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卷入视听传播业的若干年里,无论站在研究者或是评论者的立场上,都目睹着这个行业直观的变化。这些发展,未必能用简单的价值判断来加以界定,但如大家所感受到的,眼前的时代是富于新意和突破的时代。在今天的大环境里,影像所负载的意义远远超乎媒介功能本身,流行影视文化正在释放出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更多元和丰富的意义。本书选择了作者近五年来发表于主流媒体的代表性影视评论文章,从不同维度尝试对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进行思考,分为个案深焦、类型启示、现象探究、文化反思四个篇章。不论短长,是为记录。
作者至今保有文艺批评家基本的工作伦理、工作操守,跟踪影视、综艺等作品、现象、话题的一线情况,及时作出省视和判断。且无论是大众文娱意义上的偶像剧、古装剧,还是文化意义上的纪录片以及银发故事、文化类综艺等,都有均衡实时的分布探讨,有饱满的当下性。作者的文艺批评理性却不高冷,说理力求精通透辟,顺着事理讲,也顺着文艺作品内在的人情人性及其当代性、社会性讲。
过去的几年间,影视行业空前繁荣,但也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严峻危机,依然有不少现象级的影视作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也有大量如昙花一现的荧屏记忆转瞬即逝,伴随网络视听的全方位崛起,传统的长视频内容无论在业态或者审美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头部视频网站以强势姿态打破传统影视基于 时间版面的线性播出逻辑,其抽象的空间内可以同时承载海量内容,这意味着,一个阶段只追一 档节目、一部剧的执念,我们似乎很久没有再体验到了,短视频、倍速观看、弹幕等对日常生活的嵌入,令观看这种实践本身也面对着结构性的肢解我们有太多方法追完一档节目、一部剧,可终究也丧失了过去那种质朴而真诚的 追看 情绪,在这些年的评论和研究工作里,我的思考好像都与观看有关,一方面是观看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那么聪明看的难道不就是剧综影吗? 但如果投射到我们日常的影视文化实践里,答案就有很多玩味空间了。 前些日子一个媒体采访我时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影视剧能那么高频地回应社会热点议题,比如短视频、表情包、金句, 我说,因果关系错了,不是作品在回应,而是人们对作品展开的二次创作在回应。换言之,这是观众的创造, 眼下异常繁荣的次生传播早已是内化在观看实践中的重要组成,达康书记的出圈 、大明王朝1566在 b 站的走热、一分钟看完 ,观众解码的意志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于是,观看什么 就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议题。许多人对此表示悲观,似乎对长视频的结构性审美就此被破坏了,影视文化正在消解它关乎文化与美学的严肃性,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是在今天的媒介环境和文化接触习惯下必然导致的结果。无论我们抱着怎样扼腕的悲伤情绪看待它,这都是业已发生的状况, 重要的是,我们究竟如何来审视和处理所谓观看内外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如何观看, 同样地,这也看起来不太像一个有用的问题:用电视看?用手机看? 在频道里看?在视频网站里看? 这当然不仅仅关乎一个渠道和介质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 如此依赖倍速观看,注水剧需要 2 倍速,好剧甚至可以 0.5 倍速, 又为什么甄嬛传常看常新, 弹幕里的甄嬛传十级学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今天的观看早已不是一种被动的体验,它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甚至可以不断突破创作本身。 业内人士恐怕会跳出来:这是对创作的不尊重! 但反过来讲,这恰恰也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创作的试炼。所谓好作品并非一套一成不变的标准,更不是一家之言, 既然评价的标准终要回到观众手里,这样的变化又何尝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参照,对此,我同样怀有更加积极的想象。 当然,对上述议题的积极态度,并不意味着对这个行业在今天的变化所不假思索地接纳和赞颂, 我的忧虑和悲观其实是在这些探讨的另一个侧面,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相似的感觉。与影视文化有关的字眼常常高居微博热搜榜的前列,在被各式各样影视作品包裹的流行文化氛围中,却鲜有话题直接与内容有关有关影视文化的讨论越来越繁盛,但对影视文化的想象却越来越匮乏, 更进一步地,在如此丰富的观看空间之下,我们看到的却不是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是偶像失格、饭圈乱象、注水剧、抠图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看起来很热闹的影视行业却显得愈发无动于衷,仍旧几年如一日津津乐道地沉浸在甄嬛传武林外传等老剧的回忆滤镜里,作为一个批评者或者研究者,我的审视恐怕是微不足道的,更无法对此给出清晰而明朗的答案,但能够肯定的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早已不是 铁板一块的影视文化,它是高度异质性的,想套用过去的审美话语体系来对今天的文化进行评价,既是过时的,也是不必要的执念。我们这一代作者,要做的是在接纳行业变化的基础上去思考新的文化可能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叙事,观看的想象力常在,而这,也是我出版这部集子的初衷。 写评论这件无用的事竟然坚持做了八年,从我本科开始,直到博士毕业,感谢一路上遇到的好风景,这部评论集的名字叫观看之外:当代流行影视文化观察,择取了我过去五年间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关切的是作为社会话语的流行影视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上一次出版有关影视文化的观察,已经过去整整三年,行业在变化,我的思考也在变化,希望这些并不成熟的审视,有些许能与你们形成对话, 无论好坏,都是一种态度,是为前言。
何天平 2021 年 7 月
何天平,1991年6月,中共党员,浙江省嘉兴市人,广播电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日本爱知大学(双博士学位)。同时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研究员,近年来发表论文近50篇,著有《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作为影视评论人,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开设评论专栏或发表文化评论百余篇、近40万字。曾获星光电视文艺、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奖。
个 案 深 焦
追《山海情》时我们在看什么? 3
过于真实的《小欢喜》 6
《都挺好》的热点与痛点 11
《请回答》系列:没有来日方长,只有一去不返 14
巨作《世界奇妙物语》 21
《创造 101》里的女性群像 25
有意思和有意义总是不能兼得 30
《人间世》里的无可奈何 34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小而美,电影窘而迫 39
类 型 启 示
偶像繁盛的年代里,偶像剧却衰落了 47
我们为什么爱看古装剧? 53
剧集创作里的职场叙事大有可为 59
国剧里的京味图景 65
影视文化需要更多讲好银发故事的勇气 69
终于,中国综艺不那么迷恋往户外跑了 75
入席的爸爸,以及中国式代际关系 80
逆生长的文化类节目,代表了诗和远方吗? 84
野蛮生长的互联网说话之道 93
讨论三十而已,发现隐秘角落 103
没有什么比我们更能令我们共情和动容 109
剧集创作向短 114
影视经典翻红,巧合还是必然? 118
现实主义才是国剧珍贵的礼物 124
历史正剧逆袭,二次元青年爱上宏大叙事 129
我很丧,并不代表我不能好好生活 133
春节看电影,何以成为新年俗? 138
文 化 思 考
重回那方荧光屏里的完美彼岸 143
莫让伪现实剧作搅浑创作市场 148
电视剧创作应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151
综艺不能只以年轻为名 155
生活在别处原本只是一个执念 158
广告的优裕,植入的窘迫 162
童年打开方式那么多,演个《白蛇传》怎么了 166
一个尾声:大视频业正在下行吗?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