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文艺创造》以时代精神与文艺创造的关系为基本理论聚焦点,将所收文字分编为四辑。首辑“与世推移:文学主潮的历史流变”,对新时期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历史流变、作家作品、文化底蕴、时代精神风貌等作了整体性系统性的论析;第二辑“乱花迷眼:变革时代的多彩影像”,对近四十多年来诸多作家作品,尤其是浸润着齐鲁文化成长起来的山东作家及其创作,作了跟踪性评论,算是对中国当代文艺的个案性现场性观察;第三辑“质文代变:价值重建中的文艺思考”,从价值重建的角度对近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作了宏观性综合性思考;第四辑“守正创新:时代境遇中的文论创新”,则从时代境遇角度切入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时代特质与思想创新,本辑中涉及的狄其骢、陆贵山、童庆炳等学界前辈在近四十多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代表性意义自不必说,至于其中研究到的吕荧先生,虽非新时期理论人物,但其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至今仍有影响,成为新时期以来思想对话与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资源,从中依然可以见出当代文艺理论的某种精神面相。
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我的求学与治学经历基本上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历史及其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一路同行。对于后者,我既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参与者。收入本论集的文章,算是对这一路上见证与参与的一个微末但不无意义的记录。
自留校任教以来,尽管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我一直没有完全放弃对于当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现象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看来,文艺理论的基本功能及其发展盛景在于其对文艺创作的推动与引领,在于其与后者的有效互动。一个理论研究者如果能够同时搞创作那最好,如若不能,也应该关注文艺实践的现实发展,保持对于文艺潮流和审美风尚的敏感,否则,理论研究就会不接地气,缺乏灵气,流入空疏,导致枯燥,失去理论对于文艺现实的真切体验和把握,从而弱化甚至失去其对于文艺现实的解释能力和评判效力。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于是便有了论集中的这些相关文章,这算是我从新时期以来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潮起潮落中捕获的一朵朵文艺浪花甚或散落的文艺飞沫吧。自然,这浪花,这飞沫,都经过了我的眼睛的观看,我的心灵的体验,我的思考的过滤,是属于我的文艺观潮与思想影像。正因如此,所以面对这些过往的文字,虽然多有觉今是而昨非的不满足感,但还是不由得牵扯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甚至感到有一些亲切的意味存在其中。
本论集命名为《时代精神与文艺创造》,也含有我对文艺的一点基本认识。古往今来,有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创造,也产生了多种多样关于文艺的理论学说,但无论其间有多少差异和不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难以否定的,即文艺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一书中曾经批判说:“那种崇拜纯艺术理论的人,向我们强说艺术应当和日常生活互不相谋,他们不是自欺,就是做作。”他进而指出:“文学也像其他一切值得注意的智力或者道德活动一样,就其本性来说,它不能不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不能不是时代思想的表达者。问题只在于,文学所应当服务的思想是怎样的思想,是这种由于在时代生活中没有重要的地位,就使受到它们限制的文学带上空虚、无聊的性质的思想呢,还是为推进时代前进的思想而服务。要回答这一点是不必犹豫的:只有那些在强大而蓬勃的思想底影响之下,只有能够满足时代底迫切要求的文学倾向,才能得到灿烂的发展。”鲁迅先生1932年在与鼓吹文艺自由的胡秋原、苏汶论战时所作的《论“第三种人”》里也指出,人是生活在他所处的时代的,因而其文学创作便不能离开了他的时代。他说:“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他离不开,焦躁着,然而并非因为有人摇了摇头,使他不敢拔了的缘故。”所以,文学艺术与时代生活是绝难分离的。一方面,它总是时代生活的产物,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要反映文艺家所处时代的状况,这也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里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道理;另一方面,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又总是以其对于时代思想和精神状况的升华性提炼与表达而成为时代生活的引领与塑造力量。正因如此,文学艺术才能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精神灯火,具有斯达尔夫人所要求的那种在“振动人心”之外还有“照亮人心”的作用,也才能如勃兰兑斯所期待的那样使文学艺术史成为人类历史的精神心理学。对于时代与文艺的这两方面关系,鲁迅先生曾经概括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艺创造与时代生活、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其理论意蕴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
本论集以时代精神与文艺创造的关系为基本理论聚焦点,将所收文字分编为四辑。第一辑“与世推移:文学主潮的历史流变”,对新时期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历史流变、作家作品、文化底蕴、时代精神风貌等作了整体性系统性的论析;第二辑“乱花迷眼:变革时代的多彩影像”,对近四十多年来诸多作家作品,尤其是浸润着齐鲁文化成长起来的山东作家及其创作,作了跟踪性评论,算是对中国当代文艺的个案性现场性观察;第三辑“质文代变:价值重建中的文艺思考”,从价值重建的角度对近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作了宏观性综合性思考;第四辑“守正创新:时代境遇中的文论创新”,则从时代境遇角度切入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时代特质与思想创新,本辑中涉及的狄其骢、陆贵山、童庆炳等学界前辈在近四十多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代表性意义自不必说,至于其中研究到的吕荧先生,虽非新时期理论人物,但其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至今仍有影响,成为新时期以来思想对话与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资源,从中依然可以见出当代文艺理论的某种精神面相。
概括言之,本论集的一、二两辑对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创作尤其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作了多方面的论析,从思想、内容与审美诸方面彰显了中国当代文艺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特质与多元、包容的盛大文化气象;论集的三、四两辑则在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对中国当代文艺发展涌现出来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诸如文艺创造与时代精神、人文精神、价值重建、文化自信等等的关系作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学理思考。因此,如果要说本论集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特点的话,那就是在宏观分析与微观探讨、文本研读与理论思辨的结合中切入了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时代蕴含与精神特质之中。其中的理论言说卑之无甚高论,但涉及的所有文艺问题都是基于时代语境而真实发生和存在的,甚愿读到本文集的读者能够对此有所体认。因为正是这些真实发生和存在的问题构成了近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艺的内在时代特质与精神张力,也构成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主要精神指向与创生动力。
谭好哲,男,1955年生,山东栖霞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研究,先后出版个人著作5部,主编及与人合作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200余篇。《文艺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等代表性论著,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以及其他等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等荣誉称号。
第一辑 与世推移:文学主潮的历史流变
第二辑 乱花迷眼:变革时代的多彩影像
《红高粱》阐释:理想与反思
让我们都宣泄一下吧!——读《你无法真实》
“祖宗崇拜”与莫言文化选择的偏执
有意味的荒诞——评电视文学剧本《白色山岗》
谁家新燕啄春泥——《时代文学》创刊号印象
浪花自有浪花的魅力——评孙春亭电视剧作选《野蔷薇》
寻觅人生的支点——评戴恩嵩长篇新作《舞星情泪》
人生因真情而美丽——读苗长水中篇新作《南北之梦》
苦难的升华——读《侯贺林短篇小说选》
诗意的深沉——张宏森电视剧作风格略论
生命本真态的激情叙说
感悟生命——读左建明的散文新作
生存之惑的诗性沉思
张炜的意义——写于“93张炜文学周”
由“何不游戏人间”说开去
轮回与转换——评刘玉堂中篇小说《人走形势》
消殒了理想之后
用真情的诗心感应美丽的风景——读刘功业散文集《寻找湖泊》
写出乡土生活的本色来——评修祥明两部农村题材新作
评杨文学长篇纪实文学《穷官》
英雄叙事的新收获
一部大气而又平实的好作品——我看《别无选择》
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王涛小说的意味与特色
苦涩中的明快与凝重——北晨小说创作综论
矗立于荒原上的英雄丰碑
《闯关东》:一部恢宏雄健的平民英雄史诗
侯林散文的风格与体式
一部有教益的用心之作
自然真诚的人生书写
《你在高原》书写出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高度
沂蒙精神的生动演绎与深情礼赞
由批评引发的文学交往
满怀哀伤的人性追思——评孟中文散文集《佳人难得玉精神》
洗涤灵魂的主题美术创作
张炜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探求
长篇小说的观察点与莫言的《蛙》
新松恨不高千尺
抗战文学中的一部出新之作
……
第三辑 质文代变:价值重建中的文艺思考
第四辑 守正创新:时代境遇中的文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