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谷物、坚果、茶叶……很多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有着深刻且出人意料的过往,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中亚
★ 作者综合了广泛的考古学、植物学、历史学证据,讲述古老世界的农业生产者如何培育出我们今天享用的食物,以及它们传入世界各地的迷人经历
★ 追溯沿着古老丝路的商品、思想、文化和基因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 通过生动的例子,探索食物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并改变全球饮食的
★ 国际学术研究机构马普所研究员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多年心血之作
★ 《自然》《经济植物学》等权威期刊推荐
前言
我们都听过关于可持续粮食系统的高谈阔论,还有养活全世界和2050 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 亿这样的口号。与此同时,我们对世界各地农业的没落也有所耳闻,农耕文明曾经是一种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它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食物种类和饮食方式。在地球人口逼近90 亿大关的同时,南美洲的植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人们只是为了腾出土地来种植原产于东亚的驯化植物大豆。从俄罗斯到墨西哥,随着基因完全相同的克隆杂交品种在一片片土地上被广泛种植,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都在逐渐丧失遗传多样性。上一代人在北温带地区闻所未闻的水果和蔬菜,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市场和杂货店里买到。但是,人类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是如何登上全球通信、贸易和资源分配的顶点的?人类重塑周围的生态系统,甚至改变地球气候的能力又源自何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埋藏在考古资料中。
通过对世界各地文献资料的梳理,我们可以将今天的地球视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或机械电路。在这样的系统之内,美国领导人的某个糟糕的经济决策或者某位商业银行家的冒险一搏,都可能将全球推入经济危机的深渊。加州的旱情会直接影响纽约市橙子的价格。美国对咖啡消费成瘾,致使从夏威夷到巴西数百万英亩的古老雨林被烧成灰烬。美国和西欧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是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和热带珊瑚礁退化的直接原因,也是使诸多岛国遭到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
将历史拆解为简单的元素,我们会发现古代和现代的植物栽培与基因流动的过程十分相似。沿中亚贸易路线进行的交流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但其本质的内涵是对异国产品的渴望,卡尔·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人们愿意付出天价去购买邻居没有的商品。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商品拜物教和炫耀性消费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或许比现代更甚),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或多或少有这种倾向或行为。许多学者研究过古代世界的交流网络如何影响不同人群的行为,使之互联互通。但是,亚洲的世界体系形成于何时?西南亚、南亚和东亚是什么时候成为彼此联系的整体的?这些理论问题仍有待解决。
在蒙古人统治九州的元代(12711368),整个欧亚大陆归属同一经济系统,蒙古人的贸易线路延伸到了亚洲的各个角落。1280 年,中国、中亚和伊朗地区都处于蒙古人的控制之下,即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此时的贸易线路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地区。在此之前,成吉思汗征服了亚洲的绝大部分土地,在1234 年占领了中国北方,而他的孙子则在1279 年统一中国。在(伊利汗国的)蒙古统治者将阿拔斯王朝的残余势力清出西南亚之后,整个亚洲大陆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统一。
不过,在蒙古汗国建立之前,亚洲各地早已有深度的交互往来。公元751 年,阿拉伯帝国与大唐帝国在中亚怛罗斯河一带爆发冲突,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亚地区的全面伊斯兰化。这是古代世界大国之间的一次军事交锋,但是,这些帝国及其前朝在经济领域至少有一千年的交流史: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26 年,从汉朝都城出发的位使者张骞进入中亚地区。《史记》(约前80)中充斥着关于奇珍异兽的描述和富有神话色彩的细节,但它确实能够证明中亚与东亚早在汉代初期便有直接的交流。尽管这些记载表明,汉朝人在此之前可能并不知晓中亚的存在,但是,中亚的层峦叠嶂从未阻止文化的流动: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古代人类就像石缝里渗出的涓涓细流一样在山谷间流动。
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三千纪之初,这些地区的食物系统已对彼此产生影响。公元前2200 年左右,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准噶尔山区的一个小型聚落[考古学家在21 世纪初将此处遗址命名为拜尕兹(Begash)],以农牧为生的家庭用来制作面包的原料黍和小麦很可能就产自身边的农田:黍是一种在数千年前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而小麦则原产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土(Spengler Ⅲet al., 2014b)。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发现这两种谷物,为证明横跨亚欧大陆的食物系统的存在提供了初的证据。丝绸之路始终是东亚和中亚各地区特色美食交融的渠道,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4 世纪。黍沿着这条走廊继续西行,终成为罗马帝国及至整个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而在相反的方向,小麦传入东亚,后来被用于制作面条和饺子,对中国人的饮食产生了显著影响。
欧亚大陆内外的食物系统联系日益紧密,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特色饮食的全球化。后来,水稻成为伊斯兰世界重要的粮食之一;苹果将成为美国的一个符号;桃将成为美国佐治亚州的标志,而桃的近亲杏则将成为高加索山地之国格鲁吉亚的代名词。每一种农作物从其位于东亚或中亚的原产地向外迁徙的过程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需要我们综合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视角予以研究。在这本书中,我将还原上述植物及其他常见农作物的起源和传播历程,阐述古老世界的农业生产者如何培育出我们今天享用的食物,以及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Robert N. Spengler III)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古植物学实验室负责人,大众/梅隆基金会(Volkswagen/MellonFoundations)研究员,以及古代世界研究所的前访问研究学者。
陈阳
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法语自由译者、写作者。译有《法老的宝藏》《密室推理讲座》《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人间食粮》《人像:2005-2016》等十余部作品。
唐莉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考古学专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