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17年中国绿色植被覆盖变化的格局与影响
定 价:85 元
当前图书已被 9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编
- 出版时间:2020/12/1
- ISBN:9787511145505
- 出 版 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Q948.52
- 页码:22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1982-2017年中国绿色植被覆盖变化的格局与影响》收集1982-2015年国内外广泛使用的AVHRR的NDVI数据集和MODIS的NDVI数据集,及1982-2016年气候变化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年鉴,并摘录各省以及省内各地市行政单位的农、林业及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并研究以“撂荒”、“抛荒”为主题词检索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为阐明1982-2016年中国陆地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规律,辨识植被覆盖变化典型地区,明确典型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自然、人文因素,支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监测结果,为大尺度生态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本书收集1982-2015年国内外广泛使用的AVHRR的NDVI数据集和MODIS的NDVI数据集,及1982-2016年气候变化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年鉴,并摘录各省以及省内各地市行政单位的农、林业及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并研究以“撂荒”、“抛荒”为主题词检索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1982-2015年,中国年最大NDVI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约为0.011/10a (p<0.001),其中,南方年最大NDVI增加速率明显大于北方。从空间上看,1982-2015年中国年最大NDVI发生明显趋势性变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其中中国南方年最大NDVI除川西、藏东略有降低外,在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的空间差异性较小,增加速率约介于0.01~0.02/10a之间,而中国北方年最大NDVI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大,其中,黄土高原、太行山、东北平原中西部地区以及三江平原地区年最大NDVI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介于0.02~0.07/10a,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年最大NDVI增加趋势尤为明显,约为0.06/10a。华北平原部分地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年最大NDVI明显降低,降低趋势介于0.01~0.05/10a,特别是大兴安岭地区年最大NDVI降低趋势尤为明显,约介于0.04~0.05/10a。在西部地区,除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年最大NDVI明显增加外,增加趋势约介于0.02~0.07/10a,其他地区年最大NDVI变化不明显。
1992-2017年有撂荒记录的163个县(市)分布于全国20余个省份,集中分布于南方,且基本呈左旋90度的“T”字形,其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中部和南部。“T”字形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2010年之前撂荒记录县市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东西向带状地区,此后则主要出现于自甘肃东南部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的南北向带状地区。撂荒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基本同步。农业效益低和劳动力不足是大部分县(市)撂荒形成的共性因素;部分县(市)撂荒的原因涉及生产条件差和制度不完善。
本书通过分析NDVI变化与当地降雨量、空气不稳定性和低空大气湿度的相关性,发现黄淮海地区春季NDVI变化与降雨日数变化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其中小雨的相关性最强。NDVI每增加10%,小雨日数和降雨量大约均减少10%。NDVI增加导致蒸发/潜热通量增加,显热通量减少。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模式,通过集合模拟试验,模拟研究雄安新区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1 全国绿色植被覆盖概况
1.1 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变化
1.2 绿色植被区域年最大NDVI的变化
2 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成因
2.1 绿色植被区域年最大NDVI变化的空间差异
2.2 年最大NDVI变化的省际差异
2.3 年最大NDVI变化的地市间差异
3 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格局与影响
3.1 撂荒的空间格局及成因
3.2 南方撂荒对地表物理特征的影响
4 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气候与环境效应
4.1 1982-2000年春季绿色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效应
4.2 黄淮海平原春季绿色植被覆盖变化对降雨的影响
4.3 雄安新区城市化的气候效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