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有明一代诗学思想发展历史所进行的考察,乃以各类明人诗话、诗歌评点以及各种序跋论说等相关的诗学文献作为重点的研究资源。从明人的整个诗学话语系统来看,可谓是众说标立,异态纷呈,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显著特点。然而以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而言,尽管相关的一些成果已从不同角度和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之,但在总体上,或主要着眼于对某一流派、某一地域诗人群体,若干代表性诗家或论家的探析,或仅在考察通代诗学流变的过程中简略述及之,或重点从接受史的角度,梳理诸如唐诗这类经典诗歌传统的接受历程。 全书除导论和余论外,分二十二章,共二十二个学术专题,循序渐进地将明代诗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期间利用新发现解决了过去遗留而未决的学术难题,全面深入而清晰地揭橥了明代诗学思想的演进轨迹,系统性和创新性兼具,为一部较为成熟完善的明代诗学思想史著作。
本书系统考察有明一代二百七十馀年间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立足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勉力廓清横亘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诗学思想演化的总体态势,在此基础上,揭橥其在中国诗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力图从整体而有机的层面出发,在系统开掘和解析有明一代丰富诗学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这一历史时期诗学思想的多重脉络,深入辨识它的总体演化趋向,结合对其具体发展历史进程的探讨,展示它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精神内蕴,并进而审观明代诗学在整个诗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位置;二是通过对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系统考察,深化对于整个明代文学思想、乃至于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史的系统认知,促进包括诗学思想在内的文学思想这一研究领域朝着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方向拓展,推动明代文学史、乃至于中国文学史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纵深开展。著者花费十余年潜心于此课题,无论从研究思路、文献的利用广度和深度上以及对论题的拓展和创新上,都相当严谨成熟,展示出作者一贯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执着严谨的学术追求。研治中国诗学者不可不读。
郑利华,浙江宁波人,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明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兼任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古籍所副所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委员。主持和承担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代诗学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著有《前后七子研究》、《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王世贞年谱》、《王世贞研究》等;主编《明人别集丛编》(合作)、《王世贞全集》(合作)。
导论1
第一章多重话语共存与诠释途径41
第一节诗本人情: 传统诗学命题的解析42
第二节关于诗道要素的辨识48
第三节诗与学古之关系54
第四节经世实用意识的凸显61
第二章宗唐观念的呈示: 时代诗学趋向的奠基77
第一节《唐音》与元明之际的唐诗观念78
第二节宗唐意识及其不同的诗学面向85
第三节《唐诗品汇》、《唐诗正声》与宗唐诗学体系的完善96
第三章台阁诗学与主导话语的形成110
第一节实用意识的强化及其背景111
第二节推崇雅正温和的诗风119
第三节宗唐取向及其动因124
第四节唐诗价值阐绎的两重性134
第四章李东阳与台阁诗学的变异147
第一节维护诗道自觉意识的展露148
第二节对诗文体式规制的分辨154
第三节诗体之论的阐发及其意义指向158
第五章正变之间: 台阁诗学的遗响与别调168
第一节诗歌风教传统的演述168
第二节正大和平审美范式的张扬174
第三节诗心与诗趣的阐说178
第六章祝允明等吴中诸士的诗学旨趣185
第一节崇尚经术背景下对诗道的伸张186
第二节散维与章句: 诗文相异的析别191
第三节法于古人,主于一己195
第四节宗尚主张的多维取向199
第七章前七子与复古诗学的建构209
第一节复古诗学生成的文学基础与背景210
第二节复古诗学的基本宗旨与审美取向215
第三节徐祯卿《谈艺录》对古诗系统的完整论辩226
第四节李梦阳、何景明对诗歌体制的多层解说234
第八章前七子复古诗学的技术理念244
第一节法度意识的提升及其文学意义244
第二节李梦阳规矩之法的意涵指向249
第三节李、何之争的共识与分歧255
第九章前七子同道诗学的异同呈现262
第一节李濂论正轨与旁求、气格与词彩262
第二节黄省曾的求真说与宗尚观268
第三节顾璘文质得中的主张276
第四节陆深诗学复古意识的检察280
第十章归向复古的应合之声286
第一节入步须正,不蹈旁蹊286
第二节主李与主杜297
第三节格调说的申述及其旨意302
第四节摹习与自得的平衡309
第十一章复古轨辙的调整与移易316
第一节源流之辨: 六朝与唐代诗歌关系的审察316
第二节宗唐取向的维持与扩张327
第三节拟古倾向的反思与审美趣味的更变336
第四节王、唐二子的诗学之论342
第十二章杨慎诗学的涵容性与独立性355
第一节抒情与诗歌本质论356
第二节诗史意识的显现362
第三节知识观与艺术观375
第十三章王世贞与后七子诗学体系的构筑387
第一节辨体与别类388
第二节模拟之妙: 自然运法的艺术之境397
第三节趋于严饬的诗法观念406
第四节精雅意识与理性化审美范式的标立413
第十四章谢榛《诗家直说》论诗要义423
第一节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424
第二节诗乃模写情景之具430
第三节立意与措辞440
第十五章胡应麟: 后七子新生代的诗学理路448
第一节古典诗歌谱系的构结450
第二节诗歌批评的理性立场460
第三节辨体的路径与指归470
第四节骨力与风神兼顾479
第十六章屠隆于七子派诗学的承传与变转489
第一节诗文有别说与反宋诗倾向490
第二节禀法于古与铸格于心496
第三节性灵说特征及其意涵的检讨505
第十七章汪道昆、李维桢的诗论导向514
第一节师古与师心及相关问题515
第二节诗歌演化与宗尚脉络的重新梳理523
第三节学古习法原则的再确认532
第四节性情说的申诉动机与理论背景537
第十八章徐学谟与嘉定四先生诗学的同调异趣544
第一节应合与反思545
第二节诗学思路的自我调整553
第三节价值论与审美观561
第十九章公安派诗学创变求异的特征568
第一节诗歌史的动态观照569
第二节复古与唐宋诗问题575
第三节真诗说的意涵与宗旨584
第二十章竟陵派诗学自我改造的对策595
第一节古人精神的发掘与宣示596
第二节清与厚: 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604
第三节唐诗史的独自勾画615
第二十一章《诗源辩体》与复古诗学的重新整合625
第一节宋前诗歌价值序列的系统展示627
第二节宋、元、明诗的分别检视638
第三节诗先体制说的意义分解648
第四节主体要素:识见、才力、造诣657
第二十二章多维化诗学格局的形成665
第一节谢肇淛诗论的调和特征665
第二节冯复京的体式与神用说676
第三节陈子龙雅正观的内涵构成684
第四节陆时雍论情韵一体化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