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文学长河一向以诗歌为正脉。不学诗,无以言。同诗歌的悠久传统相比,小说、戏剧是迟开的花朵,很晚才汇人中国文学的长河。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曲。诗(狭义上的)是指以齐言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包括《诗经》、楚辞、乐府、五七言(还有六言、九言、杂言)古体及近体(包括律诗和绝句)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一种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诗体,以长短句为主要体式,依词牌或曲调填写文,又称“长短句”或“诗馀”,始于唐,盛于宋;曲则指元明清散曲和剧曲,主要指可清唱的部分,包括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一方面限于篇幅,另一方面,词曲早已独立且成熟,有关研究亦别为科目,因此,为区分于韵文史,《中国诗歌史(套装上下册)》集中叙述用汉语书写的狭义上的诗。叙述诗史,可以选择多种角度,如题材、体裁、时段或地域等。
《中国诗歌史(套装上下册)》主要从流派角度人手,叙述汉语诗歌发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脉络,始于先秦,迄于当代。
流派,是诗歌研究的重要一环,是语言、修辞、意象、意境、风格之上更高的研究层次。一般而言,流派只是被视为诗歌、艺术或学术等方面的派别。其实,流与派应该分而论之。“流”偏重历时性,研究对象是诗人对前代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后世诗歌风气的影响,借以定位其**性和艺术成就,为解释和批评提供合适的尺度;“派”偏重共时性,研究对象是同一时段形成的诗歌群体、集团、潮流、派别或范式,有助于理解种种诗歌现象,加深对诗歌历史演进的认知。横看成“派”侧成“流”,纵横交错的“流”与“派”,是建构中国诗歌史大厦的基本栋梁。
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流派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程千帆(1913-2000)曾提出“唐宋诗歌流派研究”的课题,被列入国家及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此后,流派视角的运用不断成熟和扩大,曾有两套名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丛书面世。学界对山水田园诗派、韩孟诗派、江西诗派、江湖诗派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边塞诗派、吴中诗派、姚贾诗派、睦州诗派、李贺诗派、皮陆诗派也相继进入研究视野。
《中国诗歌史(套装上下册)》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自先秦以迄当代诗歌千流万派的发展脉络。
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版著作多种。那么现在为什么还要主持编撰一套10卷的“中国分类文学史”丛书呢?应该说,这与文学艺术理论中的类型学有关,也与我国文学史编撰的现状有关。
文学艺术类型实际指的是文艺的样态及其本质的区别。西方从古希腊即对文艺有类型的划分,如古希腊神话有关九位缪斯女神掌管九种艺术的传说,其缪斯体系即包含音乐、诗、舞蹈(以及悲剧、喜剧——它们当时是诗下面的两种体裁)等划分。后来雅典的智者派提出了一种艺术分类方法,即以有益或产生快感为标准,将艺术划分为有益的艺术与产生快感的艺术。柏拉图关于艺术的分类涉及多种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影响较大的一种,是他在《理想国》中的如下划分:“我说关于每件东西都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摹仿。”在《智者篇》对话里,柏拉图则把技艺(艺术)分为“厚生学”和“创造学”,前者指“利用自然中存在之物的技艺”,后者则指“创造自然中不存在之物的艺术”。这种分类,大体以艺术对事物的关系为原则。而在《智者篇》中,柏拉图又把艺术分成创造事物的和创造影像的两大类,并进一步把创造影像的艺术再分为二:一类是再现原物外貌,保持适当的色彩和比例;另一类是不管原物的外貌,依靠虚构、变形、幻觉改变它的比例和颜色。此外,柏拉图还提出过其他一些艺术分类的主张,如他把艺术分为基于计算的艺术(如音乐)和基于普通经验的艺术。他对诗(泛指文学)的次一级的体裁划分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如他在《理想国》中就划分了诗的三种体裁:单纯叙述、模仿以及这二者的结合。这为后世文学的三分法(抒情诗、戏剧诗、叙事诗)打下了基础。
后来,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与自然相区别。人类的活动有三种,即认识、实践行动和创造。艺术乃创造。创造不同于认识和实践,在于它能生产产品。另外,亚里士多德也并不认为一切创造都是艺术,而只有“自觉的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才是艺术。这样就把那些基于本能、一般经验和技能的生产从艺术中区分出来。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艺术,仍是广义的技艺,不是近代所谓的艺术。不过,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实质上已非常接近于近代“美的艺术”的概念,即所谓“模仿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刻,也包括音乐、诗以及悲剧、喜剧等等。在艺术分类上,亚里士多德沿用了柏拉图的原则,即以艺术对自然的关系为原则,划分为补充自然的艺术和模仿自然的艺术。另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中,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来给“诗的艺术”进行再划分。他的艺术分类学说实际包含三个不同的标准:第一,媒介或材料的标准;第二,对象或题材的标准;第三,叙述、模仿的方式标准(即把诗区分为叙事、抒情、戏剧三大类别)。西方文艺理论家后来还有时间的艺术(如诗歌、小说)和空间的艺术(如雕塑、绘画、戏剧、舞蹈)等不同视角为标准的划分。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对当时的文学也有不同标准的分类,如《毛诗序》对古代诗歌的“风”“雅”“颂”的分类标准,做如下解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它主要从作品的内容来划分诗类。陆机的《文赋》则这样论述其时的文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他的分类虽兼及作品内容,却主要基于作品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把那时的文类分为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二十类。他的分类标准显然不一,但已分得非常细致。现代新文学产生后,以审美的特质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历史上的许多文体便不再被认为是文学了。可见文学艺术的分类由来已久,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样态及其本质的认识。文学艺术由于构成要素的差异和结构方式的不同,产生的功能也不一样,不同类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消亡都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条件相联系,因而,文艺理论家基于自己时代的认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原则加以不同的分类,也是很自然的。
回顾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文类的划分也从简到繁。从最早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后来分离出叙事体的历史记载和各种散文、各种诗歌和赋体,逐渐又产生了小说,后来出现戏剧。到了今天,文学的样态更加多样了。诗歌就分为旧体诗(涵盖唐诗。宋词、元曲)和新体诗(包括自由体和格律体);既有叙事诗,还有抒情诗(包括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以及哲理诗、寓言诗、儿歌等等。小说不但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的划分,还有政治小说、推理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与历史穿越小说等的区别。散文也分化为叙事、抒情,还分为政治散文、文化散文、杂文和随笔、小品、报告文学、文学传记、回忆录等等。戏剧不仅有传统戏曲,还有话剧、歌剧、哑剧、小品和舞剧,以及新出现的发展快速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综合艺术。分类文学史的学术意义,我以为在于文学样态的发展既体现为反映内容的差异,也表现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根本上则是基于历史渊源和时代原因而导致的作品构成要素、结构方式与产生功能的差异。故而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对不同文学样态类型的历史发展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便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
上册:
绪论
第一编 先唐诗歌
导言
第一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采集与编选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诗经》的影响
第二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南方的文学:楚国与楚辞
第二节 屈原与《离骚》
第三节 屈原其他作品与宋玉《九辩》
第四节 楚辞的影响
第三章 两汉乐府与诗
第一节 叙事的艺术:汉乐府
第二节 抒情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第三节 汉代诗歌的影响
第四章 建安诗风
第一节 曹操与建安诸子
第二节 曹丕与邺下文入团体
第三节 曹植
第五章 魏晋之际的诗风
第一节 正始诗风:阮籍与嵇康
第二节 《兰亭集》与东晋玄言诗风
第三节 陶渊明
第六章 西晋诗风
第一节 太康诗风与陆机
第二节 左思、刘琨和郭璞
第七章 刘宋诗风
第一节 谢灵运
第二节 鲍照
第八章 齐梁诗风
第一节 南朝民歌
第二节 永明体
第三节 官体诗
第九章 北朝诗风
第一节 北朝民歌
第二节 庾信、王褒与北朝文人诗
第十章 隋代诗风
……
第二编 唐代诗歌
第三编 宋元诗歌
下册:
第四编 明代诗歌
导言
第一章 明初诗派
第一节 越诗派
第二节 吴诗派
第三节 江西派
第四节 闽诗派
第五节 粤诗派
第六节 茶陵派
第二章 前后七子
第一节 前七子之复古
第二节 李梦阳与何景明
第三节 徐祯卿、边贡、王廷相、王九思与康海
第四节 后七子之复古
第五节 李攀龙与王世贞
第六节 谢榛、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与吴国伦
第三章 公安派竟陵派
第一节 公安派
第二节 竟陵派
第四章 复社幾社云间派
第一节 张溥、吴应箕
第二节 陈子龙
第三节 夏完淳与张煌言
……
第五编 清代诗歌
第六编 现代诗歌
第七编 当代诗歌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