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声乐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声音的发出与技能训练、共鸣的美化与技能训练、不同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作品的分析处理与演唱指导等。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不同于哲学和社会科学,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言育人、以情感人、以美引人。所谓“声乐”有两重含义;从音乐学的意义上说,“声乐”是音乐表演形式中一个大的部类的统称,即与“器乐”相对应,凡是由人声歌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轮唱等形式)的音乐都叫作声乐;从音乐表演的意义上说,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符合特定规范的歌唱才被称作“声乐”。比如,中国各地区、各有浩如烟海的民歌,成百上千种戏曲、说唱,它们各有自己的演唱规范,尤其是戏曲、说唱,不仅规范严格,还有不少专门的演唱方法、技巧,以及系统的练,但它们既不自称也不被称为声乐。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艺术形象,描绘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就在于增加了语言的造型因素,其中括旋律语言和文学语言。声乐以结构复杂的人体为“乐器”,它看不见摸不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既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更是一种在激动情绪行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因而要想轻松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嗓音来歌唱,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法、能力、修养等,也由此需要接受系统的训练。这种训练——为要取得上述歌唱的知识、技法、能力、修养、资格的行严格j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即为声乐教学。如果从公元前6世纪初算起,声乐教学活动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经过无数声乐教师和声乐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声乐艺术,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精辟的理论总结。随着时代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的内容比过去更加丰富,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一门学科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摆脱固定思维的影响。所以,时代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不断地挖掘、梳理、归纳、研究前人总结的声乐教学理论,继承他们宝贵的声乐实践总结,更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声乐教学理论的存在和发展对提高声乐教学率,使声乐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轨道、呈螺旋式地向前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声乐作为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在声乐教学中,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技术训练方法和演唱实践经验千差万别。再加上个体知识建构的不同以及对声乐教学理解的差异性,声乐教师不能再仅靠经行教学。即使经验是正确的,对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但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未必是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思考,对经行归纳总结,使其上升为理论,才会对声乐教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才会大面积地提高教学实践的准确性,减少反复性,避免重复性,避免偏重“技”层面的元素而忽视了“艺”层面的因素。由此,作者撰写了《声乐教学理论与核心技能训练研究》一书。
本书以绪论开篇,阐述声乐艺术及其特殊性,接着以七章体例内行研究。第一章介绍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括声乐教学的理念和原则,声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学。第二章就声乐教学的组织与实行研究。第三、四、五、六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演唱的动力器官、声音的发出、共鸣的美化及其相关的技能训练,还有不同语言的训练与运用展开探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第七章主要就一些经典声乐作品的分析处理、二度创作展开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演唱指导。
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只为声乐技巧行训练,仅说明其理论根据,就要求学生依从,对学生主动学没有什么作用。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和应用的过程。本书注重理论性,并用较大的篇幅就技能训练展开论述,内容力求突出、富有启发性,文字通畅,搭配相应的乐谱,可读性、学术性和作性强,希望对声乐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供音乐教学、声乐研究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为声乐、美声歌唱的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学鉴了许多音乐艺术、声乐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参考文献,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的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0年3月
绪论声乐艺术及其特殊性
声乐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是人类用于抒发情感、交流感情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艺术形式,它的直接、亲切与感染力,最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寓声以画的时间艺术,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更是而微妙的情感艺术与表演艺术。它集文学、音乐、形体、表演于一体,通过演唱的声腔美、声乐器乐的音色美、曲作的旋律美、词章的语言美、形体的动作美,通过充满生气的内在意蕴、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感情体验来传声、传情、传神、传意,与听众达到共鸣。因此在对歌唱思想内容的表现理解,歌唱意境的创造和语言韵律、风格的把握等方面,体现出强烈的艺术性。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人声的性。声乐与器乐之不同在于,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音质,是不可的,并且“人声乐器”一旦造成器质性损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声乐器”都是无价之宝。
(2)人声的复杂性。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存在差异括性别、年龄、体形、声带长短厚薄等,有些人适宜唱高音,有些人适宜唱低音,有些人音量大、音域广,有些人音量小、音域窄。就每一个个体来说,音色、音高、音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声乐学程就是对其调整的过程。
(3)人声的直观性。除人声以外的任何一种乐器表达音乐内涵,都要通过手中的乐器传达给听众。人声在乐思、情思表达上更容易打动人,非人声乐器所表达的音乐相对抽象,既能给听众无限理解空间,也容易使人觉得深不可及;而人声却可以借助语言(歌词)表达乐思,从这点上说人声是理解和产生共鸣的乐器。
声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形态之一,除了具备与乐器一致的共性外,还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声乐和器乐除了共性之外,各自又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和。其表现无论是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过程,抑或它的创造构成与艺术效果;再或是它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它的体裁与风格,它的审美效能等都有着自身的特征与规律。在它的艺术美的创造构成与体现中,具有形成自身艺术美的创造系统。即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美的因素,并按一定美的规律构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因素不仅各自可以独立存在,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全方位有机的结合,也只有这种动态的联系,才使得声乐艺术能够成为文学与音乐结合的美的艺术,彰显出声乐艺术特有的美学特征和的艺术品质。①
然而,美妙动情的歌声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科学训练才能获得。歌唱的本身就是由发声、用气、咬字、共鸣等组成的微观的系统工程,有其严格的科学性,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语言学、音响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如何以科学的态度来塑造歌唱乐器、使用歌唱乐器,成为千来歌唱者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早在公兀4世纪,圣西尔维斯特(St.Sylvester)教皇在罗马创建了第一所圣咏学校,开始了对歌唱的正规训练。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意大利有了专门培养声乐人才的学院派的声乐教学。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末,巴黎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正规的音乐学院。学院化的声乐教推动了声乐学科的发展,上相继出现了“意大利美声学派…‘保加利亚声乐学派…‘俄罗斯声乐学派”等。1854年,西班牙的加尔西亚发明了喉头反射镜,通过活的实例来观察发声过程,开创了喉科医学的新纪元,成为上第一个对歌唱发声做出科学解释的声乐教育家。此后,歌唱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声乐教育家、声乐科学家:意大利的兰培尔蒂、吉诺·贝吉,法国的都普列、斯布里里尔和布伊,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德国的莉丽.列曼,中国的林俊卿、沈湘、周小燕等,他们在声乐艺术理论和声乐艺术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并通过各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在声乐教学方法上创立了一整套较为可靠的卓有成效的科学理论,对声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声乐学科的理论研究将更深人地发展,歌唱者将在科学发声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减少盲目性,更好、更有效