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西方电影研究学者、媒介研究学者关于“后电影”的15篇代表性论文,探讨了21世纪的后电影如何帮助塑造和反映新的情感形式,丰富了对于21世纪电影新形态和新问题的研究。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论述详实的汇编著作,编者从形式的转变、情感与感觉、技术对叙事的影响、批评与反思几个角度,展现了后电影理论研究的面貌,不仅有严谨深刻的理论阐释,还以数部电影、游戏为分析案例,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也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直面“电影之死”困境,寻觅数字时代的电影本质
当数字时代来临,电影的形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不再局限于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观看影片;电影出现在银幕之外的其他媒介上,而影像本身成了便携的、开放的、可编辑的视频;在每一台电视、手机、电脑、iPad上,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观看和剪辑电影。
数字技术更是直接改变了电影的本质——《黑客帝国》呈现了主角躲避子弹的慢动作,家用摄像机可以拍摄出《灵动:鬼影实录》系列电影,《变形金刚》《星际穿越》等特效大片层出不穷,电影制作者甚至能使用3D建模技术“制作”出一部电影。
★透视后电影的理论建构,剖析后电影之视域局限
这是黑暗的消失、观影的消亡?还是电影的再造与新生?
倘若既往的电影理论,无法再解释和分析当今的特效电影、动作电影,我们该如何理解电影、研究电影?
在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之后,影像的形态是什么?
身居所谓的后电影时代,视觉和声音的表达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电影应当如何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与风格?
作者
帕特里夏·皮斯特斯(Patricia Pisters),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体文化和电影研究专业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荷兰皇家科学与人文学会、欧洲科学院成员。她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电影哲学、影像本体论、银幕文化的政治性等,代表作品有《视觉文化的基体:与德勒兹探讨电影理论》《神经-影像:德勒兹电影哲学与数字银幕文化》等。
丛书主编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片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图像哲学与电影史,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
本书主编
陈瑜,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理论与批评,著有《电影悬念的叙事分析》等。
总序
编者导言|重建电影研究:从“后理论”到“后电影”
弗朗西斯科·卡塞蒂
后电影时代的电影存续
珍妮特·哈伯德
离心电影导论
史蒂文·沙维罗
后连续性
后电影情动
分裂原子:后电影声音和视觉的表达
肖恩·丹森
疯狂摄影机、不相关影像和后电影情动的后感知中介
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闪速前进:未来就是现在
安德烈亚斯·苏德曼
子弹时间与后电影时间性的中介
塞尔吉·桑切斯
走向非时间影像:数字时代的德勒兹笔记
戴维·兰博
错误影像:论记忆的技术
比利·史蒂文森
后电影的场所:趋向基础结构主义诗学
托马斯·埃尔塞瑟
媒介考古学:过时的诗学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艺术与媒介的无考古学与变体学是为何以及如何丰富电影研究的
特蕾丝·格里沙姆 等
《灵动:鬼影实录》与《灵动:鬼影实录2》中的后电影性
肖恩·丹森 等
后连续性、非理性摄影机、关于3D的思考
参考文献
大都会文献翻译小组
后电影情动
史蒂文·沙维罗 文
陈 瑜 译
在《后电影情动》一书中,我分析了四部近期的媒体作品——三部电影和一个音乐视频——它们以特别激进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反映了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登机门》(Boarding Gate)、理查德·凯利(Richard Kelly)的《南方传奇》(Southland Tales)都上映于2007年。尼克·胡克(Nick Hooker)为葛蕾丝·琼斯(Grace Jones)的歌曲《公司食人族》(Corporate Cannibal)制作的音乐视频于2008年发布(歌曲本身也是如此)。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的《真人游戏》上映于2009年。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公司食人族》是一部与传统电影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的数字作品。另一方面,《登机门》不是一部数字作品;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叙事发展和角色表现方面,它都是完全电影化的。《南方传奇》在某种程度上介于二者之间。它基于电视、视频和数字媒体的形式技术,而不是电影的技术。但其宏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为大银幕电影。就《真人游戏》而言,它是模仿计算机游戏制作的数字电影。尽管这四部作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表达并体现了我所说的(因缺乏更好的词语)后电影情动的“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
为何叫“后电影”(post-cinematic)?在很久以前的20世纪中叶,作为“文化主导”的电影已经让位于电视了。近年来,电视又逐渐被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生成的“新媒体”所取代。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消失;但在过去二十年里,电影制作已经从模拟过程转变成高度数字化过程。在此我的目标不是提供任何一种精确的分期,也不是重新讨论关于后现代和新媒体形式的争论,这些争论已经持续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不管细节如何,我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变化已经足够巨大,持续的时间也足够长,我们现在正在目睹一种新的媒体体制甚至生产方式的出现,它不同于主宰20世纪的媒体体制和生产方式。数字技术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关系一起,催生了全新的制造和表达生活经验的方式。我想使用我提到的四部作品来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研究那些如此之新又陌生,以至于我们几乎没有词汇来描述的发展,但是它们已经变得如此普遍,而且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熟视无睹。我的更大目标是对生活在21世纪初是什么感受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