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石鼓书札》是作者王晓的个人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二十几篇散文作品,约二十万余字。
《石鼓书札》包括游记和生活随笔,游记主要表现福建省内,特别是莆仙地区的风景名胜,带有独特的个人体验。散文集中作品创作年代跨度较大,较好地记录了作者个人成长历程的心理嬗变,展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大潮中的精神风貌。散文集以时间的逆向为序编排文章,保留了作者近十年的文字创作风格,在对往事的追溯和记当下的记录中,展望未来。
王晓这个名字,在“莆田作家”微信公众号上断断续续地看到。对这个姓名,我有过猜想:这一定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作家,父母祖辈一定读过很多很多的书。每一个文化人的姓名都深深烙刻着一个时代的印迹,也常常展示一个家庭的文化修养。
翻阅着王晓先生的散文集《石鼓书札》,我已认定作者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文学精神。这本大约25万字的游记散文虽没有将作者所描写的对象以地理方位进行分类,但胜在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这或是文学精神使然。
“在这个世间,我们居住在哪个地方,都是岁月深处埋下的伏笔。”这句来自王晓开篇散文《城南有座石鼓山》的开篇语,已经说出故乡在一个作家心中的位置。每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总会有一个故乡,一个永远无法割裂的心灵原乡。王晓出生、成长于仙游,仙游已然是王晓的文学故乡。仙游是一座山海平原兼具的美丽县城,至今仍深藏无穷无尽的名山秀川。仙游千年的人文历史中,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在跌宕起伏的仙游县境内留下了动人的篇章。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以那篇《游九鲤湖日记》,为仙游美丽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学,留下了优美的证明。
石鼓山、宝幢山、凤山、石谷解等仙游的名山也曾留下我彷徨的脚步。这些还处于原生态文明的仙游山区,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依然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人文底蕴。王晓的笔端也一直沿着自己心灵的指向,他不仅仅用惬意的心情领略仙游山川美丽的风光,更用一种沧桑的文学情怀,在历史与人文密集的山水文化中探究着文化的积淀,并产生共鸣。
仙游与故乡、故乡与仙游,在王晓生命中或已融为一体,散文集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仙游的山而写意,围绕着仙游的水而流动。尤其是仙游城南,那么多的风物在某种生命际遇中,一一进入了王晓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进而生根发芽。因为那些专属于故人的情感总会在不起眼的地方,引起一些细小的情感触动,才会在文字上永不停止地蜿蜒。这就是故乡的力量,是故乡在一个文人心中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无尘塔:凤岭梵影的记忆》这篇近似文化散文的作品,是《石鼓书札》中最为亮丽的散文。对历代优秀的散文家来说,类似九座寺、无尘塔这样深藏于远山之中的寺院有着一种天然的诱惑力,最能使他们真情流露,几乎可以完全展示出他们的文学才华。也许这也与每一个作家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王晓是一个仙游人,但并不是一个仙游的故人,他的身上流淌着故乡与异乡两种融合而又分裂的血脉,宗教文化在作家情感上的作用就不言而喻。
从王晓的气质与感情上看,他应该不算是一个完全的仙游人。他的父亲是磐石开闽王的后裔,在历史巨大的浪潮中,从福州迁到仙游,在仙游定居繁衍。王晓是他父亲的儿子,身上流淌着闽王显赫家族的血液。从血脉上来说,他是一个福州人。仙游是王晓血缘上的异乡,但仙游又是王晓大半生时间里流连忘返的家乡与故乡,他的生命中每一个刻骨铭心的场景都与仙游有关,仙游在他的笔下理所当然地放入故乡的天光云影,植入故乡的山川河流暴风骤雨。
在散文集《石鼓书札》中,还有几篇福州题材的作品,如《上下杭笺札》等散文。这些游记散文几乎与同一散文集中那些仙游题材的散文具有同样的感染力。这与王晓的身世有关,因为福州城就是由他的先祖王审知筑城垣起城楼,奠定了福州城日后成为大城市的基础。他的祖先在这座城中生活、劳动、读书、战斗,整整一千年。
王晓的文笔相当流畅,在此类游记散文中尽展一个作家朴素的文学情怀。他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在二十几篇散文中尽可能地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充分感觉到文学所特有的芬芳。这是一个作家成功的开始,也是一个作家能够走得更远的最有力的证明。
王晓,祖籍福州晋安,生长于仙游鲤城。现为莆田市作家协会理事、仙游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于各报刊。
城南有座石鼓山
宝幢山记
蔚然亭记
向西,去凤山
无尘塔:凤岭梵影的记忆
浮曦逐海(外三篇)
上下杭笺札
像秋风一样拂过
菜溪岩散记
九鲤湖笔记
记凤山十八股头——我的圣石头记
兴山小记
问道罗山书院
长岭有一泓龙潭湖
冠豸山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