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菇民经济、晚清菇民身份发展的两个面向、当代“菇民“概念的形成等几个部分来阐述浙南菇民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及社会对菇民形象的塑造过程。香菇的栽培历史悠久,浙南龙泉、庆元、景宁三县的香菇生产可追溯至南宋初期。随着菇民对香菇生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香菇生产技术发展,推动了相关生产组织的变革。“山寮白”、菇帮随之出现,初步建立了一个围绕菇业生产的身份认同和区分。“菇民”认知自清代才随着三县菇业的发展而起步,而菇民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自晚清以来也有数次变动。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回顾
第三节 研究材料及思路
第一部分 菇民经济
第一章 菇业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砍花法起源年代辨正
第二节 砍花法的技术演进
第三节 行业隐语“山寮白”
小结
第二章 菇民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一节 菇厂
第二节 菇行
第三节 菇帮
第四节 菇民的田地与山林
小结
第二部分 晚清菇民身份发展的两个面向
第三章 边缘与主流:晚清菇民宗族的面貌
第一节 菇民宗族的发展历程:以蛟蝉叶氏、下田周氏为例
第二节 隐藏的菇民叙事
小结
第四章 菇神崇拜与菇民文化
第一节 刘伯温与“讨皇封”
第二节 菇神吴三公的传说及其构建
第三节 菇民谣谚和戏剧
小结
第三部分 民国时期“菇民化”之曲折
第五章 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菇民化的停滞
第一节 “菇民化”的停滞
第二节 菇乡教育与宗族
第三节 菇乡科层化的尝试与曲折
小结
第六章 菇业危机下对“菇民”的发现
第一节 传统菇民形象的创造
第二节 从菇业合作社到香菇职业工会
小结
第四部分 当代“菇民”概念的形成
第七章 溯源追远:当代“菇民”身份的构建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菇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菇业及菇民历史的重构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收起全部↑
内容简介
目录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