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来说,乌托邦和大众化叙事的电视剧一样,都是一种精神慰藉,相信这个世界上还存有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从而远离身边的绝望。
许多“潜伏”题材的谍战剧都出现“同居者”形象。它把革命理想和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融合在一起,泄漏了革命者一个关于“江山美人”的隐秘欲望,同时也透露了一个关于当代收视趣味的秘密。
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代表的一系列“后战争剧”表明:英雄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时代将以家庭和平庸生活为中心。惯于征战的英雄们对于身后的家庭总是怀有疑虑和恐惧,这一方面表明他们不甘于回归平庸的家庭,另一方面也表明英雄们对于那种在后方安逸环境中钩心斗角、争权逐利的庸人生活和庸人心态的痛恨与逃避。
伟人们创造历史,而历史的好坏,无论是旧时代的死亡还是新时代的诞生,这死亡前的病痛和诞生前的阵痛都需要生活在时代夹缝里的每一个普通人去承受。
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人们正面临新的奴役,价值观问题反而被忽略。 经典的庄严在这一系列因素的挑战下分崩离析,但希望通过颠覆与解构达到的理想国却也从来未曾实现过。 在一个充满痛苦和冷漠的年代,能够有那样一些散发着理想光芒的、轰轰烈烈的作品来抚慰人心,温暖人心,也算是一种补救。 政治主旋律终将上升为人类主旋律。
从电视剧中去解读一个时代的世道人心,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一个时代的叙事文本都隐藏着这个时代的密码。虚构文本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样本,其无意间泄露的关于这个时代的本质和真实的精神状态,比之有意书写的、以真实文本为外在特征的历史叙事更加具有本质真实的意义。真实历史叙事总是在叙述、记录某一方面的同时,遮蔽、掩盖了另一方面,因为,历史的叙述者是有着主观立场和意志的人,他的叙述不受客观历史所左右,而是受主观表达的冲动所支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历史叙事都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区分。但是,假如我们把虚构文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本身当做一种真实历史去解读,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是没有任何矫饰和闪烁其词的。由此,我发现了当代主旋律电视剧叙事中所透露出的些许真相,尤其是它和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及其政治之间的关系。主旋律电视剧重构了当代民众的家庭政治生活,如果要展开论述,这足以发展成为一门电视剧政治学,但这不是本书要完成的任务。
我们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和政治脱离过干系。时代早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马克思却早就指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而军事、社会、文化何尝不是如此。20世纪是一个政治主题日渐上升的时代,上半叶国共双雄逐鹿天下,国民党打的是军事牌,共产党打的是政治牌。打军事牌的军事上输得一塌糊涂,打政治牌的最终赢得天下。因为,懂军事不懂政治,终究只是一味抢地盘的军阀。列宁说:“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①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的终结,宣示了单纯军事主义的终结和一个新政治时代的开启。《白鹿原》里,国共合作破灭,反动派田福贤反攻倒算,共产党员陆兆鹏亡命出走,临走前把手里的枪递给农会会员黑娃说:“记住,一定要有自己的队伍,这是血换来的教训。”这句话被主席总结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黑娃记住了这句话,真的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不过是土匪武装,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听到另一句更重要的话:“……党指挥枪!”这是毛委员在三湾改编时说的话。今天,在井冈山茨坪的毛泽东塑像后面就刻着这样一段话:“红军所以能艰苦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个时候,在白鹿原上打家劫舍的黑娃还不知道毛委员是谁,当然也没机会接受三湾改编……所以,后来黑娃的队伍溃散了,他自己是被枪毙的,还是他的发小白孝文县长签的字。党指挥枪便是政治。国民党也指挥枪,但国民党的政治力不够,这个党始终没有统一起来。枪只听军队里某个人的。军队就像个私企业,只听老板的。所以它有中央军、有桂系、有晋绥军、有西北东北军,甚至共产党也可以随意渗透。乃至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推进,国民党全师、全军整建制地通告起义,各路防线纷纷失守。蒋介石曾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是政治,可惜他用在了军事上。他自己的“内”即他的党内始终没有安定过,汪精卫、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哪个都没有让他省心过。而他却在内政不稳、内乱不止之时,在军事上大动干戈,结果连小小一个苏区、几万人的红军也始终无法消灭,反而被自己的部下调转枪口,逼着签订城下之盟。世界上没有哪个党的领袖是如此窝囊的。毛泽东则堪称政治高手,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前,集中精力搞整风,专心致志抓政治,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意志,牢牢掌握了军队的控制力。毫无疑问,共产党的胜利,是政治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顺理成章地,政治主题压倒一切,中国进入全民政治时代。民众在政治思想的感召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人感谢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政治生命,接下来“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运动三五年来一次。
自序 主旋律:我们时代的电视剧政治学
第一章 绪论构建理想与诗意的年代
第二章 主旋律溯源
第一节 从教化到精神之源的转身
第二节 主旋律概念溯源
第三节 主旋律学术溯源
第四节 主旋律电视剧溯源
第五节 主旋律电视剧标志性作品
第六节 繁荣后面的隐忧
第三章 主旋律电视剧的文化身份
第一节 三种文化形态格局及主旋律的位置
第二节 电视传播环境下的文化喧嚣
第三节 关于大众和大众文化
第四节 关于精英和高雅文化
第五节 关于严肃的电视剧
第六节 三种文化形态在电视剧领域的冲突与调和
第七节 主旋律电视剧的男性主义叙事倾向
第四章 伟人剧:追寻精神高度
第一节 重大革命历史:概念和规定
第二节 发展脉络和重要作品
第三节 重大革命历史中的事和人
第五章 军旅剧:呼唤激情岁月
第一节 军旅、军事与战争:概念的比较
第二节 当代军旅剧基本类型
第三节 军旅剧与时代社会心理: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六章 谍战剧:重塑人生信仰
第一节 从反特到谍战——谍战剧的演变
第二节 谍战剧的定型
第三节 悬念——谍战剧对国产电视剧叙事模式的贡献
第四节 双面人生的焦虑——身份的迷失与找回
第七章 大时代剧:群体命运与个体悲欢
第一节 大时代与年代
第二节 大时代剧的史诗追求
第三节 大时代和家族
第四节 从“族群记忆三部曲”看大时代剧的本土化叙事
第五节 传统叙事与革命叙事的冲突与调和
结语
第八章 平民剧:人间烟火里的平民情结
第一节 平民化:柔调主旋律
第二节 生活流——平民剧类型特征
第三节 亲情剧与乡村喜剧
第九章 经典改编:古典情怀与逐利时代
第一节 古典名著:古典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文学名著:思想的距离
第三节 红色经典:解构的狂欢
第十章 帝王剧:庸众的温床
第一节 历史自慰的狂欢与危机
第二节 历史正剧:一个需要辨析的概念
第三节 帝王剧的隐形价值观
第四节 案例:《雍正王朝》——好皇帝主义
第五节 历史的良心
第十一章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第一节 电视剧产业现状及其分析
第二节 行业政策现状及其分析
结语
第十二章 主旋律电视剧的海外前景
第一节 海外市场的开拓
第二节 美国影像霸权的背后
第三节 价值观: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
第四节 无摩擦原则与本土化
第十三章 “主旋律”的边界
第一节 主旋律是否有边界
第二节 主旋律有没有局限
第三节 主旋律的扶持尺度
结语
第十四章 余思:主旋律能否挽救人心
后记“ 理想”总被雨打风吹去
所以,战争在宣扬英雄主义的同时,也在拷问人性。战争总是把人逼入一个非常态化的绝境,让一些在日常状态下被遮蔽的东西暴露出来,让你去赤裸裸地面对它,同时更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战争也就好比是一个人性实验室。从哲学的意义来说,没有什么比对生命本身的拷问更加触及世界的本质了。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战争让一切思考变得更为真实。当然,军旅题材也包括和平时期军人生活,他们面对的可能不是死亡,而是别的什么。但是,那仍然是军人所天然要面对的一些东西。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时时面临着精神死亡的威胁和痛苦,这是一种对现实死亡的模拟,同样让人感受到拷问的严峻性和残酷性。
当代军旅剧把电视剧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收视效果方面来看显然是成功的,同时也推动了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如对观众观赏心理的准确把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张弛有度的叙事艺术等。但从军旅剧题材关注视点的转变来看,其诡异的发展轨迹令人思考。近年来,后战争题材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脉络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军旅剧的创作热点逐渐又回到了战争本身,热衷于展现火爆的战争场面,展示血淋淋的感官刺激与杀戮。不能不说,军旅题材创作中的这种重心转向,从精神理念方面来看,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
从时代的要求来看,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塑造更为理性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科技型军人形象,当然是当代军队建设的重要课题,但是,在荧屏上广受欢迎的却是类似石光荣、李云龙、姜大牙、常发等这类人物形象,他们没有文化,靠爆粗口骂人来激励部下,打仗拼命,常常违反纪律,这离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像《大刀》、《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剧作更是直接渲染用冷兵器与对抗枪弹的拼命精神。比较这一现象的产生,颇可玩味。
比如比较《DA师》中龙凯峰的形象和《亮剑》中李云龙的形象。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个人的个性有某些相似之处,似乎属于一个标本在不同年代背景下的翻版。他们一个出现在和平时期,一个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的龙凯峰有点吊儿郎当,领导在布置战术演练,他满不在乎地在下面玩手机,当面说这种演练方式过时了,让领导下不来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