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作者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同事,在国土、交通、水利工程等行业承担了数百处滑坡的勘查、设计、施工和咨询工作,其中既有新生滑坡,又有复活的古老滑坡;既有设计和施工不当诱发的工程滑坡,又有因对滑坡性质认识不足、治理方案不当而多次治理的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周期短、前期工作不足以及年轻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本可预防的灾害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本可一次根治的滑坡未能得到根治。因此,编者深感有必要对滑坡勘查设计技术方法及十余年来的工作心得进行总结,并选择一些典型滑坡治理的实例,提供给一线年轻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者,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滑坡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方法与实例解析》尤其适用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
全书共分4章,包括滑坡地质灾害概述、滑坡治理工程勘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滑坡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实例。
我国接近70%的国土为山区,山区特殊的地形和地质环境,导致我国一直是世界上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且规模巨大、危害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西部的经济发展。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类工程活动使自然条件的改变越来越大,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也越来越多,其中滑坡规模大、性质复杂,造成的灾害严重,治理的费用昂贵。因此,如何对滑坡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行业科技人员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加强人员培训,进行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的研究,较系统地掌握了各类滑坡的产生条件、作用因素、发生和运动机理,研发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理工程措施,成功地治理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由被动治理灾害发展到主动预防灾害的新阶段。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专门从事泥石流研究的单位,1966年在峨眉山市建成我国首个最大的泥石流试验室和铁路系统最大的水工试验室,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软、硬防治方法,泥石流发生的预测、预报、预警以及泥石流运动机理等多项基础研究工作,硕果累累。1989年完成的《泥石流沟数量化综合评判》《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方法》《泥石流防灾警报装置》和《泥石流运动机理的研究》等四项部级科研成果合并为《泥石流沟判别、警报、防治、机理的研究》,获得了1989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泥石流学科中第一个被授予国家级奖励的项目;1991年编辑出版《泥石流防治理论与实践》,系统介绍了我院30年来的泥石流研究成果;1988-1990年完成的《山区铁路沿线暴雨泥石流中、短期预报的研究》,1994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2006年写入国土资源部《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2000年参编《中国铁路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前辈们通过千余条泥石流沟调查统计分析提出的我国特有的泥石流沟评判标准,至今仍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等多个规范中使用。
十多年来,作者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同事,在国土、交通、水利工程等行业承担了数百处滑坡的勘查、设计、施工和咨询工作,其中既有新生滑坡,又有复活的古老滑坡;既有设计和施工不当诱发的工程滑坡,又有因对滑坡性质认识不足、治理方案不当而多次治理的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周期短、前期工作不足以及年轻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本可预防的灾害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本可一次根治的滑坡未能得到根治。因此,编者深感有必要对滑坡勘查设计技术方法及十余年来的工作心得进行总结,并选择一些典型滑坡治理的实例,提供给一线年轻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者,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本书尤其适用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
全书共分4章,包括滑坡地质灾害概述、滑坡治理工程勘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滑坡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实例。
本书由马显春、黄永威、谷明成、肖洋编著。其中,第1章,第2章的2.1节、2.2节、2.4节~2.8节、2.10节,第3章,第4章4.1节~4.5节由马显春博士编著,第2章2.3节、2.9节由黄永威高级工程师编著,第4章4.6节、4.7节由谷明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编著。马显春博士负责全书的统稿,黄永威高级工程师负责全书的绘图,谷明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负责全书的审核,肖洋高级工程师负责全书的校对。
在白格滑坡、八宿滑坡等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的现场调查与分析过程中,编者得到了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邓建辉教授的指导。邓教授扎实的理论功底、国际化的视野、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让人永生难忘,深刻影响着我辈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此谨向邓建辉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杨强国高级工程师、上官力工程师做了大量的文整工作。感谢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他们的文章给了编著者很好的启发。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关心本书的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并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黄永威,1985年生,河南信阳人,高级工程师。2011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监测预警、工程地质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5项、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和监测预警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
谷明成,1962年生,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交通运输部检测工程师,四川省高级咨询师,生态环境部环评审查专家,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四川省文物保护专家,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勘查设计和技术咨询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原铁道部、科学技术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原铁道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全国建筑工程勘察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2项;参编审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等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
肖洋,1987年生,四川南部人,高级工程师。2013年7月毕业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勘察设计、隧道地质预报等工作。近年来,主要参加完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重点科研项目4项;研究成果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编行业协会标准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1 滑坡地质灾害概述
1.1 滑坡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分类
1.2 中国滑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1.3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内容
2 滑坡治理工程勘查
2.1 滑坡的鉴别
2.2 滑坡治理工程勘查阶段
2.3 滑坡地形测量
2.4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
2.5 滑坡勘探
2.6 试验室及原位试验
2.7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8 滑坡勘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2.9 勘查期间的滑坡监测
2.10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阶段的地质工作
3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3.1 滑坡治理工程方案的确定
3.2 滑坡治理工程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3.3 常用应急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3.4 常用永久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4 滑坡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实例
4.1 王贡湾滑坡
4.2 魏家湾滑坡
4.3 岩窝头滑坡
4.4 黑山坡滑坡
4.5 某场镇滑坡
4.6 内六铁路K285滑坡
4.7 三凯高速新寨隧道进口滑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