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群落化生存 读者对象:网络社群研究人员
本书旨在考察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社群的发展变化及其动因,具体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研究:移动传播技术如何催生了群落化生存的现实图景;相比传统在线社群,移动网络社群的传播过程具有哪些新型特征;移动传播技术如何与社会结构性力量互动,共同推动网络社群的不断生成;群落化生存对人类社会具有哪些正向和负面影响。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逻辑之中。当信息、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逻辑之中。移动互联技术使人类所处网络信息场景与现实生活场景前所未有地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往变得频繁而富有真实性,其中亦伴生着更为明显的社会资本流动线索。当信息、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当我们习惯了在各种各样的网络群组中游移穿梭,本书作者对这种情形进行了敏锐洞察,提出“群落化生存”概念,以学术研究中的陌生化视角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实践进行再度省思。本书不仅从移动传播的技术角度剖析群落化生存的型构机制,还深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新型网络社群,以及相比有线网络时代具有显著变化的在线社群,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以及传播特征,以此探查人类交往结构如何伴随技术的变化而衍进。总体而言,本书的亮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观点新颖。书中通过对“群落化生存”这一概念的创新阐述,揭示了移动传播环境下网络用户类聚与群分的表征、特点及原因,其中作者阐述的信息策展理念、用户连接方式的变化、以固着对抗流动等观点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作者建立技术、用户与社会三元互动的分析思路,对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既讨论了地理定位技术如何创新性地塑造了串联线上线下两种空间的在地社群,又探究了消费、文化等社会结构性力量对网络社群的建构方式,还诠释了用户如何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社群满足现实生活需要。这些新机制、新路径与有线网络时代的在线社群形成显著区别,对人们理解移动网络语境中的社会交往结构变化富有启发。 第二,研究过程扎实。网络社群研究归根到底是对社群中鲜活个体的研究,作者运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既能把握个体在网络社群中的行为、动机和深层感受,又能关照网络社群整体的传播特征和样态。作者的观察不局限于网络世界,而是跟随社群行动深入现实生活,全面了解两种时空之下社群传播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这正是移动互联语境下社群演变的新趋势。比如,作者对城市跑团进行了两年有余的系统性线上、线下观察,最终提炼出网络社群混合空间传播的相关论点。在对社群的选择上,作者围绕移动互联传播这一技术生态,选取既能体现新技术的构造作用,又在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群开展研究,以凸显技术衍进与社会变化的相互关系。书中聚焦的健身社群、直播社群、粉丝社群和疾痛社群等,具备新技术环境下网络社群传播的典型性,较好地呼应了本书的研究主题。 第三,研究视野开阔。正如本书绪论部分所言,当前学界针对网络社群的研究,大都从社群内部或社群本体进行考察,对影响社群生成与传播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关注不足。因此,本书并非单纯分析当下网络社群中的传播机制或情感互动问题,而是将技术、商业、文化等宏观结构性因素与微观的社群传播并置思考,尤其通过对直播社群和粉丝社群的深入分析,诠释了商业因素如何影响网络社群的生成与传播,为人们理解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提供更多注脚。另一方面,本书也跳出了就传播论传播的思维,将研究落点置于身份认同、生活政治、自我效能等更具社会意义的问题领域,并对社群参与的风险与后果进行反思,以辩证视角看待技术与人的关系。以上开放性视野,较好地丰富了本书的价值层次。 占勇是我的首届博士生,他对网络社群的关注贯穿硕博求学生涯,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对该议题的思考。在本书网络健身社群、网络直播社群等章节的字里行间,还能隐约浮现出当年我们在办公室针对这些问题一起探讨的场景。今日此书付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对技术变革之下网络社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当然,我们生活在传播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将伴随技术发展呈现更加多元的面相,期待占勇能保持对该问题的持续深耕,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吴占勇,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视听新媒体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在《现代传播》《中国出版》《当代传播》《中国电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各级课题4项,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网络社群和媒体融合等领域。曾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
第一章 绪 论……………………………………………………… 001 一、问题的提出 ……………………………………………………… 002 1.移动互联改变人类传播生态 ……………………………………… 002 2.群落化生存的提出 ………………………………………………… 004 3.本书研究问题 ……………………………………………………… 006 二、文献综述 ………………………………………………………… 007 1.网络社区的本体特征研究 ………………………………………… 008 2.网络社群的传播动力研究 ………………………………………… 012 3.网络社群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 ………………………………… 018 4.文献评述 …………………………………………………………… 022 三、关键概念厘定 …………………………………………………… 024 四、研究意义 ………………………………………………………… 027 五、研究方法 ………………………………………………………… 028 1.网络民族志 ………………………………………………………… 029 2.深度访谈法 ………………………………………………………… 031 六、本书结构 ………………………………………………………… 033 第二章 移动生境:群落化生存时代的到来……………………… 037 一、移动传播生境的构成 …………………………………………… 039 1.液态连接的新场景 ………………………………………………… 040 2.网络应用的嵌入式结构 …………………………………………… 044 3.网络连接关系的拓展 ……………………………………………… 048 二、以信息策展聚落成群 …………………………………………… 051 1.信息策展:从精选内容到编织意义 ……………………………… 052 2.群落边界的自反性更新 …………………………………………… 054 三、群落化生存的特征 ……………………………………………… 057 1.现实世界与虚拟群落交叠共生 …………………………………… 057 2.商业因素对群落生态深度渗透 …………………………………… 059 3.个体对抗流动社会的缓冲策略 …………………………………… 060 4.社群实存作为一种行动者要素 …………………………………… 061 四、小结 ……………………………………………………………… 063 第三章 网络健身社群的混合空间传播…………………………… 065 一、社区、空间与传播 ……………………………………………… 069 1.社区的空间属性 …………………………………………………… 069 2.社区的传播本质 …………………………………………………… 071 3.混合空间与社区传播 ……………………………………………… 072 二、以地理位置为驱动的网络社群特征 …………………………… 074 1.社交的真实感增强 ………………………………………………… 075 2.弱关系走向强关系 ………………………………………………… 076 3.身体实践成为社交货币 …………………………………………… 076 三、网络健身社群的混合空间实践 ………………………………… 078 1.空间实践的数字转化与自我呈现 ………………………………… 079 2.空间意象的个体描画与意义再造 ………………………………… 081 3.空间功能的集体改写与文化生成 ………………………………… 084 四、小结 ……………………………………………………………… 089 第四章 网络直播社群的数字亲密关系…………………………… 091 一、直播技术与拟社会关系塑造 …………………………………… 097 1.媒体视野下的拟社会关系 ………………………………………… 097 2.直播的技术特征与社群形塑 ……………………………………… 100 二、直播社群亲密关系的制度化设计 ……………………………… 103 1.可视化表征的亲密关系 …………………………………………… 104 2.仪式化塑造的亲密关系 …………………………………………… 107 三、直播社群中的名气生产 ………………………………………… 114 1.人格的商品化 ……………………………………………………… 115 2.网络主播的亲密话语惯习 ………………………………………… 117 3.主播与社群的名气共生 …………………………………………… 120 四、小结 ……………………………………………………………… 124 第五章 网络粉丝社群的数据化情感劳动………………………… 127 一、从粉丝参与式文化到情感劳动 ………………………………… 130 1.能动的粉丝与劳动的粉丝 ………………………………………… 131 2.粉丝情感劳动的数据化转向 ……………………………………… 134 二、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的运作机理 ………………………………… 138 1.个体:因情而生的劳动责任 ……………………………………… 138 2.外部:“数据—偶像”因果逻辑下的劳动竞争…………………… 141 3.内部:组织严密的劳动分工 ……………………………………… 143 三、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的异化表征 ………………………………… 147 1.基于社群行动的观念极化 ………………………………………… 148 2.从自主的身体到工具化身体 ……………………………………… 150 3.明暗交错的劳动控制 ……………………………………………… 152 四、小结 ……………………………………………………………… 155 第六章 网络疾痛社群的压力叙事与效能重塑…………………… 157 一、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叙事 ……………………………… 159 1.“分离”的社会交往………………………………………………… 160 2.“脱序”的生命历程………………………………………………… 163 二、社群互动中的自我效能重塑 …………………………………… 166 1.从可知到可见的疾痛共同体 ……………………………………… 167 2.在生活叙述中召唤亲职效能感 …………………………………… 169 3.个体经验与公共议题的转化 ……………………………………… 171 三、网络疾痛社群“双向螺旋”的传播特征 ……………………… 173 四、小结 ……………………………………………………………… 176 第七章 移动网络社群的新型生成逻辑…………………………… 177 一、本土逻辑:地方性的回归与微部落化 ………………………… 178 1.重返在地社群 ……………………………………………………… 179 2.微部落化的形成逻辑 ……………………………………………… 181 二、资本逻辑:形塑消费性社群的外在力量 ……………………… 183 1.网络平台内容、关系与消费的集成 ……………………………… 184 2.从“买什么”到“做什么”的消费控制 ………………………… 186 三、生活逻辑:网络社群作为社会资本中介 ……………………… 188 1.作为生活政治实践的网络社群 …………………………………… 189 2.移动网络社群中的社会资本扩展 ………………………………… 191 四、小结 ……………………………………………………………… 194 第八章 移动社群传播的隐忧与风险……………………………… 195 一、社群传播的隐私管理 …………………………………………… 197 1.数字时代的隐私披露 ……………………………………………… 197 2.隐私传播的信任风险 ……………………………………………… 202 二、社群消费的愉悦幻象 …………………………………………… 209 1.资本权力的生命化逻辑 …………………………………………… 209 2.消费与认同的关系迷思 …………………………………………… 212 三、社群交往的现实分化 …………………………………………… 216 1.被遮蔽的“时间效应”……………………………………………… 216 2.圈层社会的催化作用 ……………………………………………… 218 结语……………………………………………………………… 221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39 一、问题的提出 当Web2.0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社群的发展也经历着多重转向。地理定位技术孕育网络社群形成的新方式,平台资本逻辑催生网络社群传播的新行动,移动视频技术带来网络社群文化的新样态,垂直细分社群带来网络社会支持的新方式。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加入网络社群的门槛大大降低,社群传播的便利性也显著增强,人们在社群中表达自我、获取知识、寻求支持和建构认同,依据自身需求和传播惯习游弋于不同网络社群之中。社群传播已成为媒介化语境下人类传播的显要特征,是“技术重构生活”的典型例证。那么,移动互联技术如何改变网络社群的形成与传播?社群在深度媒介化的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作为技术产物的网络社群如何引发社会结构性力量重构人类生活?这些都是技术发展基于人类交往方式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新问题。 1. 移动互联改变人类传播生态 1962年,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著作《古登堡星汉璀璨》中提出“地球村”概念,用来形容电子媒介对信息传播和人类交往的影响,“全新的、电子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整个世界重新建构为一个‘地球村’”。60多年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一再印证“地球村”的论断,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让人随时随地能够与身处世界各地的“村民”相连。 然而,传播科技在使人类突破时间和空间樊篱而具备全球范围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在改写着人们位于此时此地的传播和交往方式。简·梵·迪克(Jan Van Dijk)指出,网络社会的范围和大众社会相比既在扩大又在缩小,个人和组织同时在全球和本地的条件下行动、感知和思考,这种全球和本土并存的情形可被称为“glocal”(globle全球+local本土)。如果说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将世界各地彼此相连,那么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在连接全球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们的本土化和个性化连接,使人类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新的转变。 方兴东等将投入民用的全球互联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Web1.0时期、Web2.0时期、移动互联时期和智能物联时期。其中,移动互联时期大致以2010年为开端,代表性网络应用从Web1.0时期的门户网站、Web2.0时期的社交媒体转变为移动端APP,网络变革特点从之前的互联网商业化和改变媒体转变为改变生活,社会连接的状态也由之前的弱联结变为强联结。这一时期,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全球网民数量从2010年的20亿增长到2019年的45亿,增量达到25亿。 移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的意义有三。一是让网络真正成为人类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二是为后续智能物联网络发展提供基础,三是改变人类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虽然移动网络依然保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逻辑,但是置于“媒介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宏观命题中,移动互联网发展不仅带来网民总量的显著提升,还将人们从固定的电脑终端面前解放出来,使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深度勾连,形成深度媒介化的生存逻辑,这与Web2.0初期发展阶段显著不同。 2. 群落化生存的提出 在喻国明等学者看来,深度媒介化视角下,原有的“粗放型”社会连接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关系状态,传统的“分布式”社会力量被进行“再度组织”。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人与人关系连接的“精耕细作”体现为本土性、目的性、强关系的连接更为显著,在线交往与个体生活圈子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人们更容易通过自由进出网络社群管理社交关系,并在线上线下的混合传播中实现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转化,而“再组织社会力量”,从网民微观视角看,是个体利用网络有效组织自我发展资源,以网络为纽带拓展可调用的社会资本,网络社群则是寻求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由此,无论人们对社交关系“精耕细作”的管理,还是在网络社交中“再组织”社会资本,人类交往在移动互联时代呈现出崭新的形态:群落化生存。 群落化生存,是人们基于随时随地建立连接的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网络应用组建及加入网络社群,以此获取社会资本或满足多元的生产生活需求,并依托移动技术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生活的互融互通,最终呈现出的与具有相同身份特征或目的诉求的人群保持或松散或紧密连接关系的人类生存状态。在当今人们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中,加入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网络群组已十分普遍,微信群、QQ群、微博群、抖音群、小红书群等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利用工作群发布消息、传递文件,加入居住地附近的商品优惠群接龙抢单,或者在社区群、街道群各抒己见。更多时候,人们加入同学群、朋友群,与身处四海的老友时刻维持着贴近彼此的共在感,或者在网络中寻找附近地域的兴趣爱好小组,加入其中并期待在现实世界与同好者交流经验。当然,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社群中寻求生产生活经验,或者为了获得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而进入社群,成为青年群体愈加显著的网络使用方式。无论出于开展工作、获取知识、组织行动等工具性目的,还是为了寻求娱乐、发展爱好、获得陪伴等仪式性意图,人们已经习惯就地聚落成群,在不同群组间进进出出,维持着与现实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群落化生存是移动互联网改写人类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实际上,网络社群并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当Web2.0进入人类生活时,基于PC端的在线群组已然出现。但彼时限于计算机设备的非便携性和接入互联网络的空间局限性,网络群组的交流基本都在线上完成,群组串联人类线上线下生活的能力有限,群组的类型、功能和成员规模无法与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群组相提并论。从更本质上来说,移动互联网络社群已然重构了人们的生活:在群中意味着与他者时刻保持共同在场,意味着线上线下生活世界的融合共生,意味着个体拥有管理社会资本的灵活通道,也意味着多群组信息交叠对人类时空感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与改写。在群中表达自己、凝视他人,群落化生存强化了人际交往中自我与他者的参照性建构,库利的“镜中我”理念在移动网络社群中成为一种日常机制,牵引人们对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感知和实践。 群落化生存不同于麦克卢汉所言的“部落化生存”。部落化生存关注的焦点是人类以何种感官方式认知世界,麦克卢汉认为在口语交流、印刷术和电子媒介三种不同媒介发展时期,人类分别经历了部落化(tribalization)、去部落化(detribalization)、重新部落化(retribalization)三种社会形态的更迭。在口语时代,人类依靠听觉、触觉、视觉等方式接收信息,感官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人类社会处于部落化时期。印刷术的发明使人们主要依靠视觉接收信息而打破了感官平衡,部落生活由此结束,但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人们重新调用听觉、视觉等综合感官认知世界,而媒介是人类中枢系统的延伸,由此人们过上重新部落化的生活。可见,麦克卢汉的论述重点是媒介形态变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部落”强调的是人类在部落化生活时期面对面口语交流的传播状态,而非生存状态。 3. 本书研究问题 本书所探讨的“群落”,是一般意义上人与人会聚在一起的状态。“落”作为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停留的地方”之意,以“落”字形容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的群组,一是传递人们随时建群、加群、离群的非固定状态,依据各自所需在不同群组中停留,二是突出人们在群组中停留时长和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三是互联网世界可停留的地方十分广泛,传达网络群组多级多样之意。人们存在于移动互联环境所带来的大大小小网络群组中,构成群落化生存的时代景观。 然而,本书并不试图探讨所有网络群组。移动互联网络是一种信息基础设施,有的群组被用于组织生产活动,正如当前几乎所有行业劳动者都加有工作群。此类群组具有生产工具属性和入群的强制性,人们在群中自主交往和传播互动有限,本书不做深入分析。此外,基于现实中强社会关系的网络群组亦不在本书关注范畴,此类群组包括家族群、同学群等,人们已在现实中建立交往关系,入群能获得联络的便利性,但延展出的新型交际方式和交往结构有限。本书试图关注的是,当移动互联技术使人们能够即时即刻在网络空间聚落成群,网络社群在人类生活中充当何种角色?移动网络社群的传播特点是什么?网络社群又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因而本书研究对象是人们自发加入、自主传播、非直接平移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社群,或者说是弱关系状态下的网络社群。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