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致力于介绍拉压杆模型方法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的专业书籍,其主要特色是理论介绍与实例分析并举,从模型理论原理到发展历程,再到各个场景的具体实践都作了非常翔实的介绍和讲解。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拉压杆模型,包括理想塑性极限理论、拉压杆模型下限解、D区和B区等内容;第二部分分析了拉压杆模型的建立过程,涵盖荷载路径法、弹性应力分析、模型优化、基本不连续应力场等内容;第三部分讲解了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屈服准则,涉及混凝土压杆、节点区、钢筋拉杆、钢筋锚固等内容;第四部分扩展至设计实例,以深梁、浅梁、梁柱连接、桩承台等结构为主要应用场景,详细介绍了拉压杆模型方法在这些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本书是国内*介绍拉压杆模型方法的书,这一结构设计工具在混凝土结构细部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原著作者萨拉赫教授及陈惠发教授都是国外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详细介绍了拉压杆模型的原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书中大量的设计实例对于相关的结构设计工作将很有帮助。
前言近年来,钢筋混凝土领域*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基于下限定理设计的拉压杆模型(STM)的扩展,它扩展到剪切、扭转、承载力以及非连续结构体(如接头、角、开口和深梁)等部位的设计。1961年,Drucker在估算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承载力时,首次在非弹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中引入了拉压杆模型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Thrlimann、Nielsen等学者首先将塑性理论应用于剪切和扭转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Schlaich等学者的努力下,塑性理论也成为拉压杆模型方法的基础。拉压杆模型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被大量文献引用,并被很多实践规范采纳,获得了广泛认可。该方法的发展带来了包括非连续区或扰动区(下文简称D区)以及类似模型弯曲区或Bernoulli区(下文简称B区)设计在混凝土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为钢筋混凝土细部设计提供了正式的设计程序。本书致力于介绍拉压杆模型方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为了全面认识该方法,本书首先介绍了上限和下限的极限分析理论。作为下限解的拉压杆模型方法,特别是在标准D区的模型建立和优化上,其适用性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本书讨论了模型单元的破坏准则,尤其是ACI 31814标准的规定和建议。该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不同层级区域,尤其是细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在D区和B区的处理上采用了混凝土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也被用来解释混凝土单元和区域在边界力作用下的性能以及钢筋的细部设计。本书适合学生、科研人员使用,尤其适合工程师使用。在此,我们感谢工程师R. M. ElGarayhi 和 A. K. Ghoraba在绘制本书插图中付出的努力,还要特别感谢工程师A. K. Ghoraba在校对样书中付出的努力。萨拉赫·艾尔梅特沃利(Salah E.ElMetwally)陈惠发(WaiFah Chen)
萨拉赫·艾尔-梅特沃利,普渡大学博士,埃及曼苏拉大学结构工程系主任,多年从事混凝土结构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得埃及政府奖一等奖。他是美籍华裔工程科学家陈惠发教授的学生,二人合作出版过不少混凝土结构相关的著作。萨拉赫·艾尔梅特沃利教授在教育建筑、工业建筑、桥梁和大尺度屋盖结构设计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三十多年来,除了活跃于太阳能利用领域,他还一直活跃于结构工程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例如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性能、概念设计以及数值方法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等。近年来,他一直是埃及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常务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活跃成员。他的学术头衔包括曼苏尔大学和坦塔大学结构工程系主任、斯图加特大学结构设计研究中心和慕尼黑大学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系洪堡学者,他同时也是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客座教授。陈惠发教授于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普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杰出教授、夏威夷大学工程学院前院长。陈惠发教授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是塑性理论、结构稳定性和钢结构设计领域备受尊敬的领导者,他将塑性力学理论应用于土木工程实践,特别是在极限分析方法应用于岩土工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高被引学者,他一直带领着夏威夷大学和普渡大学的工程系,并且获得了数个*工程奖,包括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颁发的Shortridge Hardesty奖、2003年美国钢结构协会终身成就奖等。
1拉压杆模型原理(1)
1.1引言(1)
1.2理想塑性极限定理(1)
1.3拉压杆模型下限解(9)
1.4D区和B区(15)
1.5历史概述(20)
2建立拉压杆模型(26)
2.1引言(26)
2.2荷载路径法(27)
2.3弹性应力分析(29)
2.4模型优化(31)
2.5基本不连续应力场(32)
2.6基本不连续应力场实例(41)
2.7带腹筋的B区建模(46)
2.8二维和三维建模(49)
3破坏准则(52)
3.1引言(52)
3.2混凝土压杆(53)
3.3节点区(58)
3.4钢筋拉杆(61)
3.5钢筋锚固(62)
4说明性设计实例(68)
4.1引言(68)
4.2集中荷载作用的深梁(68)
4.3对称荷载作用的变高度深梁(73)
4.4非对称荷载作用的变高度深梁(80)
4.5端部缺口梁(81)
4.6带凹槽的梁(82)
4.7局部受压(83)
4.8带大开口的深梁(84)
4.9带两个大开口的高墙(86)
4.10带大开口的连续深梁的强度评估(89)
5深梁(97)
5.1引言(97)
5.2建模(98)
5.3简支深梁的应用(101)
5.4底部加载深梁(111)
5.5间接支承深梁(114)
5.6连续深梁的应用(118)
5.7支架和牛腿(124)
6浅梁和深梁的开口(135)
6.1引言(135)
6.2小开口浅梁(135)
6.3大开口浅梁(140)
6.4腹板开口简支深梁(147)
6.5腹板开口连续深梁(152)
7梁柱连接(157)
7.1引言(157)
7.2正弯矩作用下的直角型连接(节点)(157)
7.3负弯矩作用下的直角型连接(162)
7.4钝角连接(166)
7.5窄柱支承的宽梁或宽柱支承的窄梁(167)
7.6外梁柱连接(168)
7.7T型梁柱连接(174)
7.8内梁柱连接(176)
8桩承台(183)
8.1引言(183)
8.2桩荷载分布(185)
8.3桩承台二维(间接)建模(185)
8.4三维拉压杆模型几何尺寸(193)
8.5桩承台中压杆强度(195)
8.6桩承台节点区强度(199)
8.7通过三维建模评估4桩支撑桩承台的强度实例(200)
8.8通过三维建模评估6桩支撑桩承台的强度实例(209)
索引(221)
后记(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