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征:在中国工业化的希望与未来
1985年,笔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外经贸系统工作。在接触大量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资料后,一个令笔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开始不断萦绕心中,强烈地刺激和影响着笔者的思考方向、阅读偏好,并影响了人生之路上的种种选择,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60后,笔者曾经历物资匮乏时代,在接受了大学教育,进入外经贸系统工作,逐步了解到外部世界后才发现我们与世界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
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这可能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的共同困惑。我们抱着这个困惑读书学习、探究辩论,希望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笔者1990年从政府部门调到深圳特区国企集团工作,从事机电产品进口业务,主要与香港、台湾地区的商人打交道。与这些同文同种但不同环境的企业界人士交流开拓了笔者的思路,借深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信息便利,笔者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与发达工业国家的距离,尽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显现出勃勃生机和发展希望,但差距依然巨大。
1994年,笔者到法国留学并研究考察,法国作为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摇篮,拥有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居里夫人等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对于想要看世界的笔者来说,法国的留学之旅令人满怀期待。
第一次离开中国,踏上法国土地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差别成为笔者学习研究的巨大动力。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为什么欧洲有些国家率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困惑转变成很多具体的问题,笔者经常向老师、同学们请教,在日常生活和旅行途中观察询问,在法国企业实地考察中仔细观察,探寻可能的正确答案。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学习、研究,透过法国城市生活的表象,笔者发现了欧洲国家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在中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差距里更是看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希望与未来,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
想要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必然需要了解欧洲经济、政治、历史,理解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于是笔者利用法国诸多假期,呼朋唤友驾车实地走访了欧洲十几个大小国家,包括摩纳哥、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等微小国。研究考察欧共体建立机制的经历令笔者大开眼界,了解了欧洲历史的变迁,欧洲战争频率之高,战争原因之复杂,令人不可思议,民族独立、领土之争、宗教对立、利益冲突、合纵连横等,大大小小的战争频率之高,恍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两次世界大战留下的阴影使欧洲人渴望通过欧洲经济一体化,实现永远和平的美好愿望。
笔者对这段留学经历印象深刻,这段经历也部分解决了笔者的困惑中国有希望实现工业化强国梦,但道路必然复杂曲折。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之路都经历了流血、流泪、流汗的痛苦曲折历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欧洲的崛起之路,也必是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与欧洲的差距也是中国企业家最大的历史机遇。
归国后,笔者反复思考,决心成为中国数十万下海创业大军的一员。创业艰难百战多,处处有机会,处处是挑战,在二十年艰苦奋斗的企业实践中,笔者来不及停下脚步再次思考研究中国工业化有希望和未来吗?,看到的结果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快速崛起,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2015年笔者退出商场,再次探究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发展问题,初步研究后发现,三十多年来中国沧桑巨变的结果,已远远超出了自己当年下海创业时最乐观的预测。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工业化快速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01 从比较优势到自生能力
笔者当年辞职下海创业时顾虑良多,曾向校友师兄请教,获赠林毅夫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奇迹》一书,此书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必然趋势,坚定了笔者辞职下海创业的决心。二十年后蓦然回首,发现林毅夫教授的分析预测竟然如此精准,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是世界工厂。
林教授何以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现实中绝大部分人坚持眼见为实,甚至在事实面前依旧有很多质疑,对未来的悲观态度或者乐观主义似乎都来自猜测,而非客观事实。
为了深刻理解中国过去数十年沧桑巨变的发展逻辑,前瞻中国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读博士课程,非常幸运有机会师从林毅夫教授研习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因果逻辑。
新结构经济学从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出发,研究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具有企业自生能力的简单逻辑令人茅塞顿开,帮助笔者理解了自己二十年创业成败的核心秘诀。基于从比较优势到企业自生能力的简单逻辑而形成的五种产业类型划分,后来者优势与产业政策,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以及一分析三归纳的研究方法,构成了新结构经济学一以贯之的理论逻辑体系。这不仅令笔者有豁然顿悟的感觉,而且训练笔者掌握了一套分析方法和逻辑,可以理性地观察研究现实世界的各种经济现象。
现象不能解释现象,理论不能否定理论,必须用理论解释现象,用实践验证理论的真伪,如果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了现象,就要创新理论做出合理解释。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应运而生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既可以解释中国工业化发展反复曲折的经济现象,也可以解释拉美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成败等经济现象。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不仅可以从宏观上解释一个经济体的转型转轨现象,而且可以从中观层面解释一个经济体不同产业的迭代发展与转型升级现象,以及从微观层面解释企业成败的生存发展现象。新结构经济学一切从具有物质第一性的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坚持运用一分析三归纳的研究方法研判企业自生能力,秉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结构制宜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对以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为研究暗含前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场理论创新的结构革命。
02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本书的创作基于笔者探索中国工业化的希望与未来的心路历程和博士论文《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与发展实证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分析》,以及二十年创业实践中关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经验与认知;遵循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一分析三归纳的研究方法:坚持约束条件下的理性人本体分析,运用历史纵向归纳法、中外横向归纳法,以及多现象综合归纳法的研究方法。
本书包括丰富的数据图表,用理论逻辑来解释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多种经验现象,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世界工业革命前后的历史纵向归纳、中外横向归纳等研究论述,致力于使用生动的案例、简明扼要的图表,抛弃艰深晦涩的学究笔调,在保持相对严谨的理论分析中,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让读者理解本书的核心逻辑,笔者期望与持有同样困惑的中国各界人士分享心得体会。
本书的上篇从宏观层面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的世界经济本质差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先发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现象。第二章主要介绍欧美的工业化进程和亚洲的工业化进程,拉美工业化及中等收入陷阱。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近现代中国强国富民的探索,中国工业化启动与渐进式双轨制改革,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推测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篇以笔者的博士论文为主体,从中观层面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也就是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不断变迁推动企业自生能力变迁,而相关产业必须转型升级的新结构经济学核心逻辑;同时有为政府因势利导的产业政策助力,加上软硬基础设施的改善,使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趋于最优。第四章系统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论和产业钻石模型,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结构经济学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底层逻辑。第五章主要分享了世界汽车产业的来龙去脉、演变发展以及四次转移,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是针对汽车产业强国的比较研究。第六章重点研究阐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以及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七章扼要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和有为政府与产业政策,研究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需求侧超大市场规模效应。
下篇主要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企业发展理论演变、典型企业案例以及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诞生及进化。第八章主要介绍经济学企业发展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逻辑。第九章重点介绍新结构经济学企业自生能力分析框架及其逻辑,并用三个知名企业作为案例研究。第十章则介绍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形成与分类,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家来源、价值和群体的崛起,以及中国供给侧比较优势、需求侧超大市场规模效应优势这些需要把握的机遇。
简而言之,本书的核心逻辑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顺次展开依赖于中国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的产业持续转型升级,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既包括有效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和不同特质的企业家群体,又依靠有为政府因势利导的产业政策和软硬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已进入产业由大变强的临界点,而完成跨越临界点的使命既要依靠中国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发挥,同时也有赖于有为政府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创新的软硬环境,坚持有效市场中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发挥有为政府因势利导的产业政策作用,中国必能克服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完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书中观点为笔者一家之言,挂一漏万,难免有谬误遗漏之处,不敢期望为所有人释疑解惑。读者若能从中获得感悟启发,可以理解中国多年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因果逻辑,会心一笑,则笔者深感荣幸之至、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