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
定 价:58 元
- 作者:[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出版时间:2021/9/1
- ISBN:9787519608767
- 出 版 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351.25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宗教抒情诗集。诗集的103首诗歌选自作者用孟加拉文创作的诗集:主要是献歌集,祭品集,歌之花环集,和渡口集。泰戈尔创作这部诗集是用孟加拉文,有着诗歌特有的优美词汇、意境和韵律。泰戈尔后来自己将之翻译成英文后变成了散文体的形式, 或者说自由体诗歌。 吉檀迦利原文意思就是"献诗", 奉献的对象是"一个缭绕在大地之上又深入于大地之中的理想",一个神秘的具有道德感、渴望和人类相爱、眼目时时关注人类的超越的存在。诗歌的前56篇主要表述了对这个神相遇的期待、渴望、欣喜和愿意将自己投身融化在这个至高存在的呼喊。 这个主题的诗歌意境比较优美的诗歌,大部分选自歌之花环集和祭品集,透明的天空、神秘的大海、顽皮的风、游曳的云、七月的雨、婆娑的树叶、金色的河流,这些意象结合诗歌中对反复表达的对相遇的渴望一度让人产生吉檀迦利是爱情诗歌的错觉。 后半部分的诗歌集中在这位神的超然性的歌颂,他掌握着宇宙的运行,个人的悲喜和命运,光明与黑暗,生命的枯荣与莫测。从86篇开始集中出现死亡的主题,在泰戈尔笔下,死亡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的开始,是停歇一切的劳作,进入永恒的安息。 |
精选54幅泰戈尔画作,优美还原诗体风格 诗画合璧,沉浸体验东方圣者的灵与爱之美
《吉檀迦利》中的诗歌初是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创作的,有着独特而优美的词汇和意境。泰戈尔后来亲自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变为自由体诗歌,诗集于191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个译本中,译者徐欣梅老师尝试突破以往译本以散文体进行翻译的形式,参照泰戈尔英文手稿恢复了诗歌原有的分行、押韵,并以纯挚隽永的诗歌语言进行翻译,从而能程度以诗体的风格和韵律来传递泰戈尔丰富的诗心,或清澈悠远,或纯真炽热,或深沉广阔,或生机勃勃。
此外,徐老师也从泰戈尔自己的1500多幅画作中精选54幅作为诗歌配图,从内容和形式上尽量配合诗歌的意蕴,诗画合璧,让读者可以沉浸体验泰戈尔这位东方圣者内心中的灵与爱之美。 |
译者序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1500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诗歌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泰戈尔出身贵族,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作品中有神秘的宗教内涵的诗集,其中53自孟加拉语《献歌集》,16自《歌之花环集》;15自《祭品集》;11自《渡口集》,还有8自其他孟加拉文的诗集。泰戈尔在1912年亲自将其翻译为英文,并在1912在以《吉檀迦利》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吉檀迦利原文意思就是献歌。从诗歌文本反复出现的God推断似乎奉献的对象是基督教的神;其实不然,泰戈尔的神恐怕更多只是一个缭绕在大地之上又深入于大地之中的理想,一个神秘的具有道德感、渴望和人类相爱、眼目时时关注人类的超越的存在。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哈拉德·雅恩为泰戈尔作的《颁奖辞》中如此定义:泰戈尔的信仰既不是一个正统的虔诚的人的宗教,也不是一个神学家的宗教,而是一个诗人的宗教,一个艺术家的宗教。可以这么说,吉植迦利里面的God不是基督教的神,也不是很准确的印度奥义书里面的梵,而是在他个人的心灵里面,将梵的神秘、浩瀚和无所不在糅合了基督教里面的有关爱奉献罪的特别指向而产生的他个人灵魂里面所认同的那个神。泰戈尔在吉檀迦利所歌咏的神有着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一)
唯美的诗句渲染出一个意境,仿佛情人之间的等候、期待、相知与合一,这一类的诗歌很多都选自《歌之花环集》。诗人自觉无比喜悦,能够向所爱的献上生命中美丽的歌谣、芬芳与醇酒。这一部分诗歌既能让你感受到印度宗教冥想具有的梵的古老神秘悠远的神秘气韵,也能理解为天主教奥秘派所主张的人的灵要在默想中追求与神合一的境界。
夏季在今天来到我的窗前,叹息着,轻吟着;蜜蜂在花树的庭院唱着歌谣。是时候了,在这静寂和漫溢的闲暇里面,静静地坐下来,与你面对面,歌咏生命的奉献。(5)
那天,莲花开了,啊,我心思飘荡,茫然不知。心头时时袭过的,是不经意的哀伤。从梦中惊醒、南风中一丝奇异的芳香。迷蒙而甜蜜,我的心涌起痛楚的向往,这感觉于我,仿佛是夏天热切的气息,在寻求圆满的方向。那时我怎知它竟离我如此之近,怎知它其实就属于我,这完美的芬芳,就在我心灵深处开放。(20)
春天的花已开到荼蘼。而我仍在等候徘徊,心绪低迷,看着残红一地。水波渐渐喧嚣,岸边荫荫的小径上,黄色的叶子细飞飘摇。你所凝望的是怎样的虚空啊,难道你感觉不到彼岸遥远的歌声,带着惊喜的颤栗,音符漫过天空。(21)
我很欢喜,在路边等着,看着影子追逐着光线,看着大雨尾随着夏天而至。信使,带着从陌生的天空捎来的消息,向我致意,而后飞奔而去,我的心在里面欢喜,吹过的微风带着清甜的气息。从破晓到日暮,我就在门前坐着;我知道我将看到那个喜悦的时刻突然来临,而此刻我自歌自笑,空气中充满了,应许的香气。(44)
(二)
泰戈尔用诗人的呐喊呼求神安慰现代人日益枯竭、充满欲望焦虑和迷惘的心灵困境,以及人需要神,渴望圣洁,但里面的罪性又抗拒神的精神张力,这是吉檀迦利中第二个关于神和人关系的表述。正是这部分诗歌贡献了有力的证据让部分西方文评认定吉檀迦利是向着基督教的神的献歌。但泰戈尔信仰核心的恐怕还是梵,而梵是不排斥其他宗教的,并且宣称在任何其他宗教里面都能找到梵,所以相比于基督教的神的性,梵是兼容并蓄的,是可以汲取任何其他宗教之精华而纳入梵的范畴的。
我的债负很多,我的失败很大,我的羞耻秘密而深重;但当我前来祈求改变时,我又恐惧地颤抖,唯恐我的祈求得了应允。(28)
风尘仆仆的旅人啊,他的衣裳已经褴褛,他的气力已经衰竭,但旅程的终点却还未抵达。啊,除去他的羞耻吧,除去他的贫穷,使他的生命甦醒,就如你柔慈的夜覆盖一朵小小的花。(37)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让我的心反复默念,不要停歇。搅乱我心思的种种欲望,白昼黑夜,看透了,里面都是虚空和幻灭。夜隐在幽暗里祈求光明,如此,从我灵昏沉的深处,那个呼喊仍不知觉地响起我需要你,只需要你。风暴,竭尽全力地肆虐,摧毁着,又仍期盼着后的平静,也是如,。我的叛逆反抗着你的爱,却仍呼喊着我需要你,只需要你。(38)
当欲望用妄念和尘埃弄瞎了我的心眼,哦圣者啊,你是清醒的,以你的大光和雷声,请你降临我心。(39)
在我荒芜的心中,我的神,雨已经许久未下。远处的地平线狂野地赤裸着没有哪怕一片轻柔云彩的遮盖,也没有哪怕一丝遥远风雨的清凉。让慈悲的云彩从天上俯就大地,如父亲震怒的日子里,母亲那含泪的目光。(40)
(三)
泰戈尔对梵和基督教都有着深刻的灵性的认识,虽然泰戈尔对基督教的认识并不全面,但却非常触及基督教的核心。深具宗教慧根的泰戈尔抓住了基督教中人和神美好和本质的关系就是相爱,人能够做的符合神心意的事情就是心甘情愿带上爱的脚镣,而爱神、爱邻舍恰恰是耶稣在福音书中宣告的的诚命。并且梵和基督教都强调了人的自我是人与神,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的障碍,这是吉檀迦利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吉檀迦利翻译中产生歧义多的地方。尤其是34首,66首,71首,77首。66首的她究竟指代何物莫衷一是,译者的理解是诗人所认为的他自己的意志。
一个灵魂认识了祢,世上就不再有陌生的人,也不再有紧闭的门。(63)
让我的自己,只剩那么一点点,这样我再也不能将你隐藏。让我的脚镣,只剩那么一点点,来将我与你的意志紧紧缠绕,来让我的生命成全你的意旨那是你爱的脚镣。(34)
我的心永远无法发现那个地方,在那里,你陪伴报独之人,停留在在贫穷的、低贱的、迷失的灵魂中。(10)
她每时每刻都蛰伏在我存在的深处,惊鸿一瞥,微光闪烁;这个世界并无一人曾与她面对面,在孤独中,她等候着你的认可。(66)
高亢激越的歌声在天空回荡袅绕,响应着各色的眼泪与微笑、希望和惊奇;潮涨潮落,梦碎梦起,在我里面你亲自击败了我的己。(71)
是悲哀是欢喜,我都与他人无份,于是,我与你也无份。我退缩了,不愿舍弃我的生命,于是,我也无法融入生命的河流。(77)
(四)
从57首开始,有不少诗歌集中在对这位神的超然性的歌颂,他掌握着宇宙的运行,个人的悲喜和命运,光明与黑暗,生命的枯荣与生死的莫测。但对于死,诗人认为那不过是生的延续,那个世界在那里,铺展着无限的天空,灵魂杳杳飞入。纯净的白光统治照耀,无日无夜,无形无色,无言无语,永永远远。(67)
光,我的光,充满世界的光,亲吻了眼睛的光,蜜甜了心怀的光!啊,光在我生命的中心舞蹈;蝴蝶在光的海中展翅起帆。百合和茉莉翻涌在光的浪尖。(57)
让一切的喜乐音律在我后的歌中融合那让丰繁肥美的青草欢腾喧闹漂移大地的喜乐,那生死孪生的兄弟起舞在这广大世界的喜乐,那在暴风雨中驰骋,用笑声摇撼唤醒众生的喜乐,那含泪静静地坐在盛开的痛苦的红莲之上的喜乐,那将一切的拥有丢入尘埃,无言无语的喜乐。(58)
这同样的生命,穿过地的尘土,将快乐迸射到每一片青草,化成花与叶的狂欢的浪潮。(69)
即便如此,在死亡中同样的未知也将以我一直都熟悉的样式显现,我热爱此生,因此我知道我也会热爱死亡。(95)
为了让读者有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本书绝大部分诗歌的配图都是译者从泰戈尔自己的画作中精选出来,从内容和形式上尽量配合诗歌的意蕴。它们应该是相通的,都是泰戈尔心灵本真的表述,诗人认为他的生命只是用来吹奏造物主荣美的一支苇笛:就让我的生命至真至简,如同那一只苇笛,让你随意吹奏音乐。(7)
泰戈尔创作这部诗集是用孟加拉文,有着诗歌特有的优美词汇、意境和韵律。泰戈尔后来自己将之翻译成英文后变成了散文体的形式,或者说自由体诗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做了些新的尝试,包括分行、押韵以及诗歌语言的运用,从而能程度用诗歌的体裁和语言来传递泰戈尔丰富的诗心,或清澈悠远,或纯真炽热、或深沉广阔、或生机勃勃,正如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唯美主义代表海顿斯坦所说,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 |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画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饱含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深刻影响了印度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流融通,被奉为杰出的现代印度艺术大师。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
徐欣梅,1974年出生于苏州 。1989年苏州中学毕业后,就读北京语言学院。1996至2001年在复旦大学任教英文部,曾师从陆谷孙教授进修英美文学和翻译。 |
译者序 / 3 吉檀迦利1103 / 8 附录/ 1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