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阅读障碍》特点:
首先是系统性强。作者对阅读障碍的定义、类型和理论,以及拼音文字和汉语阅读障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其次是结构完整。作者不仅论述了阅读障碍的类型、理论和诊断标准,而且还介绍了阅读障碍的生物学基础、视觉拥挤效应、语言学和非语言学研究成果。
最后是实践性强。该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走近阅读障碍》不仅适合对阅读障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和研究者,而且更加适合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
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阅读是人类获取智慧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个人发展多种阅读技能,并达到熟练水平。然而,大约5%-10%的儿童学习阅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即阅读障碍儿童,这种阅读困难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乃至人格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阅读障碍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临床方面,研究者将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获得性阅读障碍是指个体原本可以正常阅读,但是由于中风等疾病或者其他事故的影响致使大脑受到损伤,变得不能正常阅读,进而导致阅读障碍,出现阅读困难。发展性阅读障碍则是一种基于语言的先天性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阅读水平显著落后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而且这种落后不能归因于智力、视觉障碍、精神疾病或教育不充分等因素。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发展性阅读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最早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英语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该领域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例如,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发展性阅读障碍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语音意识缺陷理论、大细胞系统缺陷理论、注意缺陷理论和小脑缺陷理论等,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学习障碍,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出现阅读困难的原因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语音、视觉、生物和其他认知因素等。此外,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很多亚类型,每种亚类型阅读障碍的成因和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造成目前拼音文字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争论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在书写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文书写系统的基本单元是汉字。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每个汉字所占的空间相等。相较于拼音文字,相等空间范围内汉字所携带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中文书写系统没有明显的词边界信息,因此中文读者需要完成另一项任务——词切分。由于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基于语言的先天性学习障碍,因此文字本身的特点可能影响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成因、表现和症状等。基于上述原因,不能直接简单地将拼音文字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结果推论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机制和脑机制,以便为构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理论和针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效率,进而在未来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率。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中国学者的艰苦研究和不断探索,已在此领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孟红霞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认知机制和脑机制,重点探讨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期能提高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效率。
孟红霞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她治学严谨,勤奋认真,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这部《走近阅读障碍》专著是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课题(CBA150152)的研究成果。仔细阅读此书,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系统性强。作者对阅读障碍的定义、类型和理论,以及拼音文字和汉语阅读障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其次是结构完整。作者不仅论述了阅读障碍的类型、理论和诊断标准,而且还介绍了阅读障碍的生物学基础、视觉拥挤效应、语言学和非语言学研究成果。
最后是实践性强。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走近阅读障碍》不仅适合对阅读障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和研究者,而且更加适合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希望《走近阅读障碍》这本书可以让国内的研究者和教师,甚至是每一位家长和学生,能够了解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及早发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发展出适合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进而提高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能力。
当然,本书还有需要提高和改进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孟红霞,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现任天津外国语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心理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发展与教育,尤其是阅读障碍、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领域。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项目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参与3项国家项目和4项省部级项目,共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4部专著。
第一章
阅读障碍及类型
第一节 阅读能力的构成
第二节 什么是阅读障碍
第二章
阅读障碍理论
第一节 获得性阅读障碍理论
第二节 发展性阅读障碍理论
第三章
阅读障碍诊断
第一节 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筛选标准
第二节 汉语阅读障碍的筛选标准
第三节 眼睛运动与阅读障碍的关系
第四章
阅读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神经生理学研究
第二节 阅读障碍的遗传机制
第五章
阅读障碍的视觉拥挤效应
第一节 阅读障碍视觉拥挤效应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间距和语义对阅读障碍儿童视觉拥挤效应的影响
第六章
阅读障碍的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语音加工技能
第二节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语言学研究
第七章
阅读障碍的非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阅读障碍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第二节 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
第三节 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