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松江六史的第二种,依托松江地区历史上积蕴丰富的诗歌资源,在广泛收集、阅读、分析诗歌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时代次序和发展情况,以绪论提纲挈领,正文分为六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两宋、元代至明初、明代中晚期、明末清初、清代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松江地区诗歌的发展状况、代表性诗人或诗歌创作群体、著名诗篇赏析,注意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松江诗歌的发展史。附录论述了历史上松江竹枝词与民间歌谣的概貌。这是一部简明扼要、线索分明的松江诗歌历史研究著作。
★本书第一部聚焦松江地区诗歌发展历史的研究专著,也是松江六史的第二种,由青年学者乔进礼精心撰就,将千年松江诗歌历程娓娓道来。
★以时间为脉络,以诗人与作品为骨干,纵横展现松江诗歌从魏晋到现代,从二陆到施蛰存的精彩历程。
★本书文风明白晓畅,同时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系统性,是一部快速了解松江诗歌千年面貌的通俗地方史著作。
总序
自2019年初启动编撰一典六史,2020年12月八卷本《松江人文大辞典》首卷问世以后,作为大辞典的姐妹篇,松江六史的出版就成为我与编辑部同仁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了。如今,经过编撰人员三年多的艰辛努力,松江六史终于要陆续出版了。回首三年来,一千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种瓜得瓜,乃有所获,思前想后,感慨良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有关一典的编纂思路与目标愿景,我已在《松江人文大辞典》总序中作了详细介绍(见《文汇报》2021年1月1日整版刊载的 《辑录华亭古今 注解上海之根》),就不再重复了,这里重点说说编撰六史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第一,六史的编纂理由
如果要了解松江在上海、在江南、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可以用上海江南中国这三个地域词语中的字中字来作一番比喻。第一个字,是上海的海右下方的母字。松江,是上海 之母。早在六七千年前古冈身时期,整个上海地区大部分还处在由西向东冲积成陆的过程中,上海先民就在以松江佘山为标志的九峰这一大片高地栖息。松江三国时设华亭,唐代置县,元代升府。 至上海开埠以前,松江府辖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七县和川沙厅。可以说,松江是孕育上海版图的娘老子。第二个字,是江南的南底部的(yuán)字。松江,是江南之元。
第二,六史的框架设计
六史中,最先想到的是《松江简史》。我一直认为,我的家乡上海松江是一本大书。27年前我读她时,读出了三个字:上海根。 后来见之于媒体时改为上海之根,这也很好。如今,上海之根已是松江的第一名片,散见于现代化新松江的大街小巷,咀嚼于每个松江人的茶余饭后。然而,如何来准确阐述上海之根的内涵与外延,就成了一个常议常新的问题。这么多年,无论是我给客人介绍上海之根松江,或听别人给客人介绍上海之根松江,或别人给我介绍上海之根松江,常常会产生这样的遗憾:要么不得要领,要么挂一漏万,要么舍本求末,要么张冠李戴。要改变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必须要撰写一本贴心的小册子,细述松江人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阐释云间古今,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第三,六史的作者选择
为了使六史这套丛书作为一个整体,真正成为资政育人的信史,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在策划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尊重各位学者学术习惯和研究对象实际特点的基础之上,努力使这套丛书的体例结构基本统一,行文风格大体一致,并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兼具史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此,在作者的选择上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松江人写松江历史是我最初设定的一个标准,由此,精心筛选出来,参与六史撰写的主力大多是长期致力于松江文化研究的松江学人或新松江学人。他们分别是: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何惠明(《简史》),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方面均有丰厚成果的青年领军人物常勇(《文学史》),致力于书画史论研究、有良好学术素养的美术学博士陈浩(《美术史》), 擅长诗词创作与研究的青年学者乔进礼(《诗歌史》),在书法、绘画及诗词创作与研究方面均有所获的复合型人才宋远平(《书法 史》),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者、文学博士,我的学生吴韩娴(《戏剧史》)。
第四,六史的价值追求
从总体上说,六史还应该呈现出一些共性的意义与价值:首先,突出松江文学艺术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松江的文学艺术与中国古代整体的文学艺术史的发展,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貌,两者互相印证、参照,既有大中华的整体性,又有这一个的独特性。自唐宋以来,松江为文人流寓之地,常有诗人、作家、书 法家、画家来此地游历或寓居。如至元末,杨维桢的长期寓居,更是让松江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圣地。另外,钱惟善、倪瓒、王逢、陶宗仪等著名流寓文人,都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松江本土诗人如袁凯、陆居仁、邵亨贞等人也是文坛名家。
陆军
2021年12月10日
陆军,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文华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著述逾500万字。200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陆军文集》(8卷),迄今已有个人著作13种、主编图书30余种。。 乔进礼,河南宁陵人,寓居松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松江区韵文研究中心副社长兼秘书长。曾长期主笔历史文化专栏《茸城旧闻》,著有《柳叶纷飞》《红色堰泾》等。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松江地区早期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松江诗歌的起源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二章 唐代与两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唐代的松江诗歌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三章 元代至明初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元初的松江诗歌
第二节 元末明初的松江诗歌
第三节 元散曲中的松江作者
第四章 明代中晚期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陆润玉的《富林十景》与松江风物诗
第二节 松江名宦诗人
第三节 松江学者诗人
第四节 松江诗人的家族化
第五节 作为书画大家的松江诗人
第六节 王次回及其艳体诗
第七节 盲诗人唐汝询与《唐诗解》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云间派
第二节 云间诗派
第三节 云间词派
第四节 云间曲派
第五节 松江闺阁诗人
第六章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清代学者型诗人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松江诗歌
附 录 松江竹枝词与民间歌谣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