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视角和专业知识,以反思大学治理现代性问题为切入点,收集、整理和研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资源的一手资料,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深入探讨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回应解决当前困扰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难题,为今后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向。基于此,本书分为6章:第1章明确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的原因等;第2章考察西方国家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学理基础以及当前出现的各种发展问题等,据此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第3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思想指示,阐明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4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第5章探索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大学文化建设实践,诠释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第6章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文化发展情况,总结北京理工大学的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类、经济学类、教育学类、政治学类的专业人员,也可供相关旨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刘新刚: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党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博士。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主要从事《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新时代党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经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约80篇。出版专著或参著共9部。获得教学科研奖项10余项。兼任全国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等。
宋珊珊:1988年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哲学动态》《河北学刊》《理论视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光明网等期刊和媒体发表论文和译文(英、法译汉)多篇,合著3部;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改项目等;曾获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十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决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社科思政类三等奖和最佳教案奖。
王旭东:1987年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理论研究。出版著作3部,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王校楠:1991年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周迨琛:1995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发展与改革研究室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等研究。在《管理现代化》《出版广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中国青年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党建研究会2019年度课题等;曾获2017-2018年度北京理工大学综合管理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