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黄宾虹所做的研究, 全书分为一、他者认同: “知识”的黄宾虹--百年来黄宾虹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避地而居”--基于黄宾虹北平之行的知识生产, 三、“人的历史”--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心理机制探究, 四、“南返”话语中的“归与不归”--不同语境下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合法性的建构, 以及结语: 黄宾虹个案研究的价值与反思等部分, 认为黄宾虹作为历史主体是被不断建构的, 研究主体在解构以往的历史主体中又重新塑造了历史主体, 同时也形塑了研究主体。
曹新刚,男,生于山东,求学于南京、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现任职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他者认同:“知识”的黄宾虹——百年来黄宾虹研究的学术史回顾(1913—2020)
第一节 黄宾虹生前之相关研究(1909—1955)
第二节 黄宾虹身后之相关研究述评(1955—2020)
小结
第二章 “避地而居”—基于黄宾虹北平之行的知识生产
第一节 艺专之聘:黄宾虹“避地而居”观念的生成与北平之行动因探究
第二节 展览与交游:黄宾虹北平之行的历史行动
小结
第三章 “人的历史”——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心理机制探究
第一节 “原初创伤”——黄宾虹贵池经营探究
第二节 再觅“桃花源”——黄宾虹的四川之行
第三节 最后一根稻草——“入日籍”事件对黄宾虹出走北平的影响探究
第四章 “南返”话语中的“归与不归”——不同语境下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合法性的建构
第一节 北来动因、“南返”话语及合法性建构:基于黄宾虹之书信而展开的检讨
第二节 “南返”话语下的历史行动——黄宾虹隐秘的金华之行
第三节 “归与不归”:北平沦陷结束后黄宾虹“南返”的心路考察
第四节 “在场”与“缺席”:新国画事件中的黄宾虹
第五节 永远的桃花源:黄宾虹在杭州的避地而居
小结
结论 黄宾虹个案研究的价值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