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智慧交通 本书主要对智慧交通的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应用现状、国内外情况对比,公路、铁路、航空和特殊运输等领域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提出智慧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对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起源于 20世纪 60年代,它的概念于1990年由美国智能交通学会提出,并在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简单来说,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将先进的信息、通信、传感、控制等技术应用于交通系统,从而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针对ITS,我国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理论架构和技术应用指导、支持了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用户对交通系统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方便快捷、节能环保、智慧自主、人性服务等需求不断提高,同时,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成熟,在双重驱动作用下,交通系统亟需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部分专家学者提出,要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以新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为手段建立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让交通系统耳聪目明四肢发达的同时,实现头脑聪慧和自主决策。 智慧交通在道路、铁路、民航、物流等领域有深厚的积累与发展潜力。在道路交通方面,智慧道路将进一步实现动态感知、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加速新能源应用,显著提升道路交通系统的能力,更新道路交通运营的业态与模式,改变传统道路交通运行结构;在铁路方面,智慧铁路应用新型智能动车组、检修机器人等智慧装备,实现智慧工务、智慧调度、智慧监控,可以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升铁路效率,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对铁路的威胁,提高乘客体验和提升乘客满意度;在民航方面,智慧民航通过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航司等建设应用,实现未来航空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未来飞机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在物流方面,智慧物流中自动化立体库、可视化智能包装箱、自动分拣、无人配送机器人等应用,实现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智慧化,大幅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促进供应链升级。 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系统,2017年 1月,交通运输部专门出台《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以指导、扶持智慧交通系统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广智能化装备,广泛应用智能高铁、智能道路、智能航运等新型装备设施。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交通系统智慧发展,提升智慧发展水平。国家系列政策也为智慧交通系统的研究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书受机械工业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委托,力求从体系完整、技术前沿、典型应用、未来展望等多维角度体现智慧交通在不同交通模式领域的进展。本书主要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等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本书所附文献目录编写而成。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陈熙元、赵静、王子吉安、徐笑涵、蒋志寰、郭婷、李传、莫正倩、潘璠、陈俊明、任伟涛、廖佳新,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曹剑东,北京印刷学院刘准、杨晓静等人对本书编写做了很大贡献。在编写过程中也得到了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营主动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专家和领导及研究团队,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罗谦研究员、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郝育松高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共 5篇内容,第 1篇体系架构篇介绍了智慧交通系统的定义、需求和目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与发展路线;第 2篇智慧道路篇介绍了智慧道路的发展现状、主要建设内容、发展影响、发展路径与典型案例;第 3篇智慧铁路篇介绍了智慧铁路的概述、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典型案例与发展路线;第 4篇智慧民航篇介绍了智慧民航的概述、体系架构、关键支撑技术、发展情况与典型案例;第 5篇智慧物流篇介绍了智慧物流的现状、趋势、体系框架、核心技术、发展路线与典型案例。 本书历时一年编写完成。由于智慧交通系统涉及面广,限于编者学识水平,本书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有关引用材料的出处,已列入各篇后的参考文献中,部分非公开发表的报告,未列入参考文献,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2021年 8月
秦勇 北京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运营主动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担任国家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智能交通协会轨道智能运输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期刊Journal of Smart and Resilient Transportation主编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路网主动安全保障与运输组织调度领域科研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科技奖励15项、国际发明金奖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中英文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43项、美国专利2项。
目录 CONTENTS 序言前言编写说明 第 1篇体系架构篇 第 1章智慧交通系统定义及架构研究综述 2 1.1智慧交通系统 2 1.1.1智慧交通系统定义方式 2 1.1.2智慧交通系统定义 3 1.2智慧交通系统架构研究综述。 4 1.2.1智能道路子系统架构概况 5 1.2.2智能铁路子系统架构概况 8 1.2.3智能地铁子系统架构概况 13 1.2.4智慧交通系统架构方式 . 14 第 2章智慧交通系统需求和目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 172.1智慧交通系统需求和目的分析。 17 2.1.1智慧交通系统用户主体分析 17 2.1.2智慧交通系统需求分析 . 18 2.1.3智慧交通系统目的分析 . 20 2.2智慧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2 2.2.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22 2.2.2具体的评价指标 . 23 第 3章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27 3.1智慧交通系统逻辑架构。 28 3.1.1逻辑架构设计方法 28 3.1.2系统功能域划分 . 29 3.1.3各功能域内部主要功能梳理 30 3.1.4系统逻辑架构构建 32 3.2智慧交通系统物理架构。 32 3.2.1物理架构设计方法 33 3.2.2物理实体清单梳理 34 3.2.3物理子系统抽象整合 34 3.2.4系统物理架构构建 35 3.3智慧交通系统架构应用。 36 第 4章智慧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38 4.1智慧交通信息感知技术。 39 4.1.1交通信息感知技术发展历程 39 4.1.2智慧信息采集关键技术 . 41 4.2智慧交通通信传输技术。 42 4.2.1通信传输技术发展历程 . 42 4.2.2智慧通信传输关键技术 . 44 4.3智慧数据处理技术 45 4.3.1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 45 4.3.2智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 46 4.4智慧决策技术。 47 4.4.1决策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 48 4.4.2智慧决策关键技术 49 4.5智慧控制技术。 50 4.5.1控制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 50 4.5.2智慧控制关键技术 50 4.6智慧交通集成技术 51 第 5章智慧交通系统发展路线和保障措施。 555.1智慧交通系统发展路线。 55 5.2智慧交通系统保障措施。 58 5.2.1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8 5.2.2完善资金投入保障 59 5.2.3促进技术创新应用 59 参考文献。 62 第 2篇智慧道路篇 第 6章智慧道路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66 6.1国外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66 6.1.1美国 66 6.1.2欧盟 67 6.1.3日本 68 6.2国内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71 第 7章智慧道路交通主要建设内容 74 7.1智慧公路主要建设内容。 74 7.1.1智慧基础设施 . 76 7.1.2智慧公路应用体系 77 7.1.3信息安全 79 7.2智慧城市道路交通领域主要建设内容。 79 7.2.1智慧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 79 7.2.2智慧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 80 7.2.3智慧公交系统 . 81 7.2.4停车诱导系统 . 82 第 8章智慧道路交通发展影响分析 83 8.1政策导向 83 8.1.1国家大数据相关政策 83 XVI 8.1.2自动驾驶相关政策 84 8.1.3智慧交通相关政策 85 8.2新一代技术对道路交通发展的影响 87 8.2.1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 878.2.2技术发展对道路交通影响分析 . 89 第 9章道路交通领域智慧交通发展路径研究 939.1发展目标分析。 93 9.2战略任务 94 第 10章智慧道路典型案例 96 10.1京礼(延崇)高速智慧公路 96 10.2贵州省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9810.2.1平台总体框架 98 10.2.2农村出行服务 99 10.2.3农村物流服务 99 10.2.4农村客运、货运运行监管服务 99 10.2.5农村客运、货运运营服务 . 99 10.3杭州城市数据大脑交通平台 99 10.3.1智慧化交通管理应用 . 101 10.3.2智慧化公共交通应用 . 101 10.3.3智慧化堵点治理应用 . 102 10.3.4智慧化公众服务应用 . 102 10.4广州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 102 参考文献 106 第 3篇智慧铁路篇 第 11章智慧铁路概述 112 11.1智慧铁路的内涵 112 11.2智慧铁路发展现状。 112 11.3智慧铁路研究现状综述 113 11.3.1国外研究现状 . 113 11.3.2国内研究现状 . 115 11.3.3研究评述 116 11.4智慧铁路发展机遇与挑战 117 第 12章智慧铁路体系架构 118 12.1智慧铁路标准体系架构 118 12.1.1通用基础与管理标准 . 118 12.1.2智慧铁路应用标准 119 12.1.3平台及支撑技术标准 . 119 12.2智慧铁路技术体系架构 120 12.2.1智慧铁路技术体系逻辑框架 . 120 12.2.2智慧铁路技术体系物理框架 . 121 第 13章智慧铁路关键技术 123 13.1智慧列车 123 13.1.1智慧动车组 . 123 13.1.2智慧检修机器人 126 13.2智慧线路基础设施。 128 13.2.1可视化铁路线路基础设施资源一张图平台 12813.2.2智慧线路检测 . 128 13.2.3智慧基础设施状态感知 129 13.2.4智慧决策管理 . 129 13.3智慧牵引供电 129 13.3.1智慧牵引变电 . 129 13.3.2智慧供电调度 . 132 13.4智慧运输服务 132 13.4.1智慧调度 132 13.4.2智慧客运服务 . 139 13.4.3智慧货运服务 . 141 13.5智慧安全保障 145 13.5.1智慧综合防灾监控 145 13.5.2智慧周界防护 . 145 13.5.3智慧应急 148 第 14章智慧铁路发展路线 150 14.1智慧铁路与国家战略。 150 14.2智慧铁路发展演进阶段 151 14.3智慧铁路发展技术路径 152 第 15章智慧铁路典型案例 154 15.1京雄高铁 154 15.1.1智慧建设 155 15.1.2智慧装备 158 15.1.3智慧运营 158 15.2京张高铁 159 15.2.1智慧建设 160 15.2.2智慧运营 162 参考文献 167 第 4篇智慧民航篇 第 16章智慧民航概述 170 16.1智慧民航的定义 170 16.2智慧民航的发展现状。 171 16.2.1国外发展现状 . 171 16.2.2我国发展现状 . 173 16.3国内外研究综述 177 16.3.1智慧空管 177 16.3.2智慧机场 180 16.3.3智慧航司 182 16.3.4研究总结 183 第 17章智慧民航体系架构 184 17.1智慧民航系统总体架构 184 17.2智慧出行 186 17.3智慧机场 189 17.3.1智慧机场需求分析 189 17.3.2智慧机场业务构成 191 17.3.3智慧机场系统架构 194 17.4智慧空管 198 17.4.1智慧空管需求分析 198 17.4.2智慧空管业务构成 199 17.4.3智慧空管系统架构 201 17.5智慧航司 204 17.5.1智慧航司需求分析 204 17.5.2智慧航司业务构成 206 17.5.3智慧航司系统架构 209 17.6智慧监管 211 17.6.1智慧监管需求分析 211 17.6.2智慧监管业务构成 212 17.6.3智慧监管系统架构 212 第 18章智慧民航关键支撑技术。 215 18.1智慧机场关键支撑技术 215 18.1.1高级地面活动引导与控制系统A-SMGCS 21518.1.2基于自动化采集手段的航班地面服务保障系统 21618.1.3航站楼内运行协同决策系统T-CMD .218 18.1.4GTC综合交通管控系统 220 18.1.5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MD .222 18.2智慧空管关键支撑技术 223 18.2.1航空器自主间隔保持技术 223 18.2.2基于四维航迹的航空器管理运行技术 . 22418.2.3飞行全阶段数字化管制技术 . 226 18.2.4进离港航班排序技术 . 227 18.2.5航空器协同运行技术 . 228 18.3智慧航司关键支撑技术 229 18.3.1全球运行预警技术 229 18.3.2TCAS防撞系统 . 229 18.3.3航班协同调度自动化 . 230 18.3.4航空器健康管理 230 18.3.5航空器运行管理云平台技术 . 231 18.4其他关键支撑技术。 232 18.4.1智慧出行 232 18.4.2智慧监管 233 第 19章智慧民航的发展。 234 19.1智慧民航与国家战略。 234 19.2智慧民航发展面临的挑战 236 19.3智慧民航发展演进阶段 237 19.4智慧民航发展技术路径 238 19.4.1智慧机场发展技术路径 238 19.4.2智慧空管发展技术路径 239 19.4.3智慧航司发展技术路径 239 第 20章 智慧民航典型案例 241 20.1 美国亚特兰大机场 241 20.2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 242 20.3新加坡樟宜机场 243 20.4迪拜国际机场 244 20.5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 248 20.5.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248 20.5.2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250 20.6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251 20.7其他机场 255 参考文献 256 第 5篇智慧物流篇 第 21章智慧物流的现状和趋势。 266 21.1智慧物流所面临的需求和挑战 266 21.1.1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266 21.1.2智慧物流当前面临的挑战 268 21.2智慧物流的研究现状。 270 21.2.1智慧物流体系框架研究 270 21.2.2智慧物流理论技术研究 273 21.2.3智慧物流应用 . 276 21.3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 277 第 22章智慧物流的体系框架 280 22.1智慧物流的定义和特征 280 22.2智慧物流系统整体框架 281 22.2.1整体框架 281 22.2.2关键子系统 . 283 第 23章智慧物流的核心技术 289 23.1智慧仓储 289 23.1.1物联网技术与自动化仓储 289 23.1.2区块链技术与智慧仓储 290 23.1.3人工智能与智慧仓储 . 290 23.1.4应用场景 290 23.2智慧包装 290 23.2.1RFID技术与智慧包装 . 290 XXII 23.2.2智能算法与智慧包装 . 291 23.2.3应用场景 291 23.3智慧运输 291 23.3.15G技术与智慧运输 292 23.3.2大数据与智慧运输 292 23.3.3 区块链与智慧运输 293 23.3.4新能源与智慧运输 293 23.3.5应用场景 294 23.4智慧分拣 295 23.4.1自动化设备与智慧分拣 295 23.4.2应用场景 295 23.5智慧配送 295 23.5.15G与智慧配送 .296 23.5.2量子计算与智慧配送 . 296 23.5.3无人配送车与智慧物流 296 23.5.4应用场景 297 23.6智慧交易 297 23.6.1区块链与智慧交易 298 23.6.2应用场景 298 23.7智慧客服 299 23.7.1语音识别技术与智慧客服 299 23.7.2应用场景 299 23.8智慧供应链。 299 23.8.15G护航智慧物流供应链化 299 23.8.2大数据供应链与智慧物流智能管理 30023.8.3区块链技术实现多中心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30123.8.4人工智能实现物流智慧化运营管理 301第 24章智慧物流的未来之路 302 24.1交通强国与物流强国 302 XXIII 24.2智慧物流的发展途径。 305 24.2.1近期发展目标(2025年) 307 24.2.2中期发展目标(2035年) 309 24.2.3远期发展目标(2050年) 309 第 25章智慧物流典型案例 310 25.1供应链服务 浙江传化 310 25.1.1智能公路港 . 310 25.1.2网络货运平台 . 311 25.1.3端到端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 312 25.2多式联运 中欧班列。 312 25.2.1发展现状 312 25.2.2多式联运中的先进技术 313 25.2.3一单制 . 313 25.3快递物流 中国邮政集团、顺丰速运。 31425.3.1中国邮政集团 . 314 25.3.2顺丰速运 316 25.4应急物流 物流。 317 25.5冷链物流 荣庆物流。 319 参考文献 321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