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老龄人口已达到2.64亿,这些老年人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面临诸多待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在认知功能等各方面都与年轻人大相径庭,无法平等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此外,农村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也迫使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因缺少陪伴而更加孤独。医学技术的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促使我们对于老龄生活的观念从过去的讨生活转换成享生活,并逐步思考如何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设计方案与服务。
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解决用户自身生活问题,甚至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国际及全球问题。
《点亮银发设计:100个国际创意案例(发型设计)》是一本国际创意案例集,也是一套注重运用设计语言和方法的资源库,点评了优秀健康设计案例,并且全面介绍了相关组织、企业与设计师等资源,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灵感,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出一份力。
人口老龄化不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全新的开放式命题,其所涉及的领域之宽广,纵然可以列举很多,但仍无法穷尽:适老龄化基础设施设计、改造和建设;年龄友好的就业与中老年劳动力发展;养老金和社会保障可持续;性别平等与生育养育;城乡平衡和乡村振兴;全龄包容和年龄数字鸿沟;医疗健康与照护服务;老年教育与终身学习;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社会交往与社会贡献;公益慈善与社会企业;等等。公共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市场、家庭和个人都需要立足老龄社会的长期前景,更新理念、协调行动,不懈探索兼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政治效益的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公共政策和制度创新。而这一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银发设计。
银发设计,尚没有一个标准的学术定义。它大概是指在老龄化背景之下,运用科技力量,以设计思维解决核心养老关切:应对老年人逐渐减退的生理机能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人道、尊严和温情的支持性服务。理想状态下,从老年人生活的各个场景出发,不难对能够为老年人独立生活提供基本支持的设计产品进行分类,涉及衣、食、住、用、行各个方面,从个人护理设计到公共交通和城市设计,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除此之外,还有对老年人群认知、情感/社交支持、照护及医疗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显然,产品和服务层面的银发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不仅需要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还要考虑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甚至还肩负着倡导老龄社会积极养老价值观的使命。好的银发设计一定是善良的,要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美好的银发设计却是严重短缺的。不仅青年设计师无法百分之百感同身受地理解老年人面临的种种不便和尴尬,就连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也大多基于年轻人、健康居民的需要,是年轻型社会搭建的产物。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年龄盲视,甚至是年龄歧视。作为吸纳老年人口超过一半的城市,没有预先充分考虑到应对人口老龄社会、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造成老年人使用城市系统和社会服务时存在明显障碍。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表明,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应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中,尚且有四成以上(44.7%)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活动不便捷,超过六成(65.4%)的老年人认为社区设施不齐全,多数老年人(60.6%)认为社区服务不完善。城市尚且如此,更遑论农村。老年人对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不适应性的程度,真实反映出当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空间设计、服务设计、产品设计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似乎每个人、每个城市都害怕变老。然而不只是人无法抵御变老,城市也是有年龄的。城市年龄,一方面是指这座城市的市民如何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历中保留下来种种获得,进而凝聚升华成为一种城市记忆、一种文化反思和一系列的改变进步。另一方面也指在共同认知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文化深刻影响的基础之上,重塑新的城市形象、气质、个性和符号,并利用好这些促进城市寻找发展动力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对一个城市来说的确意味着年龄中位数的增长,但这并不等于城市就此进入了危险时刻。我们要把这一人口现象作为一笔城市思想与历史财富,推动未来城市在此基石之上,以新的价值认知、城市面貌、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构建一座新城市。而美好的艺术和设计是能够吸纳、消化和反哺这一期望的路径。简单来说,要在经济创收和基础设施重建之外,把以文化艺术为工具路径的方式广泛运用到老龄社会的城市振兴之中。这就是银色与青色互动继承与更新共进的城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