得清晰了,比今本《老子》更条理分明。它证明了四古本在七个方面真于、优于诸今本《老子》:
1. 古本《老子》未经帝王篡改、未受帝王文化影响
已如前文所述。
2. 古本《老子》篇名真于、优于诸今本《老子》
《史记》只是说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所以如用道德二字命名《老子》这部书,并不走调;但用道德或道经德经来命名上下篇,则不合适。因为《老子》上篇与下篇都是通论道德的,并非哪一篇专门论道或专门论德。用古人的话说,则是:道德混说。道中有德,德中有道。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如上篇德、下篇道各有十八章谈到道,为什么要将哪一篇专门定为论道篇或论德篇呢?《论语》的《学而》篇是取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二字,并非通篇论学而;同样,帛书《老子》乙本上下篇末所标德道二字,不过是取首句中的一字罢了,并非实指。西汉本《老子》明显称上经下经,后来人们才在帛本之德道二字基础上又加上了经字,成了篇名。这不仅名不符实,而且由此误导出另一种道上德下的传本同时传世,进而导致不少文字遭到篡改。这种误导之举,不可再有了。
3. 古本《老子》篇次真且优于诸今本《老子》
帛书《老子》甲、乙本不是互抄本,而是抄写于秦汉两个不同的朝代、依据不同的传本,西汉竹书本《老子》上下篇次标得明明白白,即德上道下。这三个传本的篇次居然都是德上道下,这才使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韩非《解老》《喻老》所据本,以及严遵本和王弼本,应该都是德上道下的。唐玄宗把篇次颠倒,就像一幅画被颠倒变形。何不依据四古本恢复《老子》原貌呢?
4. 古本《老子》章次没有错乱,今本《老子》有十章的章次错乱
篇次颠倒,自然章次跟着全部错乱,又有十章是出于人为调整而排错章次,这自然要损伤、破坏对文义的理解。帛书《老子》刚一出土,整理组就认定,帛书《老子》章次排列是合理的,乃古之原型。西汉本章次排列除个别章外,与帛本同,再次证明古《老子》章次排列优于今本。
5. 古本《老子》分章正确,今本《老子》有四分之一的章节分章错误
通过观察帛书《老子》的分章点,可以证明今本《老子》四分之三的分章是正确的,四分之一的分章是错误的,不符古貌。而楚简《老子》证明,连帛书《老子》也已出现分章错误。同时,楚简《老子》分章点多于帛本,完全可以据它审定帛本的分章。西汉本《老子》分为七十七章,依据以古为尚的观点,用楚简、帛书《老子》的分章对其加以校正,可以看出今本大多数章的分章方式是对的,与楚简、帛本分章相符,只有十六章要一分为二、为三,甚至分为更多章。总的来看,古本《老子》绝非目前的八十一章本,应在百章以上。两章或多章并为一章,一章分作两章或多章,其含义必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今本《老子》的许多章是两章或多章合并而成的,它模糊或掩盖了老子的某些重要思想。从这一点看,古本《老子》的分章显然真于、优于今本。
6. 古本《老子》文字谬误大大少于诸今本《老子》
粗读帛书《老子》,似乎与今本《老子》出入不大。其实差别不小,不算那些文句有异但文义相同的文句,单含义存在差异的文句就有百余句之多。五千言《老子》,总共不过千余句,今本《老子》与帛书《老子》竟有一百多句有差异。而且,根据楚简《老子》,又可证明帛书《老子》也出现了不少讹误,有的只差一字,但文义全非;有的或衍、或脱、或增一字,意思尽失;有的则是整句或数句之误。其中既有明显遭到后人篡改之处,也有许多是辨认假借字时造成的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对《老子》许多论断的理解,乃至掩盖其重要思想。古人早就认识到: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五十年前,高亨先生说:古文以简载,字以声传,义以口授,其书传者益多,异文异义亦益繁。《老子》原书,当无二本,其异文间出者,或由于字音之邅转,或由于移写之歧误,或由于读者之擅改,历时远,难溯其初。所谓当无二本,是指祖本、定稿本,后来流传开来,必然出现许多抄本。文字的脱衍与传讹,篇章的错乱,异本、异句、异文、异说、异化,绝难避免。而且秦代及汉初,通行文字较少,许多字都是假借字,这些假借字复原为本字时,不少走了样,改变了作者初衷,增多了异文异义。而帛书与楚简、西汉竹书本《老子》的出土,改变了益繁的程度,也大大缩短了难溯的距离,能成为溯源的一个新起点。
7. 综合四古本《老子》,再吸取今本之长,必将产生一部最古、最真之《老子》
经过历代的校勘、注释与文饰,今本《老子》文字流畅、规范,不少胜于四古本《老子》,在整理综合四古本《老子》时,为什么不能吸收今本《老子》之长呢?这样一来,综合版古本《老子》必将成为最古、最真、胜过今本的《老子》,并必将取代今本《老子》。这样一来,西汉时《老子》所谓君人南面术的面貌才能完全呈现。
五、问计于读者、求教于专家
笔者考证帛书《老子》的专著,先受到全国著名老学专家任继愈、张松如、胡曲园、潘雨廷诸先生及台湾专家的赞誉,后来又受到李学勤、熊铁基、孙以楷诸先生及港台专家的赞誉,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国艺术和人文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学者何炳棣先生的高度赞誉。何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而且实际上是我的恩师,2002年5月8日,何老教导说:应考虑你几十年治学之主要目的:对《老子》先后版本作出最精微确切的考订,然后出一综合版,以期被举世公认为标准本、标准参考书。如以此为最大、最实际之目的,则你已做的工作只需要〔将〕若干细处再修正,全部版本重新排列,作综合的〔辨析〕即可。正是本着这一目的,我申请到国家课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两本专著,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今本〈老子〉五十七个章中的模糊点》。但是上述专著内容太专、学术性强、不通俗,非业内人士很少问津。何况书篇幅太长、价格太高,无法普及。2012年,西汉竹书《老子》的出版,促进了本书的诞生。本书是七八本关于《老子》拙著的高度浓缩,特别是凸显了唐玄宗对《老子》的篡改,全书文字约二十万,定价不逾百元,更加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
最后,想以此拙著问计于读者:这样做行吗?有哪些要改进的?此其一。
其二,向专家同行求教,这样做可以吗?热切盼望指教。
综合版古《老子》,能不能取代今本《老子》,需不需要取代诸今本《老子》?
乞读者教之!请专家学者教之、改之、示之!
尹振环
上篇
一敦厚朴实,利天下而不敢自利
二德要纯一不杂,一以贯之
三侯王要谦下,频频招致赞誉绝不可信
四反弱之道是指君道
五善始且善成之道
六闻道后的种种表现
七三,天地人也!
八故意强称贤良不会有好结果
九水与气的启示
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十一如何对待大成、大盈、大巧?
十二清淡平静,为了天下安定
十三从马看有道、无道
十四灾难之惨莫过于贪得无厌
十五古代主术之一
十六重新诠释为学者日益
十七取天下不是治理天下
十八以百姓之心为心
十九不该忽略惊人的高死亡率
二十不能进入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二十一永远遵循自然
二十二玄德即天德
二十三一切都需要从根本上着手
二十四堵塞私学交往的方略
二十五管束有头脑的王公们
二十六修齐治平:立于不败
二十七修身养性,比于赤子
二十八对待智者的六不可
二十九用正直之道为国为民
三十防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三十一没有比富民重农更为重要的了
三十二治大国,忌折腾
三十三道在鬼神之上
三十四大者宜为下
三十五向天子、执政者的进言
三十六为,而示之无为;事,而示之无事
三十七圣人始终不好大喜功
三十八轻诺必寡信
三十九治之于未乱
四十合抱之木
四十一固执己见,必然远离规谏
四十二慎终若始
四十三君主的追求和学习必须与常人不同
四十四不是使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愚昧
四十五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妙策
四十六小邦寡民的理想国
四十七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四十八只施予而不争夺
四十九天下都说我伟大,不像吧?
五十向侯王献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五十一不争之德是不逞武勇、不怒、谦下
五十二祸莫大于无敌
五十三知我者稀
五十四知道自己无知,才最高明
五十五更大的威压将来临
五十六不要阻断人民的安居乐业,堵塞他们的活路
五十七知生知杀,猛宽相济
五十八必须借助神秘的天
五十九并非指责杀人
六十不治是因为重赋税、夺农时、上之私欲多
六十一人民轻生冒死,是为了温饱
六十二以柔守之的启示
六十三效法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六十四罪己者兴,罪人者亡
六十五正话反听
六十六不要向人逼债
下篇
六十七没有永远不变的道
六十八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六十九相反相成,永远如此
七十为政之辩证法
七十一恒使民无知无欲
七十二万物本源的创始者:道
七十三天地何曾有什么仁义
七十四多闻数穷
七十五生养之神永存
七十六无私能成其私
七十七最高的德行像水像天
七十八功成身退,天之道
七十九有德者的形象
八十利在实有,用在虚空
八十一为腹不为目
八十二身重泰山,荣辱轻鸿毛
八十三执今之道,方能御今
八十四有道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