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县城,靠近海参崴海口的中国边境,距离朝鲜的清津港也很近,所以秋冬两季的早晨,海雾永远都是很浓重的,充满了街道,充满了我们住的院落。每天我一睁开眼睛,就跪在窗口上,望着那块现着乳白色烟雾的玻璃,奇怪它为什么在我们吃过饭的时候,会变成透明的,把铺满院子的阳光、窗外的花盆木架和花红叶绿的鲜美色彩都现出来……
【序言】
自 序
《姜步畏家史》第一部
一
《幼年》是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的第一部,初版由桂林三户书店于一九四四年发行,虽然当时颇得大后方文艺界的同代人的注意和评论,但却由于印数不过两千,而且书出不久就为西南国统区的战线崩溃,桂林大撤退所冲击,因而读到它的人是有限的。只记得初版的封面是丁聪设计的,有一幅母亲双手托抱孩子的画图,朴素而又落落大方。这个版本,作者已经找不到了。解放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于前,作家出版社重印于后,书名“混沌”,印数不过三两万册,到现在已经绝版二十五年之久了!而上海版的封面不知出于哪位才华出众的青年画家之手,全版是一幅独立的渗有红辉的米黄色的单色画,版面的一角,是一个抱膝而坐的孩子与一只相依为伴的羊羔,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仿佛把人带入一个童话世界一样。这个封面设计得别致,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也是印象难忘的,但同样这个版本也为作者多方探索而却寻找不到了。
现在是恢复初版的书名“幼年”而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出书了,作者又作过一次校订并作自序。
二
《幼年》一书,是作者仅有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
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定稿于一九三六年冬,出版于上海沦为孤岛的一九三八年之后了。虽然一九四〇年巴金先生带到桂林再版出书,但武汉撤退以后,文艺界的同代战友或去延安,或南赴川、滇。就是作者四〇年冬到达桂林之后,也未及搜集有关它的评论和反应,震撼国内外的皖南事变的惨案就发生了。于是作者在桂林站脚不住,只有带着《人与土地》一稿南去博白教书,并辗转于广州湾(现名湛江)、澳门而于一九四一年秋到达香港。
《人与土地》是作者桐油灯下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约三十万字,不想三个月之后,太平洋战争又爆发了。这部长篇的一部分手稿在九龙乐道《时代文学》编者宅内,为人所焚毁,另外一部分存在九龙太子道路底,作者自己的寓所内,也全部遗失。这等于为战火夺去了我
以牺牲爱情为代价换来的结晶品。因之,读者可以想象到作者自己对于这第三部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之一的《幼年》,以及还有待整理的《少年》是多么珍爱了。
尤其是因为它是自传体的小说,虽非历史实录的自传可比,但它却记载了作者的幼年与少年两个时期的天真而纯洁的心灵。这个心灵反映着通过家庭而显现出来的一个东北三等小县城的社会风貌,记载了九一八事变之前的这座满、汉、回、朝四个民族杂居共处的边域城镇的习俗、人情。自然,它们都是盖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烙印的。
是为序。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八日
骆宾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 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等。本册为《骆宾基全集》中的杂文集,共收录作者发表过的杂文《新诗与诗人》《以往和未来》《富饶迷人的黑河》等70余篇,作者为抗日战争所鼓舞,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救亡图存的急迫任务服务,作品笔触细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可以感怀前辈文人干预生活的勇气。
001 / 自 序
《姜步畏家史》第一部
001 / 第一部 幼年
235 / 第二部 少年
481 / 一九八八年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