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城之倾(这部作品为日后数据化城市和AI社会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定 价:68 元
- 作者:黄海峰 著
- 出版时间:2020/9/1
- ISBN:9787551317801
- 出 版 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47.5
- 页码:388
- 纸张:轻型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小说讲述了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城邦——邯城,机器人作为人类智力延伸的载体,完成了许多人类所不能完成的工作,而机器人的日益强大,继而产生了机器人是否会替代人的社会问题。本书分别以人类、基因改造人、机器人为主角展开三段故事,描写三者之间既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情感故事。
在数据化和人工智能AI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部作品为日后数据化城市和AI社会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提出了担忧。
这本书有什么?
◆《邯城之倾》是中国科幻作家黄海峰的处女作。
◆《邯城之倾》讲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中人类、基因改造人和机器人的生活。
◆《邯城之倾》探讨了未来世界中的平等、自由与爱。
这些问题你有答案吗,这本书能告诉你。
◆“基因人” VS “机器人” 谁是z强?
◆人类会死亡,基因人会死亡,那么机器人会死亡吗?
◆机器人经历了什么,才会告诉你:爱是人活着的意义所在,是灵魂的居所。
◆人类是欲望的载体,那么未来世界中的机器人是否也有欲望?
序
《邯城之倾》是一部令人倾心小说,很难想象它是一位新人的处女之作。
在不远的未来,当人类的科技已高度发达,物资已不再匮乏,战争已不再成为解决争端的必需手段,整个世界呈现一片祥和——至少表面如此。在预防小行星撞上地球的行动中,一个小小的失误最终导致美丽的月球毁灭,由此造成母星的微倾,一系列灾害随之而来。作为地球上科技最发达,社会治理堪称楷模的城市国家/城邦(citystate)代表的邯城也将面临着一场毁灭性地震的来袭,而对于这场地震的预测则介于已预测和未预测之间的微妙状态。与此同时,邯城的政界也面临着大变局,改选领袖——市长。
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在情节铺展的结构上,作者有着精细的考虑,没有采取单纯线性的方式,而是以较为复杂的时空交错,人物视点转换投影的方式。即以精密的时间线为主轴——聚焦于核心的2069年的某个时段,横向三个主要相关人物的视点,围绕着时间的主轴,生成三部叙述,从而逐步为读者拼贴出一幅事件的全景图卷。这样的结构,细密的时间线具有历史编年体式的真实性,同时具有情节逐渐铺展的历时性。而三个人物视点所组成的叙述体,则给作者以更大的叙述空间,得以加入更多在简单线性叙事体结构看来是枝蔓性的评述,而这些看似枝蔓性的评述,在作者那里往往是构成更深层次表述的关键;同时,在第一部、第二部均已完成整体叙述的时候,情节的悬疑性还未全部消解。
一条时间线加三个叙述视点,具有相对稳定的精神或审美结构——三位一体[《黑客帝国》里的女主角崔妮蒂(Trinity),英文名本意即“三位一体”。]。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个人看来,作者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以这三个叙述体或多或少隐约地对应着人类社会三个重要的主题:平等,自由,爱。
小说的第一部“陈鲲”[一个有趣的名字。按作者的说法,未来邯城人用作名字大多与鸟相关,而鲲是鱼。《庄子》里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后来“米克”在与陈鲲谈话后,给自己取的名字叫“鹏”。],是一个基因改造漏网者的视点,同时他也是地震事件运转的一个重要齿轮。在小说中,未来世界并非如《1984》、《美丽新世界》或《使女的故事》那么极端,虽然监控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但这种控制相对温和,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其治理的法则是由一批理性而道德的伟大立法者所确立,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修订的。政府在谋求平等方面始终是有所作为的。胚胎基因的优化修改选择保证父母为孩子的未来作平等化的选择;对个人行为的评价——数据画像——是有充分掌握信息数据的“城市信息和分析系统”即“米克”所做出的,而系统是中立而无个人利益和喜好的,等等。然而,即便抛开过度平等化带来的社会平庸性问题,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作者称之为“随机性”因素,比如基因改造的失败(第一部的主人公陈鲲)、父母拒绝对孩子进行基因改造(樊云),以及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非常优秀但未经基因改造的暗岛人),足以令平等之天平倾斜(人们分区居住)。更不用说,当我们追问,系统可以中立,但系统依据的评判标准和原则毕竟是由人来制定的,其终极依据何在呢?
在一个技术被普遍视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温和而理性的未来世界,平等如何可能?
小说的第二部“观察者T”,在我看来是关于“自由”的生成机理的。T是未来的一个高智能机器人。从某种角度看,机器人是最不自由的,它的所有行为都要由人类设定的程序决定,没有主体性。但从另一角度看,机器人与人又何其相似。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每个人出生本身并无选择权,如果再加上基因改造,简直同机器人一样是被造的;在成人过程中不断受教育,如同程序输入;唯一不同的恐怕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生成自我意识或主体性的形成,让人类有了自由的根基;自由是有意识的主体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小说中,当机器人T被赋予了巨量的人类社会信息(违反了未来的《人工智能法修订案》),甚至被输入了部分的人类情绪因子,且同时具有行动能力(违反了《数据信息法修订案》),它就逐渐有了主体性的萌芽,从观察者——一个交通观测机器人——变成了一个行动者,从而有机会去拯救人类——一次错误的尝试,一次正确的行动。那么,当机器人T获得了自主能力的时候,为什么选择的是拯救而不是毁灭——想想库布里克《2001太空奥德赛》中那个可怕的机器主体,更何况在它的核心记忆中弗兰肯的唱段“人类劣迹斑斑,他们擅长欺骗”萦绕不去?
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的自由和人工智能体的自由将如何可能,将呈现为怎样的样式?
第三部“艾可”,我认为是关于“爱”的,也是作者要诠释的终极主题。但作者在诠释爱时,把它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它处于矛盾与缺憾之中,让它在现实面前不断地屈服,从而折射出人生之爱的珍贵与艰难。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到爱的另一面——欲望的如影随行,从中揭示爱与欲的相依又冲突的关系。主人公是生长最优秀家庭的艾可,患有按钮症,某种一种选择困难症。他的父母作为未来世界最顶尖的才智之士,却在感情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这是其生活中的另一大困扰。通过制造一场虚拟的车祸,艾可成为嵌入地震事件的另一片齿轮,并得以结识来自暗岛的女孩安吉,由此展开了一段情感历程。在作者笔下,在未来世界,择偶往往如同传统时代的生辰八字配一般,需要通过信息咨询进行基因的配比;伴侣机器人的出现,让人类在性伴侣方面有了多样的选择。而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基因改造,年轻人的性成熟年龄被推迟到25岁以后,目的是让心智得以充分发展;一些优秀者的后代甚至被推迟到50岁以后。而荷尔蒙的控制,将导致年轻人的情感疏淡。
在这样一个未来,男女之爱、父母子女之爱、家庭之爱乃至人与机器人之爱又将如何可能?
在主体三一架构内,作者在情节推进过程中,还以大量延展性的铺陈和讨论,无论是对壮美的未来日出、凄清的月桥、漫天飘舞的奇异的空生植物的极为细致的描述,还是不断回闪的作为现实映照的邯城历史的考证性叙述,关于时间、知识和伦理问题的探讨,赋予小说文本更丰富的血肉;与此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奇崛的想象能力,以及沉潜的智性。也因如此,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包含了极为庞杂的蔓生性素材,大量远未及展开的思考和讨论,似乎可以看作是一部导论性的作品,有望作进一步阐发和拓展。
成为小说家,是许多人年轻时的梦想。作者在自序里说,这部小说即源于多年前在家乡小县城夜晚面对明亮星空时的奇想。我在学生时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狂热梦想,也写过一些文字。大学毕业后,长期的学术工作氛围,让这一梦想逐渐泯灭。但是对于文学的爱好,却始终未曾褪去。在漫长的学术编辑生涯中,我还是寻得了一些机缘,策划引进编辑出版了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我觉得值得一提的只是两位女作家——法国作家马格丽特·尤瑟纳尔和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系列作品。我并不认识作者,只知道也是一位女性。
黄韬
2019年12月10日星期二
黄海峰,中国科幻女作家。七十年代生于江西。惯听潮水江笛之音的她,科幻作品中理性的逻辑间流淌着温存的思绪。她的作品以巨大的时间跨度和纵深的空间维度探讨未来被科技所改变的生活。
引子
陈鲲
005/一 数据画像
010/二 默契训练
014/三 交易(一)
021/四 小T
029/五 她
039/六 瑶池
049 /七 上帝的蜘蛛
055 /八 与米克对话(一)
061/九 知识站
068 /十 高空阳台
074/十一 小呆之死
078/十二 樊磊
086 /十三 基因歧视
090/十四 交易(二)
096/十五 化妆
101/十六 飞翔
110 /十七 新市长
115 /十八 与米克对话(二)
123 /十九 邯城之倾
观察者T
130/一 悬浮
132/二 记忆
137/三 孤独
141/四 快乐
144/五 事件
148 /六 坠落(一)
153/七 艾可
157/八 方石
168/九 天台
173/十 盟友
180/十一 追捕
189/十二 坠落(二)
197/十三 岛民
203/十四 寻找
208/十五 工厂
215/十六 地铁
218/十七 听证
227/十八 坠落(三)
230/十九 手稿
233/二十 舒漫
237 /二十一 倾城
240/二十二 秦铭
246/二十三 尾声
艾可
256/一 按钮症
263/二 社团
275/三 车祸
290/四 相遇
305/五 暗岛往事
322 /六 远征事件
338/七 信
348/邯城之倾(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