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12)》选由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选编,收录2012年度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较有特色的学术论文及评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年度内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状貌与进展,无论理论热点问题的探讨,还是作家作品的评析,均体现了学界善于思考者的严谨、敏锐与热忱,展现了扎实灵动的文风、紧密结合创作实践的理论自觉,不失为一部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了解2012年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现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对于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的思考
文学地理学的渊源与视境
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与生态美学的兴起
文学公共性:抒情、小说、后现代
文艺创作是文化产业的芯源与动力
地气·人气·正气——我对当前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现实主义的思考
空间视域中的文学史叙述和其构形考察——以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学”为例
叙述者的广义形态:框架一人格二象
“文如其人”命题探微——以考察其思想基础、思维方式为中心
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文学精神的消亡——从陶渊明之死说起
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
乡村文明的变异与50后的境遇——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
论小说伦理与“去作者化”问题
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萧红文学创作综论
法外权势的失落与村落秩序的重建——以赵树理40年代小说为例
不忍远去成绝响——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且说文艺批评的异化
小说叙事的伦理问题
小说文体流变考
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
“进步”与“终结”:向死而生的艺术及其在今天的命运
文学风尚与时代文体——《人民文学》( 1949 - 1966)头条的统计分析
“复述”的艺术——论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
非虚构女性写作:一种新的女性叙事范式的生成
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
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
异质与互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
3.毛泽东“民族形式”理论的成型与拓展
毛泽东1938年提出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也为国统区和延安根据地对“民族形式”的进一步论争给出了理论依据。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形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既实践着他的政治革命与新文化思想的结合,也使“文艺界民族形式运动”得到进一步拓展,如周扬对民族化与文艺发展新方向的阐述,光未然对民族形式表现的剖析,郭沫若对文艺民族新形式与大众关系的论述,以及潘梓年对“大众化”与“民族化”关系的分析等,都是毛泽东“民族形式”理论在各具体层面的展开与补充。
(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作为“中国形态”建构之典范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及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研究、分析文艺问题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其中有在时代革命和新文化构想的实践中进行文艺批评的时代创新意识,有把“为人民大众”作为其理论出发点的人民大众意识,也有大力提倡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文艺批评的民族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民族化的典范之作。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其在译介方面的巨大贡献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鲁迅对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革命、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对文艺社会作用及文艺真实性、阶级性与人性等的剖析,都达到了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新高度,这在毛泽东的“鲁迅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冯雪峰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树、“鲁迅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主观力”与“人民力”的创新性以及《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的理论探索,都足以说明他在“中国形态”的建构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中的重要成就。此外,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的补充,张闻天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新文化四要求: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对毛泽东的新文化构想的启发等,都在“中国形态”的建构史上值得书写一笔。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备受争议的周扬,其文艺思想的理论品格及其与《讲话》的互动关系也值得学界进行新的开掘。而胡风的实践性文艺观及其创造性转换并不因其后来的个人悲剧而掩盖其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主客观化合论”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揭示,他的“精神奴役创伤论”体现了对异化问题的本土探索,他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体现了对作家主体意识的关注,他的“到处都有生活说”则是对毛泽东文艺源泉论在实际操作中疏漏的弥补。所有这些,都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种创造性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