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孔子公开课”录音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共12讲。具体内容包括: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从五帝三王到孔子;孔子其人其书及其误读;孔子与齐鲁文化;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思想;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仁者爱人: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与儒学演变等。
本书共12讲,根据讲座整理而成,12位专家均为孔子研究与教学领域的著名教授。内容既是连贯的整体,又不重复。行文风格为演讲体,通俗易懂。
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光明日报》国学版策划发起,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山东省图书馆)具体承办,面向社会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公益性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课程。
“孔子公开课”是第一个系列,共举办十二讲,邀请来自全国的著名学者担任主讲人,全面系统地讲解孔子生平思想和影响,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山东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与智力支持。
孔子的思想涵盖政治、教育、道德、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孔子公开课”在讲座内容设置上均有所涉猎,内容包括孔子思想的来源、孔子与齐鲁文化的关系、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多个领域。牟钟鉴先生做了题为《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的首场公开课,阐释了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和阐述五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一个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的精神方向,为社会人生提出了普世道德价值标准,形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基本性格、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广辉《从五帝三王到孔子》,系统梳理了三代的历史及孔子对六经的整理与传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春在《孔子其人其书及其误读》中,首先介绍了孔子的一生;随后,他对、《论语》的内涵、编纂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论述,并重点就人们对《论语》的误读,以实例的形式为孔子进行辩诬。孔子及孔子思想的产生与其所生长的齐鲁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志民就这一问题做了《孔子与齐鲁文化》的专题讲座,齐鲁文化孕育了孔子,同时,孔子对推动和丰富齐鲁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思想》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异为开场,认为周文王新政以道德为灵魂是孔子形成“德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并以自身经历和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实例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一一解析。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颜世安在《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中从“和而不同”看孔子的人生修身、社会理想及孔子社会理想的意义及后世影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舒大刚先生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总结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实践及贡献,认为其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对当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所讲的《仁者爱人: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指出,“仁”者为人之本,并介绍了五伦的内容及价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洪兴在《孔子与儒学演变》中重点介绍了儒学三大家,即孔子、孟子和荀子,对汉、唐、宋、明、清视野中的孔子进行了一一剖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博在《孔子与诸子百家》的讲座中,首先介绍了从王官学到诸子学转折中的孔子;进而分析了孔子与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诸子百家的独特描述: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墨、道、法,如同映射了心灵的春夏秋冬四季——儒家是温泉,是春天;墨家是热泉,炽热如夏日;道家是冷泉,如秋天般的感觉;法家是冬天从温泉走出来之后的那种感觉,残酷冷绝。北京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龚鹏程《孔子与近现代中国》的讲座,重点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及国家命运,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孔子形象。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东在《孔子思想的西方回声》中,以他在法国书店拍摄的一组照片为开场,展示了法国学术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角度和动态。以传教士、哲学家和职业汉学家为发展线索,描绘了西方世界对中华文明及孔子思想的传播。
孔子公开课系列讲座活动是尼山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尝试,提高了“图书馆十书院”模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实了服务内容,扩大了尼山书院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提高了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文化保障。
第一讲 孔子: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第二讲 从五帝三王到孔子
第三讲 孔子其人其书及其误读
第四讲 孔子与齐鲁文化
第五讲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思想
第六讲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第七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八讲 仁者爱人: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第九讲 孔子与儒学演变
第十讲 孔子与诸子百家
第十一讲 孔子与近现代中国
第十二讲 孔子思想的西方回声
《孔子公开课(国学系列公开课)》:
孔子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而且这个文明绵延不绝,不论朝代如何变动,不论制度如何改革,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得以凝聚的精神纽带,始终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所以神化孔子是不对的,丑化孔子是对民族的罪过,敬重孔子应该是常态。在历史上,凡是坚持孔子儒学确立的精神方向并且认真实施的时代,便是治世、盛世;凡是公然背离上述精神方向,或者扭曲它、架空它,或者僵化保守、不思进取的时代,便是乱世、衰世。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实践反复地检验着儒家的真理性,鉴别着它时代性和普遍性,考验着它的创新能力。儒学有时候也衰弱,生命力下降,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又有所创新,呈现新的面貌,特别是在近现代可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它又焕发出新的生命。
在我看来,孔子儒学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派,不要和诸子百家并列,它不是一家一派的问题,也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团体,它没有严明的组织制度,不重视自身有形力量的拓展,也没有特殊的利益诉求,它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种公共性的社会德教,这个“教”不是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致力于向社会和各个领域提供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使得社会人生沿着向上、向善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教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经过孟子、荀子和汉儒的加工,所形成的“五常”“八德”基本道德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生常道,须臾不能离。“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里“忠孝”是核心,它是五常的一个扩展。五常八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本质属性是永恒的。
表现在人生态度上,主要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的君子所追求的一种人生价值。表现在治国理政上,就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民生为本,正己正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用贤纳谏,廉洁奉公,政通人和,居安思危。这就是我们孔子和儒学为治国理政提供的一些基本的规则,至今仍影响深远。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就是见利思义、取之有道、诚信为本、富民均平、重农扶商、开源节流,基本涵盖了当今经济生活的主要理念。表现在国防军事上,就是仁者无敌,义兵必胜,出师之缘由应该是正义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军事国防到今天还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表现在国际外交上就是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近者悦,远者来”,化干戈为玉帛。表现在文化、文艺上就是和而不同,文以载道,尽善尽美,强调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表现在民族宗教政策上,因俗而治,神道设教。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他远鬼神,但是他“敬”即尊重别人的信仰。当今社会应尊重各个民族的信仰,因俗而治,发挥它推动社会道德教化的作用。表现在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智、勇兼备,启发式教学,到今天仍然是我们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表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敬畏自然,天生人成,赞天地之化育,“仁者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一体,而不是征服自然。表现在社会理想上,就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四海一家。
中国老百姓的基础信仰是什么?其实并不像有些西方人说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几乎全民信仰“敬天法祖”,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但同时不排斥其他的信仰,具有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把儒家的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而仁爱的体现是忠恕之道: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求帮助人、关心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重人、体谅人。当孔子的弟子谈论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时,曾子就说过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提问时,孔子说“其恕乎”。他没讲忠,只讲恕,这就是他的一贯之道。孔子更重视恕道,因为儒家的仁爱和一些宗教信仰的仁爱的不同点在于,宗教也讲爱,但是它的一个缺点就是它觉得在我这个信仰之外无法成就,因此它强调“己所欲施于人”,这个“爱”就成为强迫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