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长安》是一部文化散文集。长安(西安)是山河表里的形胜之地,汉唐气象的首善之区,丝绸之路的起点。后来即便不复建都于此,长安也仍然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情结,长久地留存在后人的心灵深处。该书即从那时的山河那时的诗人那时的家国三方面切入,为我们展示了长安的汉唐雄风和文化之都的永恒魅力,以及诗词中国的深厚内涵。
《能不忆长安》一书代表了作者张立对长安文化的真切思考。本书收录散文三十余篇,约十六万字,讲述这座城的山河故人,文笔细腻,情感炽热,以独具的风格为读者重现盛世气象。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代序)
王向辉
散文集《能不忆长安》酝酿已久,我是张立这部心血之作最重要的见证者。
大概因我专业是历史学的缘故,张立曾多次与我探讨书稿中的一些历史细节,也多次谈起在成稿过程中获得的精神喜悦与遭遇的瓶颈。很惭愧,在他跟前,我常常装得像个可以讨教的朋友,实际情况却是我在聆听和认真地学习。
我和张立都是长安人,不仅是广义上的长安人,也是狭义上的长安区人,我一直生活在他书中写到的滈河边,他则生活在书中也写到的沣河畔,这两条河很近。而书中多次写到的韦曲就成为我们精神交往的那个支点;韦曲就是我们热爱的长安城的南城文化中心。
长安无疑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它曾经有过辉煌,如今却稍显落寞,像极了众多朋友包括我们自己的真实人生。长安籍歌手许巍曾经唱道: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
长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虽然在唐代之后衰落了,却依然是文学的圣土,这里的黄土高天滋养和激励着无数的志士仁人,人们为它心醉神迷,张立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立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坚定的宣传者,虽然他本来学的专业与历史文化相去甚远,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他为脚下这片土地,为它的衣冠文物笔耕不辍的热情。说真的,我一直很佩服他对家乡往事的这份执着,在他身上,我也见证到了高手在圈外这句话的准确与精辟。
人到中年的文学青年,大概对北岛的名句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都心有戚戚。身边的人大多日渐孤僻与懒散,更多的人处于一种隐居状态,为恐惧和疲倦主宰,但总有一些人还未放弃最初的理想,并如孩童一般可爱地坚守着,我认识的张立,就是如此。
结识张立大约是在七八年前,那天似乎是个明朗的秋日,在长安广场一场文友聚会散场时,有个样貌憨厚的小伙子姗姗来迟。内向的我竟然主动上前和他打了个招呼,我们握手寒暄,那小伙子笑得很纯粹,他自我介绍叫张立。
共同的文学情怀,共同的历史兴趣,都迷恋电影,那次相识之后,我和他的交集自然而然多了起来。主要是在作协、文联组织的小型活动中不期而遇,他总是很谦虚也很热情地与我探讨掌故,分享对文学、电影、社会的思考心得。几次深入晤谈,他对某些史实的熟稔让我这个科班出身的所谓学者惊讶不已。
张立的家中放满了书,文、史、哲、美学、思想一应俱全,而且他是真的爱读书,绝非叶公好龙。他爱人告诉我,张立每天醒来,洗漱完毕后的第一件事必定是阅读。他青春时期留下的日记本、抄录本积攒了厚厚的二十几本,勤勉令我望尘莫及。
他的阅读面很广,尤其喜欢读文史哲,读得很是用心,因此见识过人。他不事寻章摘句,文章敢于针砭时弊而不偏激,言谈敢于指点江山并不随风,可谓有担当的真文人。
我是许久不读诗的人,张立送给我他的诗集《时光漫步》,我看过几眼,竟自被其中流淌的纯真感情打动了。可能诗歌的行家会觉得他的诗缺乏一定的艺术性,而我觉得纯挚情怀远比所谓技巧令人着迷,很美,怪不得孔夫子赞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张立的诗歌是纯挚的,不矫情,不做作,而且充溢社会关怀的精神与力度,这唤起我相当的共鸣。
前几年,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经常为家中琐事焦头烂额,内心的无力感无以倾诉,那个时候,张立总能够给我支持,让我不至倒下。犹记得有次深夜,无家可归的我给他打电话,他二话不说赶过来,在瑟瑟的寒风中陪我长谈一宿。那种时刻,有什么比一个愿意陪你一起走,听你诉说的朋友更令人感动呢?
我们两家人也曾一同到宝鸡游玩采风,班固墓、马援墓、法门寺、周原、周公庙,都见证着我们访古的惬意心情。我的爱人经常说,张立这个人很好,你交这样的朋友我放心。就连我跟前的友人也总是说,张立是个有思想的君子,暖男,实诚,诸如此类。德不孤,必有邻。《能不忆长安》中有《交友当如杜少陵》,而朋友们公认:交友当如张立兄。
常听人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因为有张立等朋友,我却尤其感受到中年友谊的温暖,体会到志趣相投与相互激励生发出的力量。
2016年我受曲江出版传媒公司委托,寻找盛世中兴系列丛书的作者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张立。他对唐史有热情,有研究,对长安这片故土更充满着深情厚谊,丛书中的《元和中兴》一书仿佛就是为他量身打造。
他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该书的写作任务。2017年春天,中兴三部曲一起推出,军峰兄、张立和我三人联手,三个长安文人的三本书,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目前的文史学界,有人简单地划分为学院派和民间派两大阵营,按照这个划分,张立无疑归属于民间派别,但我以为这是简单粗暴的。学院派的关于长安的著作虽有学理的根基,但往往读来生涩又不可亲。民间文化学者对故乡有发自内心的深情,但往往学理不足,而张立却以钻研弥补了这不足。
他对长安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有相当的学理根基。这有赖于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与不迷信所谓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
如今西安城南,说起长安历史文化研究,张立当得起有领军潜力的人物,将他称为长安历史文化的活字典也不为过。文友戏称军峰、张立与我为长安历史文化的三驾马车。军峰兄长期在这一领域耕耘,梳理长安文脉,成果丰硕,自当为我二人榜样;我只是这几年才开始关注这片热土,于诸多的历史细节、风俗掌故其实不甚了了,与二位并称,实在惭愧;而张立,虽然起步较军峰晚,但用力甚勤,思考深入透彻,创作力也很是旺盛,相信日后当有更好的成绩。
有意思的是,在中兴三部曲完成之后,我们三人相约完成三部关于长安的历史小说,一人一部。我的小说从《宣王中兴》中获得灵感,刚刚写就,名《镐京迷案》,是西周题材的历史悬疑小说,军峰兄的小说仍在紧锣密鼓写作之中,张立正在创作一部元和背景的历史悬疑小说,暂名《喋血双城》。我相信,他们的小说一定能够成功。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能不忆长安》一书代表了张立对长安文化的真切思考。本书收录散文三十余篇,约十六万字,讲述这座城的山河故人,文笔细腻,情感炽热。大部分篇目是我这几年读过的,如今重新翻看,还是汉唐气象,馨香满室,文人血脉,饱满丰盛。我佩服他对长安诸多山、川、河、原的挖掘与梳理,我触摸得到他与大量长安文人多舛命运的心有戚戚,我认同他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与思考精神。文如其人在张立身上是成立的,阅读他的文章,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张立曾经在纪念杜甫的活动中扮演过青年杜甫,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可以在长安这片故土上完成与诗圣的精神相契,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机缘。他曾经在长安的朗读者盛会上,朗诵描述长安风华的优美诗篇,在他的咏叹下,历史仿佛复现了一般。
这本书的出版,是张立这些年讲述长安、宣传长安的成果展示,也是长安这座城赋予他的神圣责任与荣耀。
长安回望绣成堆,《能不忆长安》是作为文人的回望,是满含深情的回望。如同他这个人,适合于寒冬时候,于红泥小火炉边,安心地夜话。如同他这本书,适合在春风之中,系马高楼垂柳后快意地吟咏。
卢照邻写有《长安古意》七言,展现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希望《能不忆长安》以独具的风格,为读者重现盛世气象,使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浩浩文脉有所感受。
长相思,在长安,愿这本书带我们重回长安的璀璨年华,带我们品尝如梦如幻的少年美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让我们一起展开书卷,山顶千门次第开,步入张立的历史文化散文世界。
是为序!
(王向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毕业,就职于该校西北研究院,主研先秦史、古文字、西安历史文化,已出版《战国七雄变法考》《宣王中兴》《大西安画传》《秋水南山》《与点斋文稿》《镐京迷案》等图书十余种。
张立,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青年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安市长安区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要有光》,历史文学《元和中兴》等书。《要有光》获西安市长安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作品奖。《元和中兴》入选教育 部中小学图书馆配备核心书目。
第一辑:那时的山河
望终南山 002
远去的乐游原 007
樊川诗意 012
滈河:前世与今生 017
平和蓝田人 021
河以解忧 029
秋雨莫上少陵原 034
遥望长安 038
曲江池 042
三面昆明池 048
那片难忘的山林 051
沣河边的唐朝故事 056
山里山外话五台 062
第二辑:那时的诗人
天宝十载的杜甫 068
长安曾有杜司勋 072
那一年,再别长安 080
白居易的双城记 087
千年美丽上巳节 095
皇宫禁苑,诗之禁地 101
交友当如杜少陵 107
元和八年的韩柳 116
大和九年的诗人 121
杜甫的韦曲朋友 130
韦应物的骊山情结 135
归去来兮 141
不死会相逢 146
第三辑:那时的家国
杜陵怀古 152
家族的荣耀:张安世与郭子仪 160
高阳原上的失败者 164
韦曲:一个家族的背影 170
悲摧的大唐宰相 187
北宋的抱龙峪 192
历史上的醋力事件 199
以茶代酒,何如?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