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执业医师考试中公2021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
定 价:198 元
丛书名: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公版·2021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本书依据2021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进行整理。使用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此外,双色印刷、重要知识点表格呈现等特点,可给考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中公版·2021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部讲义》是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专业师资,依据考试大纲,对历年考试考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将考点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使考生在紧张的冲刺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提高。本书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团队依据近几年考点、真题进行科学研发,涵盖历年高频考点、近年热门考点、冷门趋势考点等,使广大考生在备考阶段查漏补缺,有的放矢。
上册篇中医基础理论3第二篇中医诊断学50第三篇中药学116第四篇方剂学171篇黄帝内经265第二篇伤寒论283第三篇金匮要略303第四篇温病学319中册篇诊断学基础335第二篇药理学445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523第二篇中西医结合外科学718下册第三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855第四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968第五篇传染病学1063第六篇针灸学1114篇医学伦理学1191第二篇卫生法规1208附录一学科干货大串讲1247附录二《中医经典》条文背诵合集1285篇中医基础理论3章中医学理论体系3第二章精气学说5第三章阴阳学说6第四章五行学说9第五章藏象11第六章精、气、血、津液、神21第七章经络27第八章体质32第九章病因33第十章发病39第十一章病机40第十二章防治原则46第十三章养生与寿夭49第二篇中医诊断学50章绪论50第二章望诊50第三章望舌65第四章闻诊70第五章问诊74第六章脉诊86第七章按诊91第八章八纲辨证93第九章病因辨证99第十章气血津液辨证101第十一章脏腑辨证105第十二章六经辨证112第十三章卫气营血辨证114第十四章三焦辨证115第三篇中药学116章总论116第二章解表药121第三章清热药125第四章泻下药131第五章祛风湿药134第六章化湿药136第七章利水渗湿药137第八章温里药141第九章理气药142第十章消食药143第十一章驱虫药145第十二章止血药146第十三章活血化瘀药149第十四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52第十五章安神药156第十六章平肝息风药157第十七章开窍药160第十八章补虚药161第十九章收涩药167第二十章攻毒杀虫止痒药169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170第四篇方剂学171章总论171第二章解表剂172第三章泻下剂179第四章和解剂183第五章清热剂186第六章祛暑剂197第七章温里剂199第八章表里双解剂203第九章补益剂205第十章固涩剂215第十一章安神剂220第十二章开窍剂223第十三章理气剂224第十四章理血剂229第十五章治风剂235第十六章治燥剂240第十七章祛湿剂244第十八章祛痰剂254第十九章消食剂258第二十章驱虫剂260第二十一章治痈疡剂261篇黄帝内经265章素问265第二章灵枢279第二篇伤寒论28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83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90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94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95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97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01第三篇金匮要略303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303第二章内科病证305第三章妇科杂病316第四篇温病学319章温热论319第二章湿热病篇324第三章温病条辨327篇诊断学基础335章症状学335第二章问诊355第三章检体诊断355第四章实验室诊断391第五章心电图诊断426第六章影像诊断433第七章病历与诊断方法443第二篇药理学445章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445第二章拟胆碱药450第三章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胆碱酯酶复活药452第四章抗胆碱药453第五章拟肾上腺素药457第六章抗肾上腺素药460第七章镇静催眠药463第八章抗癫痫药465第九章抗精神失常药466第十章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467第十一章镇痛药469第十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472第十三章抗组胺药473第十四章利尿药、脱水药475第十五章抗高血压药477第十六章抗心律失常药482第十七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483第十八章抗心绞痛药486第十九章血液系统药489第二十章消化系统药492第二十一章呼吸系统药496第二十二章糖皮质激素499第二十三章抗甲状腺药501第二十四章降血糖药502第二十五章合成抗菌药505第二十六章抗生素509第二十七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515第二十八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517第二十九章抗结核病药517第三十章抗恶性肿瘤药519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523章呼吸系统疾病523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548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585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606第五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618第六章内分泌与代谢疾病633第七章风湿性疾病651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656第九章理化因素所致疾病677第十章内科常见危重症682第十一章肺系病证喘证686第十二章心系病证不寐688第十三章脾系病证689第十四章肝系病证694第十五章肾系病证水肿702第十六章气血津液病证703第十七章肢体经络病证714第二篇中西医结合外科学718章中医外科证治概要718第二章无菌术726第三章麻醉729第四章体液与营养代谢735第五章输血741第六章休克744第七章围手术期处理746第八章重症救治750第九章疼痛与治疗752第十章内镜与腔镜技术755第十一章外科感染756第十二章损伤764第十三章常见体表肿物779第十四章甲状腺疾病781第十五章胸部疾病788第十六章乳房疾病791第十七章胃与十二指肠疾病797第十八章原发性肝癌801第十九章门静脉高压症802第二十章急腹症803第二十一章腹外疝814第二十二章肛肠疾病817第二十三章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823第二十四章周围血管疾病831第二十五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839第三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855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855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862第三章妊娠生理866第四章产前保健872第五章正常分娩875第六章正常产褥880第七章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883第八章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885第九章治法概要887第十章妊娠病888第十一章妊娠合并疾病903第十二章异常分娩908第十三章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913第十四章分娩期并发症916第十五章产后病920第十六章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928第十七章女性生殖系统炎症929第十八章月经病937第十九章女性生殖器官肿瘤948第二十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955第二十一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958第二十二章子宫脱垂961第二十三章不孕症963第二十四章计划生育965第四篇中西医结合儿科学968章儿科学基础968第二章新生儿疾病979第三章呼吸系统疾病983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992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994第六章泌尿系统疾病1000第七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1006第八章小儿常见心理障碍1010第九章造血系统疾病1014第十章内分泌疾病1018第十一章免疫系统疾病1021第十二章营养性疾病1027第十三章感染性疾病1034第十四章寄生虫病1050第十五章小儿危重症的处理1052第十六章中医相关病证1054第五篇传染病学1063章传染病学总论1063第二章病毒感染1072第三章细菌感染1090第四章消毒与隔离1108第六篇针灸学1114章经络系统1114第二章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118第三章腧穴的分类1119第四章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1119第五章特定穴1121第六章腧穴的定位方法1124第七章手太阴肺经、腧穴1126第八章手阳明大肠经、腧穴1128第九章足阳明胃经、腧穴1129第十章足太阴脾经、腧穴1131第十一章手少阴心经、腧穴1133第十二章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135第十三章足太阳膀胱经、腧穴1136第十四章足少阴肾经、腧穴1138第十五章手厥阴心包经、腧穴1140第十六章手少阳三焦经、腧穴1141第十七章足少阳胆经、腧穴1142第十八章足厥阴肝经、腧穴1144第十九章督脉、腧穴1145第二十章任脉、腧穴1147第二十一章奇穴1149第二十二章毫针刺法1150第二十三章灸法1153第二十四章拔罐法1155第二十五章其他针法1156第二十六章治疗总论1157第二十七章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158第二十八章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171第二十九章皮外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177第三十章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1182第三十一章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1185篇医学伦理学1191章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目的、医学模式1191第二章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1193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194第四章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1196第五章处理与患者关系的道德要求1199第六章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1200第七章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1200第八章医学研究的道德要求1203第九章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1204第十章医学伦理学文献1206第二篇卫生法规1208章卫生法概述1208第二章卫生法律责任1210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212第四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216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219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224第七章《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1227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231第九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1236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1238附录一学科干货大串讲1247附录二《中医经典》条文背诵合集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