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开山之作。
2.所独创的气血共振理论一方面与传统中医的精神极为契合,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数字化与公式化,这是此前倡导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人所没有做到的。
3.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现代病的病因和诊治重点,对中医的许多概念和原则进行了数学、物理、生理学上的解释。
4.让中医以科学语言与普通大众进行沟通的方法,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人也能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气经络阴阳五行等之于人的意义。
5.对水肿、湿气、高血压等现代疑难病症以气血共振理论进行了独具一格的剖析和论证,让中医的特色和疗效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
6.内容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从科学的角度,以实验验证传统中医的观念和智慧。既有继承发扬,又有批判扬弃。沙里淘金,真实可信。
王老师的理论,帮助我把所有的知识孤岛联系到了一起。
正安康健创始人 梁冬
王教授的理论从数学、物理及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合理的,他替数千年的中医打下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学会会士、斯坦福大学电气博士、台湾大学校长 李嗣涔
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 冯元桢
编者前言
关于中医科学化,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声音。有一群人将科学化解释为西医化,认为中医落后于西医,不屑于从事气与经络的科学化研究;另有一群人认为中医本身是另一套独立的体系,和科学不相关,只需要回到中医体系中研究经典就好;还有一群人认为中医体系即是科学的体系,不需再于此多作辩证,应思考中医本身的优势,以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中医的未来。当然,也有一群科学家,不论主客观条件如何,不管理念如何分歧,他们在相信中医的信念下,默默地为中医的科学化和中医的现代化努力着。
在这当中,时代意义的,当属王唯工教授的论述。
王唯工教授通过脉博与生理现象的关联,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突破了中医科学化的困境。他不仅为传统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语言系统,同时也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了一个新出口。更难得的是,他所独创的这套气血共振理论一方面与传统中医的精神极为契合,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数字化与公式化,这是此前倡导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人所没有做到的。
王唯工教授以此理论为契机,开启了一连串的科学实验和长达数十年的临床验证,随着一本本图书的问世,他的气血共振理论也日趋完善。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现代病的病因和诊治重点,对中医的许多概念和原则进行了数学、物理、生理学上的解释,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科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看到,在这些先后问世的著作中,王唯工教授不仅通过气血共振理论对病毒感染、高血压、心血管堵塞、水肿等疾病提出了崭新的看法,他还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对肾、肺以及颈等人体关键部位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王唯工教授用他独有的血液循环与能量医学的观点,告诉大众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运动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他一再主张:西医是治你不死的学问,中医是让人活得快乐的学问。通过对这套理论的不断探索、扩展和延伸,他找到了一个让中医以科学语言与普通大众进行沟通的方法,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人也能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气经络阴阳五行等之于人的意义。
王唯工教授以科学说中医,让我们很自然地对中医的科学基础充满了信心。中国台湾省的著名老中医马光亚先生评价说:古人言脉,大都是在脉的形象上兜圈子,王教授则是研究脉的原理,认定气是脉的原动力,并具体说明气血共振的道理,这是更上一层的成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院士冯元桢先生说: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当然,一个新理论的诞生,也必然将面临观念、临床以及时间的考验与修正,甚至必须要面对一些非理性与教条式的反对。而且,这套书所阐释的中医的科学基础也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发扬传统中医的王道医术,也要利用现代医学的优点,像靶向治疗、外拉手术甚至器官移植等就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应用。西医的理论,治病的方法,药物的开发多是依靠统计学,也就是所谓的相关性,他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这本应是人类医学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争论孰是孰非上。所以,作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投入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中,希望可以用大规模的人体实验,有系统的分类,有层次的规划,来证明中医的实用性,来阐明中医诊治和中药配方的科学原理。他希望这套书可以作为一个垫脚石,能让后来者充分利用,进而用力地踏着它奋勇向前。
正如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作者数十年前探索中国传统中医科学化、现化代的新思维、新方向的努力和勇气,与此不谋而合。也正是在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在数以万计的患者的验证下,王唯工教授的理论在逐渐开花结果,基于这个理论而开发的脉诊仪也已服务于病患。
我们在想,这样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却又吸收了的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理论,在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它对传统中医的拓展能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呢?又或者说,它能不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更加有益的引导呢?
我们对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